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旗渠精神与河南形象的提升
2016-03-19周艳丽
周艳丽
(安阳师范学院 期刊编辑部,河南 安阳 455000)
论红旗渠精神与河南形象的提升
周艳丽
(安阳师范学院 期刊编辑部,河南 安阳 455000)
河南形象走过了“辉煌期、衰落期、觉醒期和恢复期”四个时期,形象的形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呈正相关,要提高河南形象,必须提升河南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而弘扬红旗渠精神正是提升河南形象的着力点。
红旗渠精神;河南形象;硬实力;软实力
上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水利工程,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而红旗渠精神恰恰也是河南人民所具有的精神,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提升河南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更有利于提升河南的整体形象。就此,笔者作如下探讨。
一、河南形象的嬗变及其原因
任何一个地域都有自己所既成的形象,表面上看形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是制约着这个地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对于一个地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不可小觑。
而作为河南,在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有既成的形象,其实,有关河南形象的论述也有许多,而笔者比较赞同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2008年12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形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总结的河南形象,我们不妨就沿着徐光春的思路,对河南形象做一个全面的梳理:
在《形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徐光春将河南形象分为四个时期,辉煌期,衰落期,觉醒期和恢复期。而河南正是经历了这四个不同的时期,才形成了河南特有的形象。
按徐光春所说,所谓地域形象,是指一个地区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综合评判。通常由该地区的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等几部分组成,是公众对该地区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也是该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历史等在公众头脑中反映后形成的总体印象、看法、态度。
一直以来,河南人的形象在大众的心目中还是不错的,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形象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贬大于褒,抑大于扬。“发展落后、形象扭曲、封闭保守与思想混沌等”几乎成了河南形象的代名词。在振兴河南的发展过程中,成了河南的绊脚石,拦路虎。也成了困扰河南发展的一大历史性难题。要想改变河南形象,就必须找出河南形象形成的历史,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河南形象嬗变的过程
据《形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河南形象大体经历了由辉煌灿烂到逐渐衰落,由曲解丑化到显著改观的过程,形成了四个时期:
1.从夏朝到北宋大约3000多年的时间,是河南的形象最辉煌的时期,我们称之为“辉煌期”。这一时期,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始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八方争凑、万国咸通”之地。
2.从南宋到解放前大约800年的历史,河南形象由盛到衰,我们称之为“衰落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动荡不止。河南人民不仅饱受战争之苦,而且黄河改道、泛滥,旱灾蝗灾不断,自然灾害频发,河南人民历经了“水旱蝗汤”之苦。天灾人祸使得河南的地位迅速沉沦并被边缘化,河南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3.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的“觉醒期”。这一时期,虽然河南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 “古、土、穷、苦”仍然是外界对河南的直观印象。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个别事件和少数人身上存在的问题被非理性地放大,河南形象受到了曲解、歧视甚至是丑化。对此河南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4.新世纪以来开始的“复兴期”。新世纪以来,河南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无论是从人文环境还是经济发展,步子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一个新的河南形象已经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河南人勤劳节俭,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奋发进取等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河南形象正在经历着凤凰涅槃般的重大变化。
(二)河南形象形成的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形成河南形象的内因,笔者以为,不外乎这四个方面:
1.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基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形象的关键。生产力是决定区域形象的根本性因素和主导力量,与区域形象高度正相关。历史上的中原,之所以能够开创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成为农耕文明的代表,成为当时世人仰慕的目标、万众瞩目的焦点,说到底是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以及四大发明等科技成果的运用,这些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们为中原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至使中原成为了当时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中心。当时北宋的都城汴梁就有150万人,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北宋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欧洲最古老最发达城市伦敦,也只有5万人。
南宋以后,随着中原经济的衰落,政治中心的南移,中原地区逐步丧失了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河南形象也随之丧失了曾经有过的辉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改革开放方面不仅起步晚,而且步子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现代经济形态发育不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不仅发展慢而且亮点少,已经落伍的传统农业文明仍然是外界对河南印象的基调。
2.形象与区域文明程度相关。文化是区域形象的灵魂。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区域形象的优劣。拥有先进文化的地区,就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和感召力,人民的文明程度就高,就会有好的区域形象。国内有“五千年文明看河南,两千年文明看陕西,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一百年文明看上海”的说法,从好的方面说,它反映出历史上的河南曾经拥有灿烂的文化、美好的形象!的确,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体系的发端和母体,处于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长期引领着全国文化发展的潮流,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像老子、张衡、张仲景、杜甫等不仅是中原的楷模,也是世人的榜样。而从不好的方面说,河南昔日曾经辉煌过,而今天,在整个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中,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地位,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这魅力让位于“北、上、广”等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
3.形象的形成与特定的发展阶段相关。一定时期的形象是其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河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经历了阵疼,经历了二次的重生,在重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而这也是特定历史时期转变的必然。河南是典型的农业大省,而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农业文明的小农意识、内陆观念等,不可避免的会与工业文明发生冲突。而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将一些个人行为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一人一地的不文明,扩大为一市一省的形象问题。 河南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衣着服饰,生活习惯,原本是个体的行为,却被放大为整体的形象。常常是个体行为,集体受罚,区域形象受损。
实际上,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从国内外区域形象变迁的历程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和转型期,利益格局调整、价值体系重构、社会结构变动,与新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健全,出现一些影响形象的秩序紊乱和道德失范是难以避免的。日本在战后初期,粗制滥造也曾经是其产品的代名词,并因此影响其国际形象。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假冒伪劣问题不时见诸报端,如晋江的假药、温州的假鞋、东莞的假冒电器等一度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但其后随着转型期快速渡过,经济秩序迅速规范化,区域形象也随之改观。
4.形象的形成与公众信息传播不平衡相关。形象是各种信息的聚合,在信息高度发达、网络覆盖全球的今天,信息传播的作用在形象的影响上日益巨大。如果一个地区能够输出更多的正面信息,及时纠正不实的负面信息,就能真实展示区域的良好形象,推动区域发展;反之,就会使外界对其了解较少甚至产生片面认知和评价,影响区域发展。前些年,河南的形象之所以受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信息传播出了问题,负面信息较多,而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是先入为主,导致了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积极健康的信息,使许多人了解不到河南的发展变化,对河南仍然停留在片面的认识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成语,“三人成虎、曾子杀人”的典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几年我们主动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不断强化正面信息输出,积极向上的局面打开了,效果也日益凸显出来了。
(三)区域形象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地区形象的形成和影响与“软实力”和“硬实力”是密切相关。“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是目前判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实力”的重要度量衡。相比于经济硬实力,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加突出。
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重视硬实力的同时,都十分重视软实力的提升,我们的党也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执政的重要理念,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区域形象既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硬实力,就如同一个人的照片底版不好,形象是绝对好不起来的。没有软实力,硬实力再硬,就如同一个人没有气质、品位和魅力一样,形象也是好不起来的。形象一旦形成,就会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转化为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财富,影响区域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随着社会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人们交流互动的日益频繁,在信息高速公路畅行天下、“e网打尽”的今天,形象的势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形象问题已经成为各地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弘扬红旗渠精神与提升河南形象的关系
(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程。红旗渠是天人合一的杰作,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不朽工程,被周恩来同志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它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红旗渠精神是站在林州人民这一群体的立场,对当年修渠过程中林州人民的优秀品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群体精神。说到底,红旗渠精神就是河南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河南形象的代表。
(二)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提升河南形象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只有在共产党领带下才产生出来,是共产党人实行群众路线结出的硕果。
红旗渠精神是文化层面、价值观念层面的东西。红旗渠精神产生于河南,已经产生广泛影响,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河南的宝贵财富,它也是中国的宝贵财富,甚至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因此,作为河南本土的精神财富,我们更应该珍惜红旗渠精神,将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不仅使河南形象在中国,甚至世界都得到改观。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提升河南形象,有利于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和美丽河南。笔者认为,富强河南和美丽河南体现在硬实力方面,而文明河南和平安河南则体现在软实力方面。
1.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提升河南硬实力
目前,我省的综合实力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已居于我国前列。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主产区、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是,人口多,底子薄,仍然是我省的基本省情。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仍然没得到根本的转变。
要将河南打造成富强河南,美丽河南,仍然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河南的整体经济实力,这仍然是我们今后长期的奋斗目标。
所谓富强河南,顾名思义,就是增强河南的经济实力。而美丽河南,就是在整个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进去,把河南建设成“天蓝地绿水净”,环境优美的新河南。
如果大家齐心协心,将河南打造成富强河南,美丽河南,河南在全国的形象自然就好转了。
为实现富强河南、美丽河南的目标,迫切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红旗渠工程是林州30万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一锤一铲修起来的,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干出来的。
我们也应该将红旗渠精神作为立省之本和兴省之魂,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使我省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事实说明,至今林州人仍然在很好的运用和体现着红旗渠精神,用红旗渠精神,谱写着“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篇章。红旗渠精神已融入林州人的血脉,成为一种品格、一种传统、一种民风,鼓舞着林州的父老乡亲站在历史的前列,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目前,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50亿元,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市,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十强。林州的工业从修渠时的铁匠炉起步,逐步发展成钢铁、汽配、煤机、铝电、电子电器等五大产业,在转型提升中形成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双高”产业体系,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大关,成为全省及至中西部省份唯一创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县。
而河南的建设也只能靠河南人民一砖一瓦进行建设,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只能靠我们同心同德、埋头苦干、不畏艰险、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来实现。如果我们贪图享乐安逸,懒于探索创造,我们的目标就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林州人民不靠天,不靠地,奋斗十年,取得了令天下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必将在富强河南、美丽河南的建设中,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提升河南软实力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河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打造文明河南的至胜法宝,河南要打造文明河南、平安河南,也离不开红旗渠精神,它也是提升河南软实力的关键。勤劳节俭是中原人的美好品格,也是红旗渠精神的着力体现。
红旗渠精神的精髓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创造红旗渠这一世界奇迹靠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当时林州的人口是50万,其中30多万人都参加了红旗渠的建造。期间,人民群众也表现出了巨大的牺牲精神,先后有81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伟大,体现了无私奉献的崇高。弘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不仅有利于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也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有利于打造文明河南、平安河南。
三、如何提升河南形象
(一)认清河南的硬实力是什么,软实力是什么
硬实力主要指经济实力,而GDP是反应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2015年,我省GDP排全国 5 位,达37010亿元。2015年各省人均GDP排名 有10省份进入“1万美元俱乐部”,但没有河南。近年来,我国整个发展的传统动力机制已经切换,原来的传统动力源不行了,过去靠要素驱动,现在靠制度和创新驱动,结构转换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没有那么快,因此,未来各地的人均GDP增长将逐步放缓。
另一方面,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时,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做得比较好,收入分配和居民社会保障等都很不错,公共产品的供给很充足。比如韩国,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创新能力,收入分配、国民保障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目前我国这些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省份,无论在居民社会保障,还是在居民收入分配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那么,与人均GDP未超过1万美元的省份差距更大。而中原文化孕育的红旗渠精神则集中体现了河南人勤劳节俭,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奋发进取的河南精神。河南的现状是硬实力不硬,而软实力相对较强。这就迫切需要用提升河南的软实力来提升河南的形象。在文化方面,在价值观念方面增强在全国的地位。而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是提升河南形象的捷径。
(二)如何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
利用办好红旗渠干部学院这个载体,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向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党员干部宣传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学院要做好课程设置,体验教学等环节。拓宽舆论宣传途径,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大力宣传,重视新媒体的利用,把握舆论的主动权,把红旗渠教育基地和红旗渠精神结合起来,做好红色旅游,把旅游和教育结合起来,做好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的推广和宣传,人们到了红旗渠都赞叹红旗渠精神的伟大,赞叹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使全国、全世界对林州人、安阳人、河南人竖起大拇指,提高河南形象。
(三)如何扎扎实实学习红旗渠精神
在全省范围内营造学习红旗渠精神的氛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争创红旗渠先进单位和个人活动。2012年安阳市委市政府曾开展了争创红旗渠精神先进单位和个人的活动,值得推广,在安阳也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比如这两年学习的中棉精神也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还要建立开展红旗渠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在中小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励志教育、爱国教育等活动中,将红旗渠精神作为主打内容,使红旗渠精神深入到学生的骨髓中来,成为传家宝一样的历史,并通过他们把红旗渠精神推向全国、全球,从而提升河南形象。
当然,作为河南来说,我们不仅有红旗渠精神,还有焦裕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等,这些都是河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运用好。宣传贯彻这些精神从娃娃抓起,让这些精神进课堂,进课本,是较行之有效的又能常期坚持的好方法。比如,在中小学,让这些精神直接进课本,而在河南的大学中,可以开这方面的选修课,或理论选讲课。笔者认为,安阳师范学院在这方面做的就比较到位,在理论选讲课中,早在几年前,就专门开设有关地方文化的宣讲,红旗渠精神就是选讲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只有做到了常常讲,经常讲,才能使我们河南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发扬光大,也只有将这些活动由阶段性变为永久性,日积月累,才能深入人心,变成行动,提升河南的整体形象。
[1]徐光春.形象在经济社会中的发展地位和作用[N].光明日报,2008—12—04.
[2]陶明伦.为四个河南建设凝聚广泛力量[N].河南日报,2015—06—24.
[3]王全书.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J].求是,2003,(10).
[责任编辑:舟舵]
2016-06-28
周艳丽(1965—),女,河南长垣人,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及安阳文化研究。
G0
A
1671-5330(2016)04-0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