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评估:中国经验与世界新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5学术年会暨纪念“镜泊湖”会议30周年
2016-03-19刘益东杜瑞军毛金德赵聪环张建锋王明明
刘益东,杜瑞军,毛金德,赵聪环,张建锋,王明明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高等教育评估:中国经验与世界新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5学术年会暨纪念“镜泊湖”会议30周年
刘益东,杜瑞军,毛金德,赵聪环,张建锋,王明明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2015年12月4-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镜泊湖”会议3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首都高等教育研究院联合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高等教育评估:中国经验与世界新趋势”。会议开幕式由评估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作宇教授主持。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对高等教育评估30年的历史和经验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反思,研讨了高等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展望了“管办评”分离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估的新走向。
一、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回溯
自1985年“镜泊湖”会议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已走过30年的历史。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在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是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作为高等教育评估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教育评估分会名誉理事,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冀生先生从历史出发,系统梳理了30年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脉络。
王先生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之为创业阶段,是1985年6月至1994年3月。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主要完成了四项任务:一是初步探讨了教育评估的本质、目的、理论和方法。二是积极开展了以高等工程本科教育评估为重点的教育评估实践活动。三是1994年在夏威夷举办了第一次泛太平洋国家地区高等教育评估研讨会。四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为标志,高等教育评估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估用几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几十年的发展道路,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第二个阶段,大约为1994年4月至2010年6月,主要探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评估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个时期,高等教育评估主要实现了八个方面的创造性工作:第一,初步探讨了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评估的新特点和新规定。第二,国家设立了高校设置评议制度。第三,加强了新建院校的合格评估。第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了新的突破。第五,高校教学评估蓬勃发展。第六,涌现出一批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第七,开始探讨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第八,启动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系统。
第三个阶段,从2010年7月至今。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以现代治理理念为指导,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王先生指出,从2010年规划纲要提出“管办评”分离起,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转折时期,这将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历史雄辩地表明:只有深入探究高等教育评估的中国经验,才能把握高等教育评估的未来;只有切实落实第三方评估,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保证“管办评”和谐相处,才能推动评估的和谐发展。
二、高等教育评估的经验总结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1994-2002年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2003-2008年的首轮“五年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以来推进的“五位一体”(自我评估、院校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评估。
经验分享是本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教育评估分会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对“审核评估”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他指出,两类评估工作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就评估实现的目标而言,“水平评估”的着力点主要是求“同”,而“审核评估”探求的主要是“异”。第二,就专家组参与评估的路线图而言,“水平评估”是先审(核)、再品、后评,而“审核评估”则是先品、再审(视)、后评。前者“重审”,后者“重品”。前者突出“权力”,后者彰显“和谐”。第三,就专家组成员工作特点和关注点而言,“水平评估”主要进行全面考察、分工负责、独立判断,主要关注硬件是否达标、保障体系是否建立、教学过程是否规范有序等;而“审核评估”主要进行全面观察、各自关注、深度访谈、独立判断,主要关注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环境、学生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教学改革举措的成效等。第四,就“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专家角色的异同点而言,进行“水平评估”主要是评估“共性”问题,而进行“审核评估”主要是评估“特色”与“个性”。
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教授以自身经历为线索,分享了十年来参与教学评估的体会。张德江教授一方面从参与者的角度,对评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度总结,从政策制定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又从评估专家的角度,对高校加强学校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实际、有效的指导性建议。他指出,评估的作用在五个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第一,对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意识作用显著。第二,对学校顶层设计,确立办学定位、理念和特色作用突出。第三,对自身的问题、不足和改进措施剖析深刻。第四,“以评促建”成效显著。第五,大力度锻炼了教师队伍。
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湘潭大学党委书记章兢教授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出发,探讨了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问题与困惑。他指出,本科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投入不针对产出,因此,高等工程教育评估要在四个方面做出成绩:要实施申请认证与进校考查相结合;要完善质量保证制度设计;要形成质量保证控制体系;要在一系列课程与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高等教育评估的理念探讨
高等教育评估理念是对高等教育评估的哲学思考,是指导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理论根基。王冀生先生认为: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回归和坚守教育评估文化的本义,建设以“独立、专业、公正、和谐”为核心的当代中国教育评估文化,推进和谐评估的基本理念,以保障“管、办、评”三者之间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评估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授认为,评估要基于证据并服务于多元化的“质量观”。他指出:质量保障的内涵实质上就是要克服传统的评估思维定式,就要采取实证性证据和开放性设计;质量保障的深化研究要从多元化“质量观”和“元评估”视角进一步深入探索。
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原主任刘凤泰研究员结合“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实践,指出评估的基本理念就是质量保障,评估的重要作用就是提高教育质量,使高等学校充分认识到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培养高质量人才。
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副主任王战军教授引述李克强总理“数据是基础性资源,也是重要的生产力”的重要观点,提出了评估要具有“大数据”的思想,“互联网+”的思维以及“云计算”的思路。他指出:我们要具有大数据的思想,要把数据当作资源,当作生产力,将评估和“大数据”生动结合。此外,我们还要具有“互联网+”的思维,实现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我们还要具有“云计算”的思路,以云为基础,实现一切业务数据化。我们要树立“平等互利、共建共享、遵循教育规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源平台”的评估理念,实现评估的科学化、数据化和常态化。
四、高等教育评估的专业化建设
本次会议就高等教育评估的专业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高等教育评估需要专业化和独立化。虽然就如何实现专业化与独立化,还未形成一套具体的行动方案,但与会代表就专业化和独立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尚待探讨的重要议题。诚如周作宇教授所言:“问题是研究的源头,问题本身是最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对推动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理论工作和实践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江苏省教育厅袁益民研究员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未尽的议题,他总结说,高等教育评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没在评估的本体研究中探索清楚“评估是什么?不是什么?评估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基本问题,也没有对评估机构的工作性质做出清晰的认识,评估的专业性与独立性更像是“鸡与蛋”的逻辑悖论。
北京理工大学马永霞教授指出:评估的标准化与专业化的统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评估需要基于测量,而测量就要有标准尺,而标准尺则要有基于同一量表的不同方案,以防评估的“一刀切”。标准尺如何寻找?亦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高等教育的第一功能是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评估集中到一点就是提升高等教育品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果缺乏测评就会导致“原地踏步”。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评估组织不断发展,评估如何置入高校的日常行为之中?评估的专业水平应当如何精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五、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比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科学的国际评估经验可以促进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钟秉林教授系统总结了质量保障模式的国际经验,他指出: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四种评估模式——美国的院校认证模式,英国的院校审核模式,法国的政府评估模式和日本的自我评估模式的共性就在于对多样化的保障,评价结果公开以及在政府拨款中被有限参考。因此,我们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总结中国评估实践经验,结合国情校情,探索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警惕评估过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教育评估分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教授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出发,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评估的定位问题。他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过程是向国外学习,制定指标的过程,在高等教育国际评估的定位过程中,有“学习”、“参与”和“共建”三个阶段,可以比喻为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三个阶段:“学习归国”、“学完归国”和“学成归国”。但是,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一定要从“学习”和“参与”的“交作业”模式中走出来,走向“共建”模式。在“共建”过程中,还要注重特色建设和“语法”建设,参与到高等教育评估的标准制定中来。
质量是评估的生命线。山东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张树永教授借鉴工业管理理念,强调了质量概念的五个度,即适应度、达成度、保障度、有效度和满意度,且质量有量化的质量标准和明确的质量检验机制予以保障。他还根据国外教学评估的一些通行做法,指出中国评估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增量”上。
六、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向
随着“互联网+”时代成为新常态,基于大数据的评估将给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五位一体”的评估模式下,王战军教授展示了大数据驱动的高等教育质量平台建设的愿景和目前的数据采集情况,用数据展示了质量常态监测评估成果,指出平台的主要特征是“数据驱动、常态过程和跨学科性”,而未来监测评估的发展主要有三个导向:一是改进导向,即及时反馈信息,为高等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服务;二是过程导向,即关注系统变化为政策制定的科学精准决策服务;三是用户导向,即回应多方需求为利益相关各方的多元判断服务。他指出:只有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监测评估具有的特征,全面实施监测评估实践活动,才能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新趋势,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麦可思创始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教育需求研究中心主任王伯庆博士从具体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评价视角探讨了数据化评估的意义。他指出:目前的期末教评具有三方面的缺陷,即“教学过程不应成为管理黑箱”,“没有过程管理,就没有结果控制”和“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常态数据库”。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的操作模式,即麦克思现在运行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这一平台体现多角色、自主性、及时性、数据实时可视化、智能分析和多终端的特点。数据化的过程评价过程令与会代表耳目一新,也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七、结 语
本届学术年会暨“镜泊湖”会议3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系统梳理了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脉络,着重分享了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评估的理念问题,全面分享了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趋势和经验,科学预测了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向。在获得共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未来高等教育评估有待研究和探讨的若干议题。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有赖于基于证据的经验总结,有赖于基于理性的哲学思考,亦有赖于评估组织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高等教育学会评估分会作为“评估探讨之家、评估发展之家、评估协作之家”,将在“互联网+”时代形成评估的中国特色,做出评估的国际贡献。
10.3963/j.issn.1672-8742.2016.02.005
刘益东(1990-),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评估。
杜瑞军(1975-),男,山西阳泉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原理、教育政策及高等教育评估。
G640文献标志码:B
1672-8742(2016)02-0038-05
2015-12-10;编辑: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