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自然地理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以《水文学》与《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为例
2016-03-19任世芳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任世芳(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高师自然地理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以《水文学》与《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为例
任世芳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高等师范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部门自然地理课程,在教授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只强调各部门自然地理的独立性,专业整体性和系统性被忽视等问题。通过对该专业课程在教学资源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水文学》和《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为例,探讨了学科教学资源内容和教学实践整合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为专业层次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学资源整合;自然地理;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部门自然地理课程是该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和今后研究工作的基础。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多集中在本科一、二、三年级,很多课程甚至同期开设,如《水文学》和《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学与地貌学等。将各课程的教学资源加以系统整合,能够提高部门自然地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在更高的学科层面上系统掌握课程内容。
一、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科在教学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部门自然地理必修课大多数都是独立开设,所适用的教材均强调独立性,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和相应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注重各部门自然地理的完整性、系统性,对于不同课程内容以及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不够。其结果是各部门自然地理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出现重复,出现了多门课程知识的分割和课程间方法上的隔离。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体系没有能够完整的体现出自然地理学课程共有的地理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到位,这一点可以通过《水文学》和《气象学与气候学》两门课程为例,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水文学》与《气象气候学》课程的教学资源整合背景
(一)学科整合背景
20世纪以来,学科之间日益呈现出融汇、交叉的特征,作为自然地理主要组成的水文学和气候学也不例外,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性质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交叉的特征。如水文学和气象学的边缘学科——水文气象学就是一门研究水圈和气圈的相互关系的学科。随着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气象探测技术的发展,从60年代以来,降水监测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为降水的短期预报与洪水预报相结合创造了条件,使水文气象学得到了新的发展,2011年,有学者更是提出建立与地表水文学、地下水文学相对应的“空中水文学”的构想。[3]
陆地水文学认为,气候条件对地面水、地下水的来源、运动、循环以及水文网站的分布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有“河流是气候的产物”的表述,如降水量的大小、强度、地理分布和季节分配对河川径流关系最大;另一方面,下垫面的干、湿和水体分布情况又直接影响着各地的气候。在水利建设中,为了做好某流域的总体规划、水库设计、灌溉工程、防汛、防洪以及供水预报等,都需要该地区和水文有关的气候资料,还要考虑这些水利工程设施后的气候效应。
(二)整合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融合
水文学研究所包括的降水时空分布,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的水分蒸发以及径流等水体的形成过程和运动规律都与气象学因素有关。而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热量和水分交换过程,在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在年总量上以及年内分配方面的不同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因而在水文预报和水文分析计算中要涉及到降水和蒸发(径流)等气象要素。根据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水文学》教材中涉及气象学相关知识的内容主要出现六次,分别为:第一章第一节:河水、湖水温度与气温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第一节:水循环与全球气候;第三章第五界:冰川进退与气候变化的模式;冰川对天气的影响;第四章第二节:风暴潮和第五节:厄尔尼诺现象;第五章第五节:影响地下水动态与气象气候因子。也就是说,几乎在《水文学》每一章中均出现于气象气候学有关的内容。此外,间接涉及的内容还有一些:如艾克曼螺线、风暴潮发生的原因,气旋式洋流的产生等等。
作者简介:任世芳,女,汉族,湖南湘阴人,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与环境变迁。
2.实验和实习内容中的交叉融合
水文科学的研究基础是水文观测站网的长期观测和数据分析。各种水文实验,除少数在实验室内进行以外,主要是在自然界中进行。一般水文站设置的小型气象观测设施,如雨量器、蒸发皿、地温和气温的测量也都是气象观测的基本项目。[4]在水文研究中广泛采用成因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也是气象资料整理的主要途径。
(三)整合的必要性
1.自然地理学科性质的要求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天文、地质、水文、气象、土壤、生物、生态环境等诸多内容,强调四大圈层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依赖和影响的关系。在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将区域的自然环境问题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建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模式和思维方法。
2.学生未来专业能力的要求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中学地理教师为主,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部门自然地理的信息整合力度很大;该专业毕业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地理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这部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教学整合要求更高。因此,高师阶段的课程建设必须围绕以上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3.新时期教改目标的要求
高校课程的现代化、综合化和多样化改革以培养适应面向21世纪的人才,是当今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5]这就要求高校课程体系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将知识型教育向综合能力型和观念型教育转变,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形成。部门自然地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整合目的就是使所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面扩宽,未来以较快的速度较容易适应社会需求的迅速变化以及各种工作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
(四)整合方式探讨
1.加强授课教师间的沟通,寻求整合途径
应定期组织相关课程间有针对性的听课,探讨教师所授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加强教学研究,大胆地整合一些相互重叠的教学内容,精简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整合压缩下来的教学时数可以更多的让位于实践教学环节。如在野外实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探求地区水文条件的差异以及产生的气候背景。各主干基础课程教授过程中应强化精选案例讲授,其中的教学知识点除本学科外至少涉及一门相关基础课程知识。
3.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大综合性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加大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进修不同专业;加强学科间学术交流;加强同名牌大学及相关专业的联系,学习他们专业整合的方法,为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平台;加强对交叉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研究支持力度,形成一支高水平、多学科、长梯队的自然地理综合科研群体。
[1]黄锡荃.水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张学文,周少祥.空中水文学初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4]任健美.自然地理实验与实习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5]张继华.论高校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J].煤炭高等教育,2000(3):56-59.
Many problems exist in physical geography cours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major in higher normal universities.Such issues like the only emphasis of the independenc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mong departments and the ignorance of integrity and systematicness have been long lasting in college teaching.Taking"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cours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of major courses and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fundamental approaches of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pecialization stag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with integration capability.
teaching resources integrating;physical geography;hydrology;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2096-000X(2016)15-0126-02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