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让作文素材迸发新的火花
2016-03-18梁庶
梁庶
一、抓经历,深探究。
对于孔子这个人物素材,许多同学时常使用,然而常常缺乏思考和挖掘,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令人看后味同嚼蜡。孔子,在大家心目中是万世师表,是我们的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所用方向不外乎“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循循善诱”等高大上的主题。作文课上我抛出关于孔子对颜渊的死的态度有什么看法让学生讨论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可踊跃了,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让我认识到,你提供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多大的潜能。他们大部分都认为孔子是一个关心学生,一视同仁的老师,但在讨论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还找出来证据:
(1)小人哉一一樊须(子迟)
樊须具备每个学霸必备的品质一一勤学好问,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知识都问,在学孔子的“仁”之余,竟然还把兴趣放在农业生产上,问老师如何种田、种菜。万万没想到这遭到孔子鄙视,他觉得樊迟没出息:“小人(普通老百姓)哉,樊须也。”
学生的结论是:孔子瞧不起劳动和劳动人民,等级观念强烈,这是孔子一错;孔子不懂稼穑,没有想到自己曾经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反过来骂樊迟,这是孔子的二错。樊须有志于农学,如果不是孔子的打击,没准儿会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为何在樊须身上就行不通呢?
(2)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子羽)
澹台灭明个子矮小,相貌丑陋,初入孔子门就受到冷待,孔子居然是个颜控,认为他没有大气形貌。澹台灭明愤然退出孔门,之后发奋学习、修行。他南游吴地,收弟子300余人,影响很大,成为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学派。他的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候国。孔子听后感慨地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的认错,更使澹台灭明的名声远播。
学生的结论是:仅凭外貌好坏判断一个人能否成大器,是孔子的狭隘之处,但他知错能改的宽广胸怀却足以令人佩服。
他们对于孔子人生经历的挖掘与关注,获得了同班同学的掌声,也让学生对孔子这个人有更客观的认识,他是一个万人敬仰的万世师表,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在互动中收获,在互动中迸出火花。
二、抓情节,细分析。
情节不但可以了解事情来龙去脉,也是理解一个人物形象的突破口,是运用素材方向的立足点。因为刚学了《项羽之死》,“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这个英雄形象已深深烙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作文课上我就拿出项羽这个人让学生讨论,引导他们抓住情节来思考分析,全班分8组,讨论成熟后由组长提出各组结论再全班讨论。学生对此人物感兴趣,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感而言,讨论非常热烈。
三、走进生活,讨论生活。
为了“攫取生活素材”和“产生写作激情”这两大写作基本条件,为他们步入写作的美好殿堂,洞开了趣味而科学的大门,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就要有一个好的话题进行互动,才能碰撞出思想火花,我们可以源于学生的话题开始聊,何愁学生没兴趣?何愁学生聊不出内容?但聊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角度思考讨论问题来引导,否则学生跟老师不愿谈,没话题聊。可以先从学生感兴趣校园生话聊起,如从校园“情侣党”开始聊起,“追星”聊起,聊到“校服涂鸦”“中国式过马路”等,社会素材一个接一个迸出来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就在聊中迸发,他们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所以说,互动作文的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到思想的共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相信学生,愿意把舞台教给学生,他们就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