慕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反思*
2016-03-19高静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3
高静(西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3)
慕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反思*
高静
(西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3)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挑战,慕课是网络技术与教育融合而生的教育新范式,其开放、灵活、互动、共享的优势和特点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切实践行以“学”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以“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精细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慕课的借鉴应遵循思政课的性质和教学规律,规避认识误区和实践风险,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慕课;高校思政课;启示;问题
互联网络的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范式和格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自网络技术诞生以来,网络就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信息化数字化浪潮带来教育环境的巨大变革,网络技术促进了学习方式、载体和途径的革新,内容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应运而生。可以说,教育者运用网络技术优势拓展教学资源,或者受教育者借助网络实现灵活、便捷和自主学习,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的新常态。在新常态背景下,网络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慕课教学新范式是对时代特征的回应和体现,以独特的教学体系引发“学习革命”的热潮,成为迫切需要关注和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作为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作者着眼于网络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时代性,结合思政课教学实践探讨慕课的有益启示和借鉴意义。需要说明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从根本上应遵循思政课的性质和教学规律,并不是简单模仿和照搬照用慕课模式,而是将有益启示运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凝聚力和实效性。
一、慕课的兴起
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教程,是网络技术与教育融合而生的新型教学范式。慕课兴起于美国,从2011年底开始,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在内的美国各大名校,先后开始在线提供免费网络公开课程,受到世界各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掀起一股慕课席卷全球的风暴。慕课的盛行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同时2012年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1]在全球“慕课”浪潮的影响下,我国诸多高校相继建设慕课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开放、便捷、互动的教学课程,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新型的大学教育格局,掀起“学习的革命”热潮。
慕课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包括课程讲授、在线讨论、问题测验、考核与发放证书等环节,成为信息时代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慕课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依托,搭建开放便利、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学习平台,其开放、灵活、共享、互动的优势受到广大学习者的青睐和追捧,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现实条件。慕课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开放程度高、学生自主选择性强、快捷便利、可重复学习的特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与获得感。因此,慕课的革命性在于强调一个“学”字,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这种由“授”到“学”的权利关系的转变,得益于慕课的基本特点。[2]
二、借鉴慕课范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代逻辑
高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改革是高校广泛重视的教学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
*基金项目:文章为西北政法大学教改研究项目《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XJY2015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静(1977-),女,汉族,陕西宁强人,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将思政课教学改革置于慕课视域下探讨和研究,其逻辑依据在于思政课教学如何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要求。互联网技术极大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渠道、内容和空间,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激荡交锋日益激烈,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体地位造成极大冲击和挑战。90后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和观点,碎片化表述的话语风格改变了接受信息的行为习惯。处于网络时代的思政课教学要高度重视信息传播方式和特性对教学环境和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影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要求。[3]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文件中指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网络技术与教育融合而生的慕课教学范式是互联网时代产物,所引发的学习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映出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趋势,对网络时代的思政课教学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近年来国内诸多高校借助慕课平台尝试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如清华大学开设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实现了本科4门思政课全部上线,探索基于慕课的线上统讲和线下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是教育手段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4]
三、启示与借鉴意义
慕课的兴起是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研究视角,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流程、内容和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实效性,是在慕课视域下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要义。
(一)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与大学生主体地位
慕课所引发的学习革命,在教育理念上凸显和强调学生为本的理念和价值,通过优质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流程、便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慕课开放式的教学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学习的自我体验和全程自主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是慕课广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当然,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不是新鲜名词,多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早已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共识。慕课的热潮进一步突显出以“学”为本价值取向的时代趋势,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借鉴意义在于切实践行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理念,拉近思政课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思政课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例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上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如果缺乏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理论困惑的实际了解,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分析,那么脱离学生思想认识和日常生活的理论阐释并不能被学生接受,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难以得到落实。再如,面对思想活跃的“90”后大学生,教师满堂讲解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主题探讨、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等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的教学环节应更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体现和保障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总之,慕课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明确以“学”为本教学理念的根本指导意义,其内涵和外延极为广泛,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在实践层面创新机制和方式,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使得大学生从内心接受、亲近并热爱思政课。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
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要求,即将“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新型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慕课设置的微课程、问题讨论、小测验、师生互动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和基本理论观点,借助于回答问题和小测验环节了解学习效果,并通过在线师生交流讨论,教师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和认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教”与“学”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主观认知和学习的体验收获。毋庸讳言,思政课总是以政治教化、理论宣传的面目在大学生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灌输说教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主体性缺失而受到学生排斥。借鉴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流程,建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相关基础理论和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知识点先行了解和认知。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课堂主要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探讨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深化基本理论原理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即使受到网络技术限制无法开展在线学习,那么思政课课堂教学除了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外,应着眼于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加大课堂师生互动的力度,教师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理论教学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开创教师重在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相长新局面。
(三)“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与教学内容精细化
“微课程”是慕课的独特教学方式,以课程重要知识点、关键问题和学习者想了解的问题为依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视频创作技术制成“小而精”的“微课程”,通过以问题逻辑体系和精细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微课程”适应了网络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传播所导致的阅读学习行为趋势,具有时间短、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重复性的特点,满足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需求。
“慕课”背景下,以问题逻辑的方式,设计与创作“微课程”教学单元,把教材的逻辑体系转化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课内”和“课外”衔接、“线上”与“线下”互联,是当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条现实路径。[5]“微课程”是建构问题逻辑体系的载体,通过梳理整合教学知识点制作成系统化的专题课程,为大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学习资源。当然,微课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包括教师备课、专业团队前期拍摄、后期视频制作等环节,受到场地、人力、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并不能做到全面普及推广。但是,慕课所凸显的“问题导向”“问题设置”教学方式确实值得思政课教学改革借鉴。问题设置是慕课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是检测学习效果、集中主题讨论的必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相互紧密联系的问题逻辑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和具体化。
四、有待深思的问题
研究慕课对思政课教学的启示和借鉴是基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对“互联网+”时代要求的适应,同时也是对网络技术优势的运用和发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几个重要问题:第一,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如何定位?慕课的兴盛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显现出网络教学的优势和重要性,但思政课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培育,既然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显然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直接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更为有效。第二,学生在线学习行为和效果如何监管?对于我国本科大学生必修的思政课程来说,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学习流程完成教学内容,个体化的“私人订制”学习过程能否得到及时反馈和了解,随意性、分散式的学习方式能否达到理想信念教育、以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这是需要认真对待并解决的问题。第三,如何发展规划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慕课的网络公开课程视频制作往往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在学术界有声望、面对镜头应对自如的教师主讲,组建教学团队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对于广大学习者来说,足不出户就能分享开放的优质资源,是慕课时代的魅力所在。但是,从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来看,主讲网络公开课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教师因为教学经验、业界声誉、镜头感等原因无法参与到公开课、微课教学中来,成长机会受限,不利于教学积极性的调动,势必对长远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极为不利。毕竟,思政课教学单靠一些“明星”教师无法完成,增强教师队伍整体性素质和能力才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反思问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慕课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以及规避可能出现的认识误区和实践风险,这也正是文章思考表达的主题。如前所述,“互联网+”时代思政课对慕课的借鉴并不是把思政课全面慕课化,而是要遵循思政课的性质和教学规律,去应对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凝聚力,夯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1]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6).
[2]杜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N].光明日报,2013-8-21.
[3]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http//www. 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4]邂逅慕课,“马原”变身“万人迷”[N].中国教育报,2015-11-3.
[5]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s the challenge of digitization and information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MOOC is a new education model combined the network technique with education,which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for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flexibility,interactivity and sharing.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MOOC regards the study as foundation and promotes refined management of teaching by the system of micro-lecture.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llows the teaching rules,avoids the erroneous recognition and practice and promotes the attrac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MOOC;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nlightenment;question
2096-000X(2016)15-0140-03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