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困境及其未来趋势

2016-03-18翟澜杰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未来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困境

翟澜杰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困境及其未来趋势

翟澜杰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多重现代性困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多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冲突、诚信危机的扩散、个人道德实践的忽视、中国问题研究的封闭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从本体多元化、主体大众化、制度法治化、建设长期性、宣传多样化五个向度构建与超越,以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困境;未来趋势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引发各界人士的不断深思。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中国问题、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问题成为热议的焦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研究中不断深化,然而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遇到了多重困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多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冲突、诚信危机的扩散、个人道德实践的忽视、关于中国问题研究的封闭性,如何解除这些困境、实现现代性的超越,并由此透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联系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相互依存,世界被压缩成一个整体,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西方价值观、西方文化思潮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带来了重大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境。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西方的文化思潮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许多学者鼓吹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给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功利、契约、实用等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交往的主要原则。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为”、墨子的“兼爱”等思想逐步被人们淡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困境。二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很多人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而中国传统节日却不被重视。2009年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引起各界的巨大反响。传统文化地位的日趋下降,带来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迷茫、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陷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断裂的困境之中。

2.多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冲突

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以及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使我国出现了价值观多样化,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原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盛行,整个社会陷入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经济繁荣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道德滑坡、文化发展畸形。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充斥在网络和影视作品中,媒体恶意炒作、虚假新闻泛滥等问题如果不合理解决,长期存在,将会导致社会混乱,整个社会不能和谐。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经济的繁荣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在多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即多元与一元的冲突中确立主导地位。

3.诚信危机的扩散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导致人们为了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使诚信的危机不断扩散。现如今,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有悖诚信的现象:官员腐败、滥用职权、潜规则等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丧失;食品安全问题、假冒伪劣商品、假疫苗、毒胶囊、毒奶粉、网络舆论等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形式主义的空洞说教和现实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致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仰动摇,对政府的信任大减,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怀疑。这些问题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造成“硬伤”。

4.个人道德实践的忽视

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利益的分化、民主意识的增强和个人权利意识的膨胀,虽然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精神世界和价值观方面却很匮乏。人们生活在一个普遍异化的环境中,价值异化、物质异化等现象使道德实践被忽视。孟子“反身而诚”、庄子“坐忘心斋”等正心修已的观念也逐步被人们淡忘,老子“见素抱朴”、庄子逍遥游等人生理想和人生境界逐步被“功名利禄”侵蚀,现实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人生价值目标也被日益增长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削弱,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感、道德感严重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个人道德实践出现错位。

5.中国问题研究的封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目前已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型期,然而在发展的背后,存在一些影响社会进步发展、妨碍社会大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公共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官员腐败、就业难、环境污染、医患关系紧张、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留守儿童、空巢现象等中国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尽管许多人努力把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统一起来,但更多的是两批不同的理论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分别讨论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如:封闭地讨论中国问题,绝对地强调中国问题的独特性、孤立地描述世界问题、一味地强调全球化带来的危机等。因此,目前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研究,不仅不能理性地全方位地解决中国问题,而且限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发展,使其难以与世界接轨,故步自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未来趋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当今社会,思想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发挥其价值力量,既是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又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如何解除困境以确保其不断发展、完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本体——多元化

在思想多样、价值多元、思潮多变的现代化社会格局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解决中国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从世界的眼光和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问题,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过程中,去粗取精、积极创新,运用历史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实现对中国文化的精华和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实现对人类历史上合理的价值观的继承和超越,既体现本土性,又体现国际性,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西方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三重力量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本体的多元化,以实现全球化背景下,价值文化的兼容并举。

2.主体——大众化

主体即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人,在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灵魂,是建设社会主义软实力的价值内核,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主体的大众化,必须要做到内容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化、生活化、通俗化;必须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确保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必须要强化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要建设制度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才能让其成为人民大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才能确保其作用的发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方向性。

3.制度——法治化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当今社会,官僚主义滋生、腐败问题严重、犯罪率攀升、道德滑坡、制度手段弱化,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价值实践只能在个人主义和专制主义中被规划,有悖于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实现依法治国,要以宪法为核心不断完善现代国家法律体系,推进公共行政制度的改革,提高遏制权力崇拜和反腐的能力,构建制约机构,确保政策制定和制度执行达到效率公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彻底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制度法治化,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平稳运行。

4.建设——长期性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社会思潮多样、价值观念多元的背景下,新风正气的形成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成为了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表明我国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远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培育、践行、不断发展的过程,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其更加广泛地走向社会生活实践的层面,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引领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力量保证。

5.宣传——多样化

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严峻性,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宣传力度的加强是必不可少的。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比如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相关内容和自我修养的理念,也可以在网络上发布相关的公开课,鼓励群众学习一些国学,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在实践生活中,政府要多树立宣传标语,严格要求影视、小说等文化作品的内容,禁止“三俗”内容的传播;学校和社区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国学的讲座,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总之,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其不再沦为空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重重困境,又要充分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和而不同”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在思想反思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孙正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0.035

猜你喜欢

未来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