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矿泉水:“百年老店”的创新路
2016-03-19崔晓林
崔晓林
崂山矿泉水:“百年老店”的创新路
崔晓林
在经济下行的情势下,百年品牌崂山矿泉水通过对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寻找突破路径
很多山东以外的“外乡人”,也许听说过崂山矿泉水,却不一定品尝过,更少有人知道,崂山矿泉水的优质水源,从被发现至今,已经有110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瓶“矿泉水”。
近年来,中国饮用水市场发展迅速,数不清的新品牌如潮水般涌出来,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中国“老字号”的崂山矿泉水,将如何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近日,青岛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达对媒体畅谈了企业创新之道。
“崂山”的由来
作为中国矿泉水百年品牌,崂山矿泉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并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树立起自己的文化品牌
1905年,德国商人马牙在崂山意外发现了一汪清泉,几只小刺猬聚在泉旁饮水。他俯首小啜,顿感清爽甘甜。后来他将此水带回德国化验,水质竟胜于当时法国著名的矿泉水。1930年,德国商人罗德维在此打井,形成中国第一口矿泉水水井,这就是著名的“刺猬井”的由来,也是崂山矿泉水的由来。
崂山矿泉水的工厂化生产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罗德维在“刺猬井”附近建立专业工厂,生产出中国第一瓶矿泉水——爱乐阔(ALAC)健康水,与世界第一瓶矿泉水的问世仅相隔37年。从那时起,崂山矿泉水瓶身就印上了“崂山”图案的商标。
专注矿泉水生产
近年来,中国饮用水市场可谓竞争惨烈,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品牌,崂山矿泉水如何突出重围?
王达表示,作为国内一家历史悠久、专注矿泉水生产的国有企业,崂山人有责任擦亮崂山矿泉水这一民族品牌,更好地回馈社会、分享健康。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将自己定位为“健康饮水解决方案的创导者”,崂山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基于产自世界三大优质水源地崂山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北高加索山脉的矿泉水,自然地拥有着高端健康饮用水的属性。
水中优质、稀缺的矿物质含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更是让崂山矿泉水贴上了“珍贵稀有、优质健康”的标签。凭借这一核心优势,崂山矿泉水唱响“健康饮水”新理念,目的就是为不同阶层的人群普及健康饮水的知识,让他们饮用优质健康的水。
在发展战略上,崂山矿泉水致力打造中高端品牌形象,以契合其“珍稀、优质、健康”的特质。
一百年来,崂山矿泉水把对百姓健康的关注,体现在对每一瓶好水的呵护上,不忘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做一个让社会尊重的企业、一个让用户满意的企业。
与有资源优势的大企业合资、合作,加速建设“创新、创业、创客”平台。崂山矿泉水公司还研发推广了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崂山矿泉水微店分销系统”,不仅为员工创业提供了便利,也为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年轻人、在校大学生搭建了平台
进军北京、上海
一直以来,崂山矿泉水的市场主要在青岛,在山东。如今,崂山已经迈开布局全国的发展步伐。王达坦言,上个世纪30年代,崂山矿泉水系列产品就已走出国门,远销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巴拿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沉寂多时的崂山矿泉水才又焕发了青春。
对于一个要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品牌的企业而言,只有根植青岛、辐射全省,才能布局全国。为此,崂山矿泉水实施了本土精耕细作、外埠强力辐射的拓疆战略。崂山矿泉水系列产品在青岛不仅要家喻户晓,而且要让青岛百姓真正地喜爱,最终成为崂山矿泉水的忠实粉丝,只有在青岛扎稳了根,才能走得更远。
此外,在周密调研进军山东市场的同时,还对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实施重点推进,并与当地相关优势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南北方不同的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投放,做到知其所需,投其所好,快速提升消费满意度。
百年品牌的“互联网+”
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前行的灵魂,对于“创新”,崂山矿泉水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王达认为,崂山矿泉水虽是百年品牌,却没有“倚老卖老”,而是抱着“归零”的心态,在经济下行的情势下,通过对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寻找突破路径。
创新营销模式,培育发展新动力。与有资源优势的大企业合资、合作,加速建设“创新、创业、创客”平台。崂山矿泉水公司还研发推广了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崂山矿泉水微店分销系统”,不仅为员工创业提供了便利,也为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年轻人、在校大学生搭建了平台。
创新管理手段,拓展发展新空间。为适应“互联网+” 及“工业4.0”的发展要求,崂山矿泉水进行了“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研发,使企业内业务环节逐步形成全流程的系统化管控,实现采购业务电子化、云化、产品销售可追溯化、库存管理精细化、公司经营分析智能化和业务流转系统化的管理目标。
作为4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崂山矿泉水公司还进一步加大了技术创新投入,形成高效有序的管理链条,增强快速洞察、响应消费需求的能力。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