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非一蹴而就
2016-03-19文/张倩
文/张 倩
卷首语
海绵城市建设非一蹴而就
文/张 倩
特大暴雨百年一遇,但我国的城市内涝却丝毫不罕见。近期,全国多地发生接近甚至超过历史极值的强降雨,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不完全统计,已有80多个城市出现了局部内涝。随着许多城市被淹,建设海绵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
“海绵城市”乃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其实是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把整座城市比喻成一块会“呼吸”、有“弹性”的海绵。下雨时,把雨水吸收储存到“海绵”里;需要水时,挤挤“海绵”把水释放出来,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利用。可以想见,海绵城市一旦建成,洪涝灾害对于城市的影响,以及内涝问题,都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了。
然而,尽管海绵城市可能会对城市内涝带来巨大的帮助,但有专家表示,综合之前实际案例发现,由于其建设复杂,投入需求大,回报机制模糊,海绵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热潮背后,同样需要冷静思考。
研究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的海绵城市,是在有良好的地下排水网道基础上的“锦上添花”。例如德国,地下管网系统发达,其雨水利用和城市绿地建设技术相当成熟;而瑞士,日常生活污水和雨水通过不同的管道进行处理,下水口密布,排水管道设置合理。比较起来看,我国的一些城市早期规划不够完善,前期基础管网建设薄弱,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海绵城市难度较大。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玉文认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绿色”和“灰色”结合。“绿色”就是原有的自然条件,“灰色”即人为的工程措施。同时,因地制宜在建设海绵城市时显得尤其重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建设之前要首先对当地的环境、人文、气候、历史等进行深入考察。如果做不到因地制宜,最后很难成功不说,很可能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真切地关心人民利益,从实践着手,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步伐,脚踏实地去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当是城市管理者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