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回忆录》的背后
2016-03-18常璐
摘 要:蒋廷黻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身处于动荡的时代,使他的思想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蒋廷黻在20世纪20至40年代提出了许多从政的思想主张,简单记录在《蒋廷黻回忆录》中,其中包括祖国统一的理想和他对民族主义的认识,笔者将从《蒋廷黻回忆录》入手,探析蒋廷黻先生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蒋廷黻回忆录》 从政思想 民族主义
一、关于《蒋廷黻回忆录》与蒋廷黻生平
《蒋廷黻回忆录》是蒋廷黻先生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口述自传,1979年由台湾传记文学社出版,之后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下笔者简称其为《回忆录》。蒋先生由学者转入政坛,阅历颇丰,亲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以学者深远的目光和敏锐的头脑进行观察思考,《回忆录》记录了其他资料中没有记载的历史事实。蒋先生因长期任职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因而《回忆录》中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蒋廷黻,湖南邵阳人,6岁进入私塾学习,不久离开家乡进入长沙明德小学,次年转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益智学堂,开始学习英文。17岁时赴美留学,始为半工半读,后因成绩优异而获湖南省官费资助,先后就读于派克学堂、奥伯林学院。期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便接受了基督教青年会的号召,服务赴法的中国劳工。“一战”后重返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习历史,192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世界史,后又担任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对外交史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1935年,受蒋介石之邀从政,担任过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大使、救济总署署长等职。1965年5月退休后,原打算重返学术生涯,撰写回忆录与中国近代史专书,不期癌症不治,于1965年10月9日病逝于纽约,享年70岁。
二、蒋廷黻的从政思想
身处近代中国独特的社会大背景下,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成为知识分子的使命,而蒋廷黻救国意识的萌生要追溯到其在教会学校学习之时。他说“念书之外,同学和我常做白日梦,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救中国。我们幻想许多使中国富强的方法”。他认为“救中国”的基本方法就是:青年们都应该努力用功,并准备为国牺牲。蒋先生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兴趣是在清华学习的五年中产生的,用先生的话讲:“大多数人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看作一块没有肉的干骨头,认为食之无味,而我却认为弃之可惜……”蒋先生之所以对学问如此感兴趣自然是有深刻原因的,这便是他想日后通过学问对政治产生影响。人们通过了解本国历史,尊重本民族传统文化,并理智对待其他民族国家,便可以更清醒地认清国际局势,放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找到一条真正解决中国现存问题的途径。在《回忆录》中,他由两段精辟的论述来证明他所坚持的信条,其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殖民或帝国主义并不深恨,因为我感到中国如果愿意,同样有资格能产生与欧洲相同的组织力、相同的政治、相同的经济水准以及资源。改良中国生活方式,根除无效率、涣散的习性,就能建立有效率的生活方式……那些日以继夜终年高喊打倒帝国主义而不能提高自己生活水准的人,我认为他们是自戕、是怯懦。易言之,帝国主义或拓殖主义下的牺牲者,他们可以改善他们自己的处境,至少,可以用平等或互惠的关系来代替一方统治另一方的关系”。其二:“当中国人热衷于救国主义和中国文化时,他们往往犯错误,往往从褊狭的角度去接触问题。中国人的过去,正如多年来所努力的一样,的确有许多伟大的成就,但同时也有许多缺点,是否中国后代人应该继续维持中国的传统呢?即使是如此,他们也可因研究其他民族的精神遗产而得到极大的好处。他们越是对其他民族的历史有了解,越能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总之,欲想建立新中国,中国人就必须吸收全世界的资源,精神方面的和物质方面的。”客观研究历史需要还原历史时空,即在当时的时空下去判断事务,为古与今的对话搭建统一平台。当时的中国,主权受西方帝国主义掌控,并且遭受着列强的资本入侵与文化入侵,在这种情况下,蒋廷黻先生还能够保持学者的冷峻头脑,不盲目排外,试图从治学中找到应对政治的根本出路,这种思路在现今看来也是正确的,但是在当时特殊的时代下却是另类的,太过超前的思维会遭受误解与非议。而政治家必须目光长远,因为他们掌握着国家发展的方向,而蒋先生不仅是位优秀的学者,更具备一位政治家的素质。
作为跨越两种文化且专攻中国近代史及外交史的学者,蒋廷黻的心态是复杂的。对于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对于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学生运动,他的观念都是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下社会主流思潮的。他认为,中国人在处理私人关系方面的水平非常高,然而在公共生活方面却落后、封闭。凡事依靠道德去评判,然而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却很容易被煽动复古运动者所利用。再者,这种“道德理想主义”会蒙蔽人的眼睛,捆绑人的思维,始终认为中国的英雄圣人都是完美的,不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评价传统文化,中国人就会永远活在自大、愚昧中,那样我们便不能进步,不能生活得更理想。他的清醒冷峻令人不寒而栗,而正是这种超前的思维与独到的眼光,使他与胡适、丁文江创办的《独立评论》能在“九·一八”后的中国舆论界独步一时。
不得不承认,蒋廷黻独到的见解在当时社会中并不多见,他总是试图全面地看待社会中的问题,并给予冷静客观的分析,所以他的叙述中不失一针见血的锋芒。透过蒋廷黻先生的言论我们可以发掘他深刻的思想。而从《回忆录》中可窥探到蒋先生理性的思维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密不可分。据《回忆录》记载,1906年,蒋廷黻进入湖南湘潭的长老会学校学习了6年,深受美国传教士林格尔夫妇的影响;17岁赴美留学直至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期间长达11年。他受了17年之久的西式教育,因此他的理性化思想受到20世纪初盛行于美国的进步主义、实用主义、进化观念的影响,而蒋先生思想性格的形成也更多地获益于湘潭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
弃学从政是蒋廷黻一生的转折,其政治作为为后人所熟知。在蒋介石的提拔下,他和翁文灏分别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政务院政务处长和秘书长,在蒋介石(政务院院长)直接指导下掌控大权。客观来看,蒋廷黻确实是一个好官,这不可否认,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政治的态度是很正常的。我认为政治并不是专为金钱和荣耀。对我来说,政治只是一种工作,我认为它和教书一样的清高。”在今天看来,这个标准也是相当高的。在蒋廷黻看来,政治是为了救国,研政、论证、从政都出于此目的。费正清听到的蒋廷黻演讲的结束语如此言之:“历史已经使知识分子阶级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我们无意谦让。”《回忆录》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当我在政府作‘大官的消息传到湖南老家后,许多亲戚都要求差事。求差函电雪片飞来。我请住在长沙的哥哥阻止他们来南京。我请他告诉他们:任何人我都不帮忙,如果他们真来南京,我绝不招待他们。如果他们已经到长沙,愿意回家,没有路费的话,我可以供给他们从长沙回家的路费。我认为他们要我给他们弄一份差事的念头是错误的,这完全是传统的观念。就亲戚关系说,我不帮他们忙,是欠了他们人情。但就公务员说,我不能把公职作为礼物,酬应私人。”正是如此以“救亡为己任”的政治理念的存在,在当时复杂的时代下、黑暗的政治中,依然可以让我们看到有可歌可泣的灵魂人物存在,或许在国民政府中,他们的数量并不多,但他们背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沉重使命,冥思苦想改革良策,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无论政治立场如何,都不能泯灭他们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蒋先生改革的失败与其一直以来刚正不阿的行事作派不无关系。他一向反对以私人关系影响政治决策,重视政府改革计划的实效,重视改革计划与民众利益的关系,因此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难免忽视与民众利益相对的权贵利益,而得罪的当朝权贵给改革路上增添了极大的阻碍,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王安石改革、范仲淹改革无不受权贵排挤之害,使人惋惜、悲愤。当然,必须承认,在国民党官僚机构中,那些具有现代思想、受过现代教育的文职领导人心中更多的只是一套理论,他们很难将理论转换成现实的实践方案。正如《剑桥中华民国史》所言:“懂得如何去完成社会和经济重建任务的,只是凤毛麟角。”蒋廷黻感慨道:“我个人认为,尽管政府官员的道德水准应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准同样地也需要提高,侧身政府的人中心存克尽厥职的固然远较一般人想象的为多,但政府官员中具有现代眼光的却远较大家想象的为少。”
三、蒋廷黻的民族主义认识
从《回忆录》中也可以了解到蒋廷黻关于民族主义的认识,这源于其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海斯对他的影响。海斯是他博士论文的实际指导教师,1934年蒋先生又将海斯的《族国主义论丛》 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他认为“我们当代的中国人都是民族主义者……如果实行高度的民族主义,对中国人一定是有好处的……就中国人来说,他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是神圣的,也没有理由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爱国的,靠他们自己就可以救中国。由于中国人认为他们自己的爱国主义是公正的,于是他们就忽略了别人的爱国,忽略了别人也有理由去爱国,这是不对的”。这个原则实际上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归纳起来说,就是在爱国主义的问题上,要相互理解;在国际交往上,要取得双赢。蒋廷黻还认为,中国人只有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观,以宽容之态度放眼世界,吸收世界之物质精华与精神精华,才能建立起新中国。在统一与分裂的问题上,蒋廷黻坚持国家统一至关重要,在与汪精卫的谈话中他提道:“我深信:比和战更重要的是统一问题。统一作战和统一言和,中国才能有办法。如果分裂,无论是战是和都会失败。”在统一的办法上,他认为“武力统一较民意统一为优”“较国民会议统一为优”。蒋廷黻将“国家统一”看作第一要务自然是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因为只有争取民族独立后,才有可能实现民族强盛。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蒋廷黻确实肩负起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
蒋廷黻是动荡年代的“特殊人物”,集治学与治政于一身。他的政治思想先进超前,其思想本质上是当时先进西学与传统中国文化融合后的产物,此种价值观念正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需要的,然而遗憾的是这并不为多数国民政府官员所重视。另外,《回忆录》中因某些原因而出现了个别错误,但是,经过甄别后,它的史料价值依然得到了学术界公认,可惜《回忆录》仅完成了一半,蒋廷黻先生便病逝了,这仅仅反映了他前半生的经历,抗战以后的部分未能完成,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3.
作 者:常璐,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专门史。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