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思考
——基于创业教育与高校四大职能相结合的角度

2016-03-18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关键词:农业大学生教育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任 雪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面对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高校四大职能无疑要承担这一任务。高校四大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互相支撑,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题中之义。高职院校是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业开发、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担负着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但是现代农业创业人才的培养还未完全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中,在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更是有所欠缺,影响了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因此将创业教育与高校四大职能相结合,提出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这既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又是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的积极回应。

一、人才培养层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农类创业教育

目前,很多高校中创业教育仍未被纳入教学主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创业教育还未被高校所认同,毫无疑问会阻碍创业教育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才能走进教学主渠道。教育部曾强调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并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拓宽农类创业教育教学主渠道

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本质的反映,它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内容、形式和方法诸方面。[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精致化、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化转变,必须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新时代的农村实用人才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要具有农业现代化的高素质,更要具备应对市场的执行操作能力;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更要成为能在农业领域善于生产和经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修订高职院校农类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快速实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学校、社会的角度出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农业专业建设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合理分配课内、课外的时间,注意课堂教学、实践实训的比例。同时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农业学生对未来方向的选择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率的调查,按层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再次,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对农类专业学生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与创新,着力推动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在课程改革与创新中要普及基础课程、强化专业知识、针对创业教育。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农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中求精,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实施分类培养,明确创业目标及自身优势。让学生据此自发地选择创业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农类创业教育课外实践与孵化

加强农类创业教育课外实践与孵化,打破校园限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以创业实践平台为基础,将创业与实训、创业与研发、创业与实习相结合。在实践中了解创业,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帮助创业。同时,学校也相应地跟进农类大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条件,搭建优化合理的创业实践平台和实训孵化基地。农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外实践与孵化要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主,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联系在一起。本着既能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既能保证研发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又能使学生学到创业知识;既能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动又能提高创业成功率的目的而进行。

(三)构建农类创业教育社会保障与支撑体系

首先,构建动态的师资队伍保障和支撑农类大学生创业。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兼职教师这四方面入手形成一个有着和谐、互助、轻松、高效的工作氛围和具有学习型、创新型意识的农类创业教师团队。一是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重点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并安排其在外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国内专业技术培训班;二是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骨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三是要加大青年教师中“双师素质”的培养力度,强化其理论学习,并选派教师科技下乡,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四是要加强与知名企业的联系和技术合作,聘请农业企业家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

其次,整合各方力量保障和支撑农类大学生创业。农类创业教育应充分与专业教育、实践工作相结合,强化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完善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在校外政府要起到关键作用,从政策、资金和立法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并逐渐形成政府主导模式。另外要与中小企业合作,搭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以供学生孵化自主创办的小企业服务农类大学生创业;在校内要利用大学生创业社团服务农类大学生创业;同时学校也应对创业科技园、创业活动给予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以服务农类大学生创业。

二、科学研究层面:借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类创业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应全面推进“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加大农类创业教育的科技含量。

(一)“师研生创”的科学研究形式

“师研生创”是为解决学生农业生产感性认识差,动手能力不强,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高校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日渐提高,应利用学校教师科研项目多,有在研项目教师多的优势,使学生借助教师的科研成果创业。这也是具有科技含量的创业。进行农类创业教育的教师将其部分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提供给学生,学生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参与课题工作,既帮助教师提高了项目完成率又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项目计划,完成项目任务。“师研生创”可以让学生高质量的创业,让学生创办科技型农业企业,从而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二)“团队学习”的科学研究形式

“团队学习”是为了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低,农业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由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以项目为纽带,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或选择部分人才培养项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学习、研究与实践中,可以依据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培养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在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既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又极大地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团队学习与项目实践中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社会服务层面:对接农业人才发展需求拓展农类创业教育

目前,在高校中关起门来搞创业教育的比较多,能与社会接轨的比较少;为本校学生服务的比较多,为社会人员服务的比较少。想要更好地进行农类创业教育,需要开门办学,需要从校内向校外辐射,不仅为本校学生服务更要为社会人员服务。

(一)开展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正在经历着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这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化思想、现代化眼光、现代化知识的新农村建设者——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上贡献力量。因此大学生村官是农民的期盼,农村的希望,也是时代的呼唤。[2]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开展大学生“村官”创业研究与培训,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热线,现场指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前沿准备服务;也可以选取工作在农村基层,业务素质精良的技术人员或有影响力的创业大户担任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导师。

(二)开展社会青年(农民)创业培训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创业成为促进就业的优选方案。据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所提供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我国参与创业活动最多的人群为25—34岁,青年成为创业活动的主体。应以高校为主要阵地,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各方面相连接,吸纳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整合人力、技术方面的资源,孵化青年创业意识,对有意愿创业的社会青年(农民)进行创业教育,讲授创业知识,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四、文化传承层面:传承农业文化升华农类创业教育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后,文化传承变得尤为重要,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对于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无疑是要将农业文化传承下去,同时构建一种新的创业文化氛围。

(一)营造校园“学农”氛围

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3]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教学环境、办学理念和院校精神以及管理水平的集中展示。要想开展好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农”字校园文化、“学农”氛围是关键。可以举办创业大赛、文化节等农类创业活动,也可以依托校报、校训、校标、校园广播等传播媒介宣传农业创业,或开办农业类讲座、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和创业成功农民或者大学生村官来为大学生分析当前农业形势,农业创业机遇。

(二)培育学生“爱农”意识

农类专业大学生必须培养起爱农、热心务农的意识,只有热爱农业、热爱农民,才可能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才能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思维,尽可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4]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农村中去参观、学习,了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农类创业的市场潜力,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将所学的农业科技,农业政策法规推广到农村去。这一做法将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服务“三农”的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农民的生活、体会农业的重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农”意识,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提升学生“兴农”能力

农类创业人才的兴农能力主要是指借助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同时体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的作用。彭钢在《创业教育学》中阐述道:“创业教育的内涵具有三层紧密联系的含义:通过创业教育,培养青少年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通过创业教育,培养青少年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5]由此看出农类创业人才的兴农能力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农类创业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脚到利用科学技术振兴农业,促进农业发展上来,而传承农业文化也要归结到农类大学生的“兴农”能力上。高校应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农类专业进行农类创业,充分就业。鼓励兴办农类创业项目,学以致用,传承农业文化,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创业实践,深入研究,不断创新。

探索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高校四大职能相结合的途径既是建设“点—线—面”的创业型校园,深化农类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现,又是构建“种子—苗圃—大田”的创业实践载体,以科技创新来促进创业教育的要求。同时构建了“农产品经纪人—农场主—农业企业家”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生教育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