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创新,精品效益——写在《安徽地质》100期

2016-03-18常印佛

安徽地质 2016年3期
关键词:刊物科技成果安徽

特色创新,精品效益——写在《安徽地质》100期

光阴似箭,《安徽地质》已经走过25年,发刊100期了,可喜可贺。

《安徽地质》于1991年12月创刊。记得当时全国各省都在陆续创办这样一份地质学术刊物,安徽地矿局也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地质科技发展需要,积极筹划和创建这个有意义的学术平台和载体。创刊号上,一些老一辈地质学家如程裕淇、郭文魁、涂光炽等题词祝贺;地矿部领导题词鼓励。《安徽地质》创刊后,始终遵循办刊宗旨,立足安徽,放眼全国,促进地质科学发展,加强学术交流,研究和讨论地质技术和经济管理理论问题,推广地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为培养地质科技人才,为服务安徽地勘经济,为发展安徽国土资源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安徽地质》也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地质事业发展的低谷显而易见,自然影响到学术刊物的发展,地质项目的萎缩和科技投入的减少,使得地质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也产生刊物的生存危机。然而,《安徽地质》没有倒下,而是在艰难和困惑中摸索前行,默默无闻地蓄势待发。2002年底,安徽省地质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决定接手主办《安徽地质》,刊物从此改版焕然一新,从2003年开始了新的征程。

《安徽地质》2003年改版至今由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主管,安徽省地质学会主办。刊物内容更加丰富,印刷更加精美。刊物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下拓展了新的领域,以国土资源总的方向突出“大地质”的全新特点。特别是2006年前后地质工作春天的来临,《安徽地质》也迎来了发展高峰,稿源充足,质量明显提高。刊物尤其继承和拓展过去的优良传统,始终注重安徽本土地质背景和资料,始终注重国内外地质科技前沿和动向。在保证学术价值和质量的基础上,面向广大野外一线地质科技工作者,尽最大可能发掘他们的原创性地质成果。《安徽地质》发表的一些论文被有关部门评为优秀成果或被有关报刊重点报道。

《安徽地质》25年100期,有艰难,也有乐趣,有悽怆,也有喜悦,但不管怎样,刊物走过来了,而且走得步伐坚定,走得充满希望。《安徽地质》得到了上级新闻主管部门的肯定,得到了主管和主办单位的赞许,得到了全省地质行业部门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关心。这些都是《安徽地质》的勇气和信心所在,都是《安徽地质》必须更好发展的动力。

展望未来,希望《安徽地质》还要有新的气象。当前,《安徽地质》的确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今后,是否可以本着“办出特色、有所创新、打造精品、提高效益”的精神,努力把《安徽地质》办成国内知名的地学类期刊,在推动省内外地质科技成果交流,培养、发现地学人才,为地质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所谓“办出特色”,就是以安徽区域地质(含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区域环境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区域矿床等)为主线,珍视野外第一手资料的传播和推广,着重反映安徽本土地质调查科研中的创新性成果,对反映安徽区域地质特点的成果给予特别关注。

所谓“有所创新”,就是鼓励首创精神,引导读者和作者敢于发表那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非传统性地质科研成果;鼓励地质科技工作者发表新发现、新观点、新理论、新模式;重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中的新成果、新见解;对那些有创见但不够成熟的新观点给以扶持和鼓励。

所谓“打造精品”,就是实施品牌战略,在积极吸纳高水平论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编辑加工质量,在期刊的科学内容与表现形式上都做到高质量、高水平,使之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当然这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做到。

所谓“提高效益”,就是通过《安徽地质》对地质科技成果的报道、传播,提高地质科技成果、知识和信息的社会共享程度,提高人们对地球科学的认识水平,提高地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地质科技成果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转化,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进步。

借《安徽地质》100期之际,既祝贺也提出点滴希望,也是一位工作在安徽的老地质科技工作者的肺腑之言。总而言之,恳望《安徽地质》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祝愿《安徽地质》再创新的100期。

常印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8月15日

猜你喜欢

刊物科技成果安徽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