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研究综述
2016-03-18张剑平罗琼宇
张剑平 罗琼宇
摘 要:君子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名词,它约束着中国古代人们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社会,对于君子的研究从未停止,这些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君子的概念,对当代社会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君子 人格 心理研究
君子是一个经典的名词,是古代优良的人格品质。人们对于君子的印象是有内涵、有思想等。君子的影响力不仅仅在古代,在当代社会,依然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君子人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但具有人格研究方面的价值,还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君子的起源
1.君子的概念起源
查阅现存的文献资料,“君子”一词较早出现在《书》中,也就是于汉代改称的《尚书》。《书》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所言:“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大意是讲君子遭到斥逐,小人当道,百姓被抛弃不能安居乐业,所以上天降灾来惩罚之。由此大概可以推测出,“君子”是出现于舜禅位于禹,禹继位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
2.君子的界定
《尚书》《易经》《诗经》等书中关于“君子”的记载,已经涉及“仁”“义”“礼”等概念或范畴,但是还没有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的系统化梳理,而且这些范畴也没有与君子的特质直接关联起来,君子仅仅还只是一个概念,其道德内涵非常笼统,这意味着君子思想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论述。经过深入研究并总结《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言论,可以得知,孔子首先全面地阐释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君子思想,对于君子的解读也更加立体详尽。
二、君子修养体系
1.君子的内涵
君子出自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内涵是“仁”,同样,君子最重要的内涵也是“仁”。中国传统儒学对于人格研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君子的人格研究。当然,君子这个称呼并不是在儒学出现以后才出现的,而是在先秦时就出现了,但它的内涵是在儒学出现之后被赋予的。除了儒学中最重要的“仁”的思想,儒家在发展君子内涵时,又赋予了其“修己”与“治人”的思想。“修己”是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成为君子,而“治人”则是成为君子后,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他人也成为君子。所以说,君子的内涵和儒学是分不开的,儒学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称为“君子之学”。
2.君子的人格研究
君子是一个完美的人格形象,对于君子人格的研究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品德方面 君子最重要的人格内涵就是品德,只有品德称得上完美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君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仁”,“仁”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最为重要的是“爱人”,爱自己,爱他人,大爱无疆。关于“爱人”,有很多经典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等。君子的人格设计者是孔子,或许在宗教教义中,对人道德精神的要求是绝对而极致的,但孔子在设计君子人格理想时并不是将各种极致的道德品质全部加诸君子身上,而是使得这种人格形象既崇高又不玄远。孔子用“中庸”一词概括这种境界。
(2)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君子人格中的忧患意识,对于君子来说,“修身”“齐家”“平天下”中,“修身”与“齐家”只是针对小我而言,“平天下”才是君子的大我精神。君子人格的塑造中,忧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这一点在历史上就有着明确的体现。
(3)社会责任 忧患意识让君子对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一个具有君子品格的人,对社会有着重要的贡献。君子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极其重要,如果没有贵族地位,君子们修为自身也许尚无大碍,但如果要改良社会,在权利上还做不到。而使已有地位和财势的人听从圣人的劝导,又十分困难,所以我们不难想象,那时的君子身处怎样的窘境。但是即使如此,君子仍保留了对于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以此才能够成就真正的君子人格,真正地做到“大爱无疆”。
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君子研究
1.《论语》中君子的研究
《论语》中,君子一词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对于君子人格的讨论与研究,已经超越了关于仁义道德的讨论。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君子的人格形象非常看重。
孔子对君子这一人格形象做了行为、品德、情感甚至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界定,而以往学者们常常更加看重孔子对君子在“仁德”方面的界定。其实孔子在赋予君子丰富道德内涵的同时,总是使其与君子在当时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相映衬,所以君子一词经常与“小人”“百姓”或“民”一同出现。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孔子的君子学说是以其具有特定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特殊的社会角色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讨论君子的人格时,需从社会角色出发来讨论,社会角色不同,成为君子的方式与条件也不尽相同。
2.《孟子》中君子的研究
孟子对于君子的研究沿袭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但孟子的研究核心,主要是从社会角度出发的,即君子人格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修养,是孟子的主要研究方向。
孟子对于君子的研究,可概括为三句话:“君子在其位”“君子强为善”以及“君子平其政”。“君子在其位”,君子的行为方式,与其社会地位的关系非常大,只能从“在位”的角度来看。《孟子》中,君子可以直接被翻译成官吏或官员,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孟子对于君子人格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君子强为善”,“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这段话中,君子可以被翻译为圣人,有道德的人。对于孟子来说,“在其位”并不是一个君子的全部,仅仅只是一个基础,拥有了社会地位后,在道德上要有所建树,有仁义之心,为民之心,才能成就君子人格。“君子平其政”,在拥有了社会地位和道德之后,作为君子,需要有对国家和黎民百姓的责任感。孟子所希望的君子,是要在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情况下,为百姓指明方向,为国家做出贡献。
四、西方对君子人格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君子研究相对来说并不系统,他们更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君子人格。
美国汉学家顾立亚在《孔子与中国之道》中提出,孔子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变成进行统治的人,所以他提倡理想人格,要求他们都成为君子。一般情况下,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具备了理想品质的人。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在《论语的哲学解释》一书中类比和区分了君子、士和圣人,认为圣人都是君子,君子全部都是士,按照修身境界由低到高排列为士、君子、圣人。奥地利汉学家许赖和指出,君子一词原本是对贵族的称呼,这个概念在孔子那里获得了伦理学意义上的含义。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家、韩裔学者李恩贞也认为是孔子改变了“君子”的内涵——只有受过教育、具备必要品德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政治职务,并被称为君子。
通过西方一些散碎的对于君子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对于君子的理解大多数是从道德角度出发,有道德和有品行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作君子。西方世界对于君子的认可度很高,这也说明了君子的人格观念是符合这个世界的价值观的。
五、君子的当代价值
1.仁爱思想
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也随之不断变化,人与人之间充斥着利益与观念的冲突,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君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在当今社会中,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思想,它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打消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疑虑,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诚信思想
现代社会中,诚信越来越缺失,我们需要有一个准则,来维护人们的诚信人格。君子人格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诚信,也就是对自己的约束,《论语》中说:“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说明了诚信对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性。用君子的人格唤回人们对于诚信的追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3.严于律己
自我约束也是当今社会极度缺乏的一种精神,人们总是放任自己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结果对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了伤害。君子人格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约束力,提高自律意识。
君子作为一种人格品质,不仅对于个人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整个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中国古代的精神观念中,君子精神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君子的思想来激励我们,来促进这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作 者:张剑平,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罗琼宇,湖北工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