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惑
2016-03-19喻清录
智者不惑
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秋,关内大雨连日。传言大水将至,长安百姓惊慌,老弱号呼,全城大乱。成帝召集公卿会议,大将军王凤建议:“太后与皇上及后宫可乘船,令百姓上长安城避水。”君臣皆赞同,唯有左将军王商曰:“大水何能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太后、皇上及后宫不宜轻动,更不必惊扰百姓上城。”成帝令人打探,果是讹言。
讹言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一个人的智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讹言的态度。孔子曰:“智者不惑。”认为聪明的人能够明辨是非,不会被讹言迷惑,而愚蠢的人往往听信讹言,甚至跟着传播讹言。就《资治通鉴》记载的这件事来说,关中虽大雨连日,也不至于突然把长安城淹没,“大水将至”不过是以讹传讹而已!王商的头脑是清醒的。
三人为“众”,传播讹言的人多了,假的就成了真的。战国时,魏国大夫庞恭问魏王:“要是有人向您报告,说大街上有一只老虎,您相信吗?” 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会有老虎?”庞恭再问:“要是接着第二个人报告,您相信吗?”魏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又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报告,您信不信呢?”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不会有假。”这个“三人成虎”的故事说明,讹言的确能误导人。孔子曰:“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认为在道路上听又在道路上传,是不道德的行为,因为讹言轻则伤害无辜,重则祸国殃民。
怎样才能不为讹言所惑呢?许多智者做出了回答:
一、注重事实,兼听则明。
齐威王时,身边近臣都赞誉阿(地名)大夫贤明,而毁短即墨(地名)大夫庸劣。齐威王派人到阿和即墨勘察,然后召见即墨大夫称赞道:“自从你到即墨做官,说你坏话的天天不绝。但我派人视察即墨,田野开辟,百姓富足,边境安宁。这是因为你没有贿赂我的左右啊!”赏万户封地。接着召见阿大夫斥责道:“自从你到阿主政,赞誉你的话天天都有。但我派人到阿地巡视,田野荒芜,人民贫困,边境混乱多事。这是你贿赂了我的左右以求赞誉啊!”当即烹(用开水煮的酷刑)阿大夫及赞誉他的近臣。证实讹言真假的最有力武器是事实,齐威王通过实地调查为即墨大夫洗刷了冤屈,揭穿了阿大夫用贿赂手段骗取赞誉的丑行。
二、心有定力,事有主见。
传播讹言的人,往往以“亲眼所见”招摇过市,且不说是否是亲眼所见(其实多是自我吹嘘),即使亲眼所见,也不可贸然相信,因为眼睛也会欺骗人。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颜回在一间土屋内煮米,子贡在门外看见他从锅里抓了一把米匆匆吃掉,就报告孔子:“我看见颜回偷吃米。”颜回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闻名,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孔子不相信他会做这种非礼之事,于是唤他吩咐:“做好饭端上来,我要祭祖(祭祖食品必须干净,孔子要检验颜回的忠诚)。”颜回当即禀报:“刚才屋梁上有块灰土掉入米中,留着不干净,扔掉很可惜,我抓住吃了。我的手触摸了米饭,这饭不能祭祖。”事情真相大白,子贡看到的是假象。这件事说明,心有定力不轻信,就能遇事沉静,明辨是非,防止误判。
三、分析事理,缜密思考。
东汉殇帝刘隆初即位(公元105年12月),邓太后临朝摄政。刘隆的父亲(汉和帝刘肇)有个近侍叫吉成,深受宠幸。其他人很嫉妒吉成,如今和帝死了,于是就合谋诬陷他巫蛊和帝,有司进行审讯,供词、证据俱在。但邓太后认为吉成是和帝最亲近的人,对和帝非常忠诚,采取巫蛊手段不合乎人情。于是亲自传见吉成,重新核实,果然查清是侍从们嫉妒陷害,供词是逼供所得,证据是捏造的。邓太后辨明吉成巫蛊之事的真假,就是“将心比心”的推理分析。其实很多污蔑之词都是违背人情事理的,缜密思考,就能揭穿骗局,避免为恶人所欺。
(摘自《知识窗》2016年第3期 喻清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