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以医学院校为例
2016-03-18蒋桂红莫焕然兰美兵梁瑾
蒋桂红,莫焕然,兰美兵,梁瑾
(1.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外语系,广东珠海519041;2.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0)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以医学院校为例
蒋桂红1,2,莫焕然1,2,兰美兵1,2,梁瑾1,2
(1.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外语系,广东珠海519041;2.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0)
英语的人文性在医学教育中日益彰显重要,在教学中融入有医学背景的文学知识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医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要遵循大学英语与专业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和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原则,以文学为载体分阶段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复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医学人文素质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1]。目前在国英语教学研究趋势是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研究”,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问题;从“静止化”走向“动态化”,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发展教育观的契合[2]79。具体而言,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须适应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医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既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富含人文素质的医学工作者。因此,积极探索立足于本校、有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是各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文学不仅是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载体,也是修复医学专业教育的工具[3](31),而英语文学是连接大学英语教学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桥梁。为了加强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导向,在教学中融入有医学背景的文学知识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语言学习的连贯性,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医学专业的学习。笔者在此抛砖引玉,立足所在学校,思考以文学为载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些帮助。
一、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
“大学英语的教育目标应该设定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应该培养学生现实或潜在的学术交流能力,成为帮助学生学好专业的工具之一”[4]9。对医学生而言,英语最大的应用是他们能读懂英文文献、能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等,因此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成为课程设置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必修与选修结合
必修课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用来培养不同医学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奠定发展的基础。选修课则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教育,起到开阔视野、多角度思维的作用,是对必修课内容的拓展和深化。二者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
医学院校培养的是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解决语言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无连贯性问题的有效之道,达到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以文学为载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一)阶段一:基础英语
基础英语即是人们常说的公共英语。教师可在第1-4学期的英语教学中适机从听、说、读等方面补充与医学有关的内容,以保持语言学习的连贯性、专业学习的相关性,例如记忆与医学相关的词汇、阅读与医学、公共卫生相关的科普文章、观看VOA、BBC等国外医学科普视频、口头汇报教师提前布置的医学主题作业等,这些表现纳入平时考核成绩。
(二)阶段二:文学基础课程+第二课堂
文学基础课程安排在大学的第3-4学期。在对笔者所在学校医学生英语文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67.6%的学生认为医学相关从业人员在本科阶段接受英语文学教育最恰当;66.2%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英语文学尤其是医学文学方面的课程;55.9%及40.5%的学生认为需要增设英国和美国文学史选读或欣赏课程。这类承载人类文化的学习和西方经典著作的欣赏对提高医学生的文学修养具有长远意义,可启发学生思维,触动学生心灵,培养不同专业医学生共同的文学底蕴。
第二课堂穿插在第1-4学期,以朗读、歌曲、演讲、电影配音、主题式情景表演和微电影等6类比赛为主,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第二课堂纳入平时考核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10%。以参与活动的次数和成绩为考核标准(如参与1项得4分,2项7分,3项10分,或参加1项获一等奖10分,二等奖8分,三等奖6分,优胜奖5分)。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第二课堂成为消化、扩展课堂理论知识的演练场,第二课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在全校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学基础课程一起为后期的拓展课程打下基础。
(三)阶段三: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是实现从“大学英语”到“专业英语”的中间过渡,目的是提高人文素质,为专业发展服务。阅读、写作和影视三大课程作为必修课安排在第5-6学期进行,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报告、写作和角色扮演等,采用形成性评估的考核方式。
1.阅读课程
透过经典阅读来启发生命价值观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5]16,它在促进医学生自我反省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他们体验病患和家属的经验与感受。此课程强调伦理方面的训练,而不是关于文学方面的修养或是欣赏故事情节。
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的书目、文学评论目录、网络在线阅读的网址等,采取讨论式或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讨论和案例均取材于文学作品,如医患关系、医生或护士形象、病人对生命、死亡的等人生的领悟、对疾病的认识等。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学生上交个人心得报告。教师综合考虑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报告的内容后进行最终评定。形成性评估的考核方式也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重视度。
2.写作
借鉴哥伦比亚大学的做法——让所有的医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同要求所有的自然科学课程的学生走进实验室一样的道理。此课程重点训练临床的反思性写作。临床的反思性写作培养可从一年级一直延续至高年级,它可使学生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是释放感情中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更好地理解、处理各种问题和冲突。成绩考核通过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论文来进行,再综合考虑学生平时写作练习的表现作最终评定。
3.影视欣赏
电影通过各种音像效果给医学生直观地体验疾病、疼痛、衰老、精神健康、死亡等命题,教师可在教学中利用影视欣赏的优点来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已被拍成电影,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哈姆莱特》、奥尼尔的《长日漫漫入夜行》、威地的《憔悴的路》等,当然还包括时下备受欢迎的一些美剧如《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等。学生观看后展开讨论或者角色扮演,有助于锻炼他们面对病人时的倾听能力或话语与叙述的理解能力。综合成绩由“主题戏剧或小品式的角色扮演成绩+学生平时表现成绩”来评定。
三、教师队伍建设
由上文可见,基于“培养富于人文精神的医生”这一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与文学、医学紧密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拥有英语、医学和文学三方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能契合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英语专业科班出生、学科背景的知识结构较单一的教师是医学院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以笔者所在学校的珠海校区外语系为例,专职英语教师共18名,其中17名是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他们当中9人(占50%)的本科专业是英语教育、7人(占38.9%)是英语、1人(占11.1%)是法律经贸英语、1人(占11.1%)是国际贸易;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中翻译6名(占33.3%)、语言学5名(占27.8%)、教学法3名(占16.7%)、英美文学2名(占11.1%)、新闻学和国际管理各1名(各占5.6%)。显然,这样的师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学校需要培养复合型英语教师,即同时拥有英语专业知识(英美文学)、教学知识和相关医学专业背景(跨学科知识)。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自由组合引进、送出去培养、自主学习和定期集中培训等互补的“复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方式[6]76。
四、教材建设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重要的一环是教材建设,它应是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文学修养、人文素质和方便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立体教材。目前市场上缺乏文学、英语与医学有机结合并能体现医学院校特色的教材。虽然一些一线教师参与开发了一些教材,但整个教学体系往往缺乏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教材的开发和选用首先要突出实用性、降低理论性;其次要实现语言与医学专业的有效衔接,体现文学的特色;外加讲义作为辅助,这样能更好地保障学生课外的后续学习。建议英语教师利用本校区域优势,与医学专业教师共同研发适合本校或地方医学院校需要的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结语
上述以文学为载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描述阶段,实证研究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增加定量研究部分。大学英语课程的新使命和新内涵在新形势下将愈加凸显,整个体系的构建是个大工程,需要全校从上至下的努力。但很多医学院校常常偏重自然科学、专业性的教育,轻视人文社科素质教育,大学英语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专业教育的花边点缀,或者其价值意义仅仅体现在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上。无论如何,大学英语课程与医学知识的融合、深化语言的人文性都应成为中国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杨港.课程论视觉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分析(2004-2012)[J].外语电化教学,2013(05).
[3]简·舒尔茨.过街:文学与医学的摆渡[A].见:张大庆.中国医学人文评论[C].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4]束定芳.德国英语教学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发[J].中国外语,2011(01).
[5]黄俊杰.学科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提升:通识教育的新思考——以医学院校教育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02).
[6]涂宇明,李涛安,韩露.中医院校复合型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构建及其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13(01).
责任编辑:李凡生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System of Medical Colleges
JIANG Gui-hong,MO Huan-ran,LAN Mei-bing,LIANG Jin
(1.Zhuhai Campus,Zunyi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Zhuhai,519041;2.Medical Humanities Cent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izhou 519041)
The humanity of English in the medical education increasingly becomes significant and is helpful to develop medical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curriculum system of medical colleges with a carrier of literature in new situa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ree constructive principles,three constructive stages,the building of multi-skilled English teach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system,medical humanistic quality,English literature
G642
A
1674-8891(2016)03-0113-03
2016-03-11
本文为贵州省2013年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项目“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之比较研究”(编号:JD2013128);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编号:2013B140)的阶段性成果。
蒋桂红(1976-),女,江西吉安人,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外语系教授、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