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江纵队抗战的宏伟画卷
——评《东江纵队图文集》

2016-03-19广东陈立平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东江纵队东莞抗日

(广东)陈立平



东江纵队抗战的宏伟画卷
——评《东江纵队图文集》

(广东)陈立平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及其东江纵队分会联合编纂的《东江纵队图文集》(以下简称《图文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广州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这是继《东江纵队史》《东江纵队志》后,又一部全面反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历史的权威著作,是东江纵队史乃至华南抗战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一、客观全面反映东江纵队历史

《图文集》为十六开本,352页,共33万字,分为九章,收录近700幅图片,客观、真实、全面地展示了东江纵队的历史。

进一步厘清东江纵队的来龙去脉。根据华南人民解放斗争的特点,《图文集》上限时间溯源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下限时间为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其“尾声”则延伸至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参加解放广东战役。这样的界定能够更好地阐述东江纵队的前因后果,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东江纵队的历史。

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东江纵队发展历程。编纂东江纵队历史的著作,既要抓住抗日武装斗争这个重点,还要反映东江纵队其他方面的工作和活动。《图文集》既突出重点,反映东江纵队的重要战斗,又兼顾各方,用不少篇幅反映部队的政治工作、党的建设、根据地建设、交通情报等十几项工作内容,全面反映东江纵队历史。

全书始终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条红线。东江纵队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庄严宣告:“热烈的接受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东江纵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每个关键时刻和重要关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都给予及时的正确指示。历史证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东江纵队才能在敌后生存和发展,不断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所有这些,《图文集》用图片和文字作了充分说明。

二、突出东江纵队抗战的特点

东江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华南抗日纵队比较起来,有着许多显著的特点。《图文集》展示东江纵队的特色,十分“抢眼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开展敌占大城市和海上游击战。这在全国抗战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图文集》用较大篇幅作了说明和展示:日军占领香港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迅速组建港九大队,在港九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港九大队在港九市区突袭日军的哨所、仓库、油库,炸毁飞机和铁路桥,在海上破坏日军运输线,在大屿山开辟游击基地。港九大队就像一把尖刀插在敌人心脏里,令日本侵略者胆颤心惊。

抢救文化精英、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图文集》用大量的图文,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那场被著名作家茅盾评价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日军占领香港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与有关的中共地下组织成功地将困于香港的大批进步文化界人士和重要的爱国民主人士,以及部分国际友人安全撤离虎口,护送回内地。

与盟军合作抗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江纵队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加强与盟军的合作,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贡献。对此,《图文集》用许多颇具说服力的史料来反映,如营救英军被俘人员、营救美军失事飞行员、侦集侵华日军情报、建立电台、提供气象资料,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飞虎队)司令官陈纳德、在华美军总部以及华盛顿方面给东江纵队的有关感谢信,等等。

孤悬敌后打开抗战局面。东江纵队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华南敌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直接、有力的支援和配合,没有巩固的大后方,经济十分困难;部队活动地区狭小、环境错综复杂,被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分割包围。在这种困苦条件和险恶环境下,东江纵队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顽强地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成为华南抗战的中流砥柱,被中共中央军委赞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图文集》对此作了充分的描述和展示。

三、东江纵队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图文集》是近10多年来东江纵队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编纂形式有创新。《图文集》采取“图”与“文”相结合、“史料”与“专著”相融和的编纂形式。这种创新,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有助于读者直观阅读,增强感性认识。

东江纵队研究有突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重新界定东江纵队的起源时间。《图文集》把东江纵队起源的上限时间界定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与“中国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的结论相一致。二是首次把东莞壮丁常备队列入东江纵队沿革。东莞壮丁常备队是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掌握指挥的一支地方抗日武装。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先后动员了近200名共产党员、工人和青年学生加入这支队伍。东莞壮丁常备队有两个中队,正副中队长和大部分的小队长都是共产党员,第二中队还秘密建立了中共支部。它的成立时间比另一支共产党直接组建的东莞人民抗日武装、东江纵队前身部队之一的东莞模范壮丁队还要早些。东莞沦陷后,这两支人民抗日武装合在一起抗击日军。1938年11月,为避开日军的大“扫荡”,中共东莞中心县委书记姚永光(即李士洋)亲率壮丁常备队从东莞转移到新界元朗一带,后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编入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因此,这支人民抗日武装理所当然要归入东江纵队的沿革。三是拓展东江纵队历史作用的研究。关于这个问题,本书《前言》有一段精辟的论述:1943年1月和1945年7月先后成立的中共广东省临委和广东区党委,“均由尹林平任书记(兼东纵政委),两个领导机关都先后设在东纵所在地。因此,省的领导机关许多重要工作、重要会议、重要决策均在东纵驻地进行,领导广东各地的党组织,指挥全省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广东区党委授权东纵司令部指挥全省的抗日游击战争,东纵政治部负责指导全省各部队的政治工作。”这就提升了东江纵队在全省抗战及全省党的工作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书中通过一些图文有力地诠释这一论断,从而拓展了东江纵队研究的空间。四是披露许多珍贵的史料和照片。书中收录不少重要的历史文献,例如东江纵队与中共中央往来的电文原件(内有中央领导人的亲笔批示),均属首次公开披露。值得一提的是,全书收录有姓名的人物照片就达400余张,堪称东江纵队历史人物资料图库。此外,本书吸收了史学界不少新的征集研究成果。例如,东江纵队与著名民主人士李济深合作抗日,东江纵队援助华南抗日纵队其他部队,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推动和联合国民党东莞县社训总队副总队长颜奇组织抗日武装(东江纵队最前身部队之一)开展抗战等等,从而使《图文集》反映东江纵队历史的内容更加丰富。

老战士与学者合作编史的典范。《图文集》由东江纵队老战士和史学工作者联手编纂。这些老战士是东江纵队历史的参与者、见证人;这些史学工作者多年从事地方党史研究,学术水平较高。两支队伍“强强联合”,使编纂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保证了编纂质量。参与编纂工作的老同志,并不像以往只当“座上宾”,在审稿会上提点意见,而是自始至终奋战在编纂工作第一线。据介绍,年逾96岁的编委会主任之一陈达明(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政委、第一支队政委),先后多次主持召开编委会议,反复讨论修改写作提纲和书稿,每个星期都到编写办公室检查工作,还亲自带领编写组成员到东莞、博罗等地收集资料。编委会主任之一杨奇(东江纵队前进报社社长),不顾年老体弱,逐字逐句修改书稿。编纂人员刻苦认真,对书稿反复修改,八易其稿,终于打造出一部全面反映东江纵队历史的精品力作。

四、不足之处

《图文集》出版发行后,社会反响较大,得到了东江纵队老同志、史学工作者以及广大读者的好评。但细细读来,不免感到略有不足。

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及图片未能收录。未收录的重要历史图片有:日军侵华期间绘制的《支那事变纪念帖》里记录侵占广东的三个纪念戳《大亚湾奇袭上陆》、《广东占领》、《虎门炮台占领》,这是日军蓄谋已久占领广东的有力罪证。未收录的重要历史文献有:1944年秋东江纵队上报中共中央军委的《老虎山的英雄——纪念牺牲了的黄友同志》、《黄友等五抗日英雄牺牲》(内有毛泽东亲笔批示)两份电文;1945年6 月9日林平向中共中央并中央军委报告关于东江纵队与李济深谈判合作抗日的电文;1945年8月16日曾生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华南抗日纵队司令”的名义,敦促日本南支派遣军最高指挥官田中久一及其所指挥的部队投降的命令书。这四份历史文献十分珍贵,是反映和研究东江纵队史乃至华南抗战史的重要史料。

个别重大事件欠缺明确表述。1940年9月中旬中共前东特委在宝安县布吉乡上下坪村召开的部队干部会议(史称“上下坪会议”)决定两支东江抗日游击队不再使用国民党第四战区给予的部队番号,正式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成为东江纵队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图文集》未提到它的成立,这是一个不该出现的疏忽。

一些提法值得商榷。关于大岭山和阳台山这两块抗日根据地的称谓,《图文集》从1943年11月起(见第197页)称为“抗日根据地”,之前则称作“抗日游击基地”。根据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有关论述,抗日根据地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一个地方有抗日武装部队;在游击战争中消灭或打败了敌人,摧毁了伪政权;发动民众建立了民众抗日团体和抗日民主政权。大量的史料证明:至1941年5月,大岭山和阳台山已具备了以上条件,标志着抗日根据地已初步形成。因此我以为,这两个地方从1941年5月起,可称“抗日根据地”,目前深圳、东莞两地的“党史正本”,正是这样表述的。

人物照片的姓名查找吃力。书是编给读者看的,要考虑到读者阅读和理解的方便。书中有数百张人物照片,但照片下方没有标明姓名,普通读者只能通过标注的数序(章-节-目),然后耐心地看完一大段文字说明,再根据文字说明的提示来个“按图索骥”,最后才得知照片是何许人。此外,对一些地名的归属不明确,例如书中两处提到的“日军围攻黄旗山”,读者就弄不清楚究竟是增城的黄旗山还是东莞的黄旗山。

部分图片或文字说明跟史实有出入。其中涉及东莞的有好几处:错把东莞县博物图书馆旧址当成东莞秀园、把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成立的时间写为1938年5月(应为4月)、把东莞县社训总队政训员何与成说成是共产党员(他任此职时还未入党)、把东莞中学抗日救国会演出的剧照当成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织八一三剧社演出的剧照,等等。

上述指出的不足之处,只是白璧微瑕。感谢《图文集》的编著者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可读、可信、可存、可用的全景式反映东江纵队历史的鸿篇巨著。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东江纵队东莞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江纵队(红色上义)作品简介
东莞可园琴事
抗日英烈马威龙
东莞长联
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
东江纵队纪念馆(罗浮山)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