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承中青年的职业观

2016-03-19钟福民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境况父辈山歌

钟福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承中青年的职业观

钟福民

(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当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事已高,其技艺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对父辈的职业是否热爱关系到技艺的传承。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其职业观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微观生态。未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培养传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自信的职业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子女;青年;微观生态;职业自信

当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职业,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越来越多样,一些传统职业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淡出或转型。与此同时,代际之间的职业评价也不尽相同,甚至表现出显著的差异。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群体传承,如礼俗仪式、岁时节令、社祭庙会等;二是传承人传承,如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作为人们谋生的职业而存在的,传承人及其前辈为了在职业生涯中赢得顾客或雇主的认可,练就了高超的技艺。在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家庭或家族起了重要作用。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进入老龄化时期。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看,226名传承人中大部分年龄都在60岁以上,[1]传承人已普遍“高龄化”。尽管我们大力倡导传承人要以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意识,扩大带徒传艺的范围,超越技艺传承仅限于家庭和家族内的狭隘做法,但家庭和家族仍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极为重要的纽带。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他们相对于其他同龄人,对于传承人的技艺有更多的接触,也有更多的体悟。可以说,传承人子女继承传承人的职业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条件。因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中,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是最值得期待也是最需要关注的主体。

一、从年老的传承人到年轻的传承人子女

传统时期,人们怀有“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有薄技在身”的职业信念,不少人通过学技艺来谋生。在乡村,人们叫靠技艺谋生的职业为“做手艺”。做手艺是农民在务农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谋生方式。其实,很多传承人本身就是农民。在职业选择不多的时代,相对于没有手艺的农民,传承人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因而有较强的职业优越感。

时至今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城务工日益普遍,农民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的收入,也高于仍在农村做手艺的传承人的收入,传承人原有的经济优势与职业优越感逐渐丧失。因而,不少传承人放弃了自己从事多年的职业,改做他行,加入了城市打工者的行列。不仅如此,由于不少传承人年事已高,其技艺已到了代际交接的时期。随着当今职业日益丰富,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加之要学好一门传统技艺需要下苦功夫,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导致愿意学传统技艺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传承人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问题。

在传承人的家庭里,传承人的职业极大地影响了家人的生活,特别是对其子女有着深刻的濡染作用。传承人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常常目睹父辈从业的场景,父辈做手艺的辛劳,做手艺的成就感,以及对于手艺的种种评价和看法,都会深刻地影响他们。一些传承人青年子女之所以告别了父辈的职业,是因为看到了父辈从业的艰辛;而另一些传承人青年子女继承了父辈的职业,是源于对父辈技艺的兴趣和热爱。可以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结局,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传承人青年子女的职业观。

二、不同家庭的传承境况与青年人的职业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嬗变,突出地表现在代际传承中的种种问题与症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既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延续,也关系到具体家庭的生活,特别是作为人们谋生的手工技艺,与家庭生活更为密切。正如有学者所说:“传统手艺不只是代代传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一个关联着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着力点。”[2]在传承人家庭中,既有传承人对家庭成员的熏陶,也有家庭成员对传承人的影响。家庭成员对传承人职业的认可、尊重与热爱,将给予传承人以信心;而家庭成员对传承人职业的漠视或轻视,也会给传承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家庭成员对传承人职业的态度与看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极为重要的微观生态。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其职业观主要表现为对父辈的职业是否热爱,对父辈的职业价值是否认可,对父辈的职业是否愿意继承等。笔者对江西赣南地区一些代表性传承人家庭进行了田野调查,发现在不同的家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种种不同的传承境况。这种种不同的传承境况,反映了传承人子女不同的职业观。

第一种境况是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长期受父辈职业的影响,热爱父辈的职业,并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一职业的继承者。传承人子女不但继承了传承人的技艺,连同他的禁忌、规矩和操守等也一并习得。这种境况可以称之为“直接继承型”。如在赣南的兴国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国山歌。如今,这种民间艺术在田间地头集体娱乐的传承方式几乎消失,而以个人职业的传承方式依然存在,特别是以“跳觋”为职业的“觋公”传承仍然普遍。兴国山歌的流传与跳觋习俗密切相关。兴国山歌云:“唐时起,宋时兴,唐宋跳觋到如今。”兴国的“觋公”属于道教的闾山教派。所谓“跳觋”,就是因幼儿身体虚弱,病魔缠身,于是请“觋公”避邪消灾的一种仪式。在跳觋仪式中,觋公穿插演唱相应的山歌。跳觋仪式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兴国山歌。“正是由于觋公师傅积累了大量传统的兴国山歌,逐渐成为兴国山歌的代言人,使山歌的表演在今天的兴国乡村社会依然具有相当的群众基础。”[3]其中,徐盛久是乡间有名的“觋公师傅”,也是兴国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如今,他的儿子已是青年,不但学会了山歌演唱技巧,而且学会了全套“跳觋”功夫,成了一名能独当一面的“觋公师傅”。这种境况说明,传承人子女从父辈那里继承的不单有技艺,还有种种相关的从业观念和文化心理。

第二种境况是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继承了父辈的职业,却不囿于父辈的从业方式,而是积极地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种境况可以称之为“开拓继承型”。如赣南于都县有著名的唢呐“公婆吹”。这一表演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婆吹”的乐器主要为“公”“婆”两支唢呐。演奏时,“公”唢呐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音色婉转优美,一高一低,相得益彰,极富特色。人们在举办红白喜事时,都会请吹“公婆吹”的师傅来表演。刘有生是一位以“公婆吹”为职业的师傅,也是“公婆吹”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在,他的儿子已长大成人,不仅继承了他的职业,而且在村里建立了“公婆吹”培训基地,免费为村民培训,也为中小学生免费传授技艺。在这种家庭中,传承人子女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具前瞻性的眼光看待父辈的职业,扩展了技艺传承的范围和途径,使父辈的技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第三种境况是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虽然没有直接继承父辈的职业,却从事了与父辈相关的职业,父辈的职业或隐或显地影响着自己的职业。这种境况可以称之为“间接影响型”。在这种境况中,传承人子女对父辈的技艺往往有一定的了解,并表现出对父辈职业的尊重。如在赣南石城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城砚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是赖德廉。他的儿子并没有继承石城砚制作的职业,而是从事了木雕制作的职业,并认为父亲制作砚台的经验和技艺,对自己的木雕制作很有帮助。

第四种境况是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因为有新的志趣而改做他行,彻底告别了父辈的职业。这种境况可以称之为“传承断裂型”。在有些传承人家庭,传承人子女与传承人对于传统技艺的看法,表现出很大差异,有时甚至产生尖锐的矛盾。如赣县田村的灯彩制作工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性传承人刘盛涵,尽管多次动员其子女学习他的技艺,然而其众多子女中,没有一个愿意继承他的职业,而是选择了外出打工,从而导致了他的灯彩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一些传承人子女对父辈的职业缺乏认同感,认为父辈的职业不合时宜,不但目前经济效益不理想,而且未来也不会有发展前途,因而自己得选择其他的职业。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不少传承人看到自己的技艺将要失传,青年子女不愿继承自己的职业却有更好的经济收入时,表现出矛盾而复杂的心态。

三、影响传承人青年子女职业观的因素

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往往是建立在特定的职业评价基础之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是否愿意继承父辈的职业,既有现实生计的考虑,也有父辈职业情感的影响。当然,还有个人志趣等方面的原因。这就是说,传承人子女职业观的形成,涉及社会、家庭及个体自身等多方面因素。

一是传承人的生存境况,和为家人提供的生活条件,对传承人子女的职业观产生深刻影响。父辈的职业是青年子女职业选择的重要“镜像”。如果父辈的职业能为家人提供的生活比较富裕,则有可能促使青年子女继承其职业。倘若父辈的职业为家人提供的生活比较贫困,则极有可能让子女逃离其职业。

二是传承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形成的职业评价,对青年子女的职业选择具有引领性的影响。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这话其实也适合于职业领域。传承人做手艺的辛劳,做手艺的成就感,以及做手艺的种种感悟,总会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影响着子女。一些传承人子女之所以没有继承父辈的手艺,是因为经常听到父辈说做手艺太辛苦;而另一些传承人子女之所以乐意学习父辈的手艺,是因为受父辈深厚职业情感的感染。在青年子女的心目中,父辈对职业的看法和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性。

三是可比较的经济效益对传承人子女职业选择的影响。传统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为有一身技艺,所以比一般的农民有更好的经济收入,师傅的身份优越于农民的身份。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往往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更显著的经济效益。这种境况使得不少传承人的子女宁愿选择外出务工,也不愿留在家乡继承父辈的职业。“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因社会生产方式转变带动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就业选择,从而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4]。

四是尝试新的职业以体验新的生活方式是传承人青年子女职业选择中的动力性因素。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青年子女在经年累月中,对父辈的职业及其生活方式太过熟悉,已不再有新鲜感,便想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因而,就可能不会继承父辈的职业,而选择其他的职业。

当然,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其知识、视野等也对其职业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今,传承人子女与其他青年人一样,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种职业资讯,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从而对于父辈的技艺有了更具前瞻性的看法。特别是近年来,媒体有越来越普遍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讯的传播,学校有越来越深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知识的教育,这些资讯和知识有效地增强了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的文化自觉,从而对父辈的技艺和职业更为关注,也更为珍视。

四、培养传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自信的职业观

当代社会的转型,鲜明表现在社会职业的嬗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业,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功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承人自己及其子女的职业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传承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评价较低,不少传承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承自己的职业,而是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有更轻松更赚钱的职业,只有在子女实在不愿读书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让其继承自己的技艺,以作为谋生的职业。正因为如此,目前继承父辈技艺的青年人,多为学历较低者。传承人职业观的形成,显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性的原因,即在中国历史上,作为“百工”的手艺人社会地位一直较为低下;也有现实性的原因,即传承人对自己职业的辛苦有刻骨的体验。此外,传承人由于长期从事这一职业而产生的职业厌倦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传承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经受做手艺的辛苦,而希望他们“更有出息”,有更好的职业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技艺传承的前提是从艺主体的不断接替。传承人的职业观深刻地影响其青年子女的职业观,而其青年子女的职业观又直接关系到技艺的传承。尽管传承人的技艺,也可能由其他的青年人来学习和传承,但是相对于其他同龄人,传承人子女对父辈技艺有更多的体悟,特别是对其技艺的精髓有更深刻的把握。毕竟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对父辈的手艺有更长久的接触。如果传承人子女转向了其他职业,那么传承人的技艺将大大增加了失传的可能。因而,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的代际传承,亟须培养传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自信的职业观。培养传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自信的职业观,并不是靠抽象的说教和空洞的宣传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切实的举措,既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也要培育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比如金融部门和劳动部门应该为传承人特色技艺的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中,应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其中,使传承人家庭受益;文化部门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时,要给予传承人家庭更多的荣誉,让传承人的家庭成员感受到充分的自豪感;媒体要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氛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观念深入人心;学校要鼓励传承人子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去传承和发展父辈的技艺,等等。培养传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自信的职业观这一社会系统工程的推进,不仅有助于传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获得技艺传承的精神动力,而且可以激发社会各界主动参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深层次上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和政策生态。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不仅传承人是关键的,而且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也是重要的。这就是说,传承人、传承人子女乃至所有家庭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传承主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职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职业观。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作为最值得期待的传承力量,尽管他们的职业观受到父辈深刻的影响,但他们趋于文化自觉的职业观,正越来越普遍地“反哺”其父辈。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日益多元的背景下,社会各界有责任帮助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培养他们自信的职业观,让尽可能多的传承人家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的代际传承。

[1]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74.

[2]潘鲁生. 手艺农村手艺调研[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32.

[3]晓春、王维娜、揭英丽. 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播与影响[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5.

[4]张仲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55.

[5]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C].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44.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Young People between Generations

Zhong Fumin
(College of Fine Art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Currently, man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areelder and their skills are facing the problem of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s the offspring of inheritor, the love of the career of elder generation is related to art heritage and the professional view constitutes the micro ecolog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 needs to develop the confident professional view for the offspring of inheritor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fu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Offspring of Inheritor; Young People; the Micro Ecology; Professional Confidence

D432.7

A

1006-1789(2016)06-0037-04

责任编辑 曾燕波

2016-04-07

钟福民,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猜你喜欢

境况父辈山歌
等待和希望
山歌还要妹起头
父辈们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山歌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苗山歌
苗山歌
接过父辈的旗帜
自媒体舆论监督境况与引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