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律动对幼儿身心健康培育的效能探究
2016-03-19金研锐
金研锐
(龙仁大学,韩国 龙仁市)
音乐律动对幼儿身心健康培育的效能探究
金研锐
(龙仁大学,韩国 龙仁市)
幼儿是一个人成长中非常关键的时期,成熟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幼儿成长有利,也能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音乐教育是幼儿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律动能帮助幼儿陶冶情操,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音乐的节奏是音乐的命脉和灵魂,保证节奏是保证幼儿音乐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点,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有效途径。本文正是基于音乐律动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探究其对幼儿节奏能力的提升效能。
音乐律动;节奏感;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音乐教育能为幼儿教育的成功提供相当重要的帮助,音乐律动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性格和节奏感的养成,能陶冶孩子情操。
一、 音乐律动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一) 音乐律动是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是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音乐教学中应以听为教学主线,在做好听的工作基础上,通过简洁语言图片等方式来启发幼儿想象力,为幼儿的认知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熟悉音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音乐的意境,从而培养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
(二) 音乐律动是强化幼儿音乐审美力的有效方式
音乐律动可以将身心感应和音乐感应完美结合。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是幼儿审美培养的重要构成部分,音乐律动有助于激发幼儿欣赏美的兴趣,培养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品位,开阔音乐视野,积累潜在的音乐情感,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审美能力,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
(三) 音乐律动是培养幼儿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方式
音乐律动的教学特点是音乐感受和身体运动的紧密结合。音乐是一种诉诸于情感的表达方式,音乐和律动都是情感上的语言。例如,活泼轻松的舞曲,其动作必然干脆利落,带着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必然舒坦突出;民族音乐则依据不同民族风格和习俗、民族特色,自然渗透到音乐律动中。在愉快的律动教学中,幼儿通过老师为其创设的音乐,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用身体节奏来反应音乐的快慢和强弱,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强化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四) 音乐律动是提升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必要手段
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相关知识,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是与他的知识量和发散思维能力的乘积相等的。瑞士音乐教学家达尔克罗兹在上世纪初创设了体态律动学,让他的学生们将身体视作乐器来感受音乐。他认为这类教学方式能极大唤醒学生的音乐本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现身心和谐。现代体态律动、健身操等已被人们日渐肯定,自然律动也在这种肯定中诞生并成长起来。自然律动主要指人在音乐渲染下积极体验音乐,身体跟随音乐旋律的节奏起伏,并创造性、个性化、自主化地再现生活中的各种动态。幼儿期是幼儿创造力的萌芽阶段,音乐自身也极度需要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见,在幼儿阶段开展音乐律动,对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二、 音乐律动教学的必要性及对幼儿节奏能力的影响
(一)音乐律动教学的必要性
幼儿启蒙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运动和音乐,而这两个方面也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存在极其亲密的关系,为幼儿人格塑造奠定着坚实的基础。在四五岁以前,幼儿的感官能力的成长正处于最敏感的时期,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应特别注重对幼儿感官能力方面的训练。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往往会通过其身体律动来感受和体验音乐情感,幼儿的表达方式也往往会更加富有创造性和独立性。在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幼儿可以依靠自己的肢体动作来感知音乐构成要件,并且正确辨认出音乐节奏快慢等表现特征。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尤其注意音乐律动方面的教学,音乐律动能挖掘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敏捷反映能力。
(二)对幼儿节奏能力发展的影响
毋庸置疑的是,幼儿时期是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年龄阶段。因此,借助音乐律动的效能可以帮助幼儿培养音乐能力和身体节奏感。瑞士的音乐教育专家达尔克罗兹曾经指出,人生来具备着节奏本能,但这种节奏本能在幼儿阶段就需要不断激发和持续培育。在幼儿音乐教学阶段,可通过具体的节奏、运动和声音等要素来强化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要注意将幼儿运动时所产生的感受与音乐所体现出来的音色、速度和力量等切实有效地结合到一起,以便帮助他们更为通彻地理解音乐情绪,强化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
三、音乐律动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一) 激发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首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来开展音乐教学。幼儿阶段的孩子大多性格活泼好动,其注意力需要成人通过引导而集中起来。同时,单调的学习环境会让幼儿产生枯燥无味的情绪,因此为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应选择情景交融的方式,借助看、唱、听等多样化手段来帮助幼儿体会音乐节奏中的乐趣。其次,应重视音乐选材,比如在音乐律动教学中选择《小燕子》之类的非常形象生动的歌词,来加强幼儿对动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最终让他们对这些动物进行了解。最后,应重视对幼儿学习兴趣方面的培养。我们应该依据幼儿的实际需求,以及根据他们的实际兴趣,来提高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强化幼儿对音乐节奏的认知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下雨的滴答声或者风吹过草地的呼呼声,当作帮助幼儿感知音乐节奏的素材,也可以通过让他们辩听鼓声的变动来促使其明白音乐节奏其实是多变的。此类普遍存在的音乐教育素材,能让幼儿更早体会到节奏的奇妙,从而增强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地对音乐节凑进行探索。
(三) 重视幼儿动作节奏感的训练
幼儿的思维往往具有具象化的特性,即使他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准确,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运动来表现节奏。我们可以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展开教学,让幼儿动起来,采用“综合式、即兴式”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音乐学习中动手、动脑和动脚,帮助他们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此种教学方式最大特点即是注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使幼儿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抵触,相反会使他们自然、快速、轻松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并养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节奏习惯。
(四) 采用打击乐器来强化幼儿的节奏感
幼儿的好动性较强,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好动性来引导他们使用乐器进行演奏,激发幼儿良好的音乐学习兴趣。
四、音乐律动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效能
(一) 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建立幼儿兴趣倾听机制,让他们不断接近音乐和熟悉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要为幼儿提供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极具美感的音乐动作,刺激幼儿的感知系统,从而帮助他们培育敏锐的感知力,让幼儿在音乐律动帮助下健全自身心理发展。
(二) 诱发幼儿丰富审美想象力
在音乐律动培养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音乐形象的建立,来体现自身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让幼儿亲身体验音乐律动,通过音乐律动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 从情感入手,提升幼儿审美理解力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积累,选择可以被幼儿理解的音乐,特别是一些具有强烈节奏感、活泼灵动等特色的歌曲,对幼儿的情绪创造和处理施以积极影响,让他们不断联想到生活中美的事物,陶冶他们的情操,培提升幼儿审美理解力。
[1]王海涛. 通过音乐律动活动,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J]. 大众文艺,2011,09:16-17.
[2]梁睿. 音乐教育的身体化实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音乐律动教学实践研究[J]. 艺海,2015,01:116-118.
[3]黄凯兰.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中运用实践研究[J]. 黄河之声,2015,09:43.
[4]王丹. 音乐欣赏活动中体态律动对幼儿注意集中状况的影响[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05:76-81.
[5]王帅. 节奏与体态律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交互运用[J]. 戏剧丛刊,2014,05:124-126.
[6]侯杰. 对幼儿体态律动教学的再认识——参加国培计划“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骨干教师培训”有感[J]. 基础教育研究,2013,13:18-19,21.
[7]侯杰. 对幼儿体态律动教学的再认识——参加国培计划“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骨干教师培训”有感[J]. 基础教育研究,2013,13:18-19,21.
[8]齐颖. 浅谈“体态律动”教学理论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3,03:92-93,115.
[9]陈翠翠. 唤起音乐的本能——体态律动在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性探索[J]. 音乐时空,2014,05:144.
[10]杨笛. 舞蹈律动教学法在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实施——以宁夏普通高校为例[J]. 大舞台,2014,07:211-212.
[11]李翠琴. 倡导创新式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在舞蹈的律动中感受音乐的美[J]. 学周刊,2014,25:192.
[责任编辑:康邦显]
2016-04-16
金研锐(1980-),女,河南人,韩国龙仁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治疗。
J60-059
A
1671-5330(2016)04-01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