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质量工程建设
2016-03-18◇朱健
◇朱 健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质量工程建设
◇朱 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工程建设要回答:在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发展的大前提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做贡献;在提升质量、内涵发展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质量怎么提升,如何实现同步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始终要聚焦和关注“四个关系”:需求和供给、传承和创新、实践探索和学科支撑、推进全员育人和加强专职队伍建设。相应地,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推进“四个转变”:从抓两头促中间向全覆盖转变,从经验型向规律型转变,从单点式工作向完整工作链转变,从小循环向大系统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质量工程
自2004年中央颁布16号文件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围环境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持续改善,在政策保障、资源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学生工作内涵、载体、形式、内容等方面也有着许多创新和变革。如何把这些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积累的经验长效化、制度化,深入推进学生工作科学化发展,是学校党委的重要职责,也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使命。深入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质量工程,是持续思考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涉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的需求[1]。
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要关注“四个关系”
我国高校连续多年来保持稳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一个充分印证。高校的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普遍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成就,普遍认同中央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深化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价值认同和个人追求上更愿意把国家需求、社会期望和个人价值实现相统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取得这样的进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围大环境有了根本改变。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些既是最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也是极为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二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凸显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思想政治教育从“管理、服务、引导”转变为“引导、服务、管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朋辈教育,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生态体系日趋有利。通过党规国法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战略性的制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日益成为广泛共识,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行动自觉。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为今后相当长一个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作为一线辅导员,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不动摇。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求,积极探索通过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刻苦学习、明辨是非、求真务实、成才报国。在当前形势和条件下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工程建设,应当更加关注和聚焦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多的并不在于具体工作干了多少,而要看教育对象受到了多大程度的影响。质量工程建设的要义,是要逐步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瞬时效应”,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效应”。即,不仅仅是大学生在校四年、五年期间把他们管理好、服务好,而是更加关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价值追求、个人特质等方面对大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新形势下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和体系,要更加辩证地看待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不能离开需求谈供给,也不能离开供给看需求。能够始终持续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再过两年,“00后”将全面挺进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人员,应当有紧迫意识和时代使命感,进一步加大对“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沟通交往形式和成才规律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并逐步开始对“0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进行探索研究。
二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同教育教学、科研、学科等领域相比,学生工作领域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创新,一个重要的比较优势也在于创新。通过持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平台、载体等方面不断创新,能够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张力[3]。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的专兼职辅导员,和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师相比,往往对外围环境、时代特点、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规律和趋势更加敏感,在把握前沿和方向的基础上能及时开展教育方式、方法、载体、手段等的创新。着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工程建设,要更全面、辩证地看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传承和创新;既不能离开传承只谈创新,也不能摒弃创新只谈传承和沿袭。作为工作实践,要体现足够的敏感;然而作为工作体系,则要体现相对的稳定。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不断挖掘院系基层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模式。
三是实践探索和学科支撑的关系。近十多年来,国内高校大部分都结合校情,构建了基本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谓百花齐放。与此同时,国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外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相比,在实践中的比较优势是覆盖面更广,和时代结合得更为紧密,活动的载体、内容、形式也更丰富;相对薄弱和不足之处在于学科和理论支撑方面,特别是从一线实践中转化为理论的研究和学理相对较少。各高校在每一时期忙完繁重的学生工作后,都应当通过工作传承和提炼,凝练和挖掘理论、规律方面的内容,不断丰富相关学科的学理体系,强化理论支撑。同时,教育部近几年持续推进“思政杰青”队伍建设、持续开展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计划以及跨校访学,持续支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持续扶持思想政治教育文库建设,这些为跨区域、跨高校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和条件。
四是推进全员育人和加强专职队伍建设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科学发展,一个重要基础是既要有效推进全员育人,也要夯实和加强专职队伍建设。要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相关管理服务部门和党团组织等多方面的积极性,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应该以德施教、为人师表;同时,也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使他们干事有平台、成长有动力、发展有空间。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党委充分信任、充分依靠的一支队伍,也是各级党政干部的重要蓄水池。从政策上研究、机制上推动全员育人,同时从体制上保障、人文上关心学生工作队伍的发展,充分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程建设要着力实现四个转变
高校辅导员队伍当前开展工作,除了把既有承担的职责和任务落实好,还要考虑整体性,包括学校办学的整体性、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除了把平时单点式的工作落实好,还要考虑延续性,要系统性地构建长效机制。十八大报告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高校都在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如何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要回答在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发展的大前提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融入高等教育整体体系中,为高等教育整体的质量提升做贡献,同时也要回答在提升质量、内涵发展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质量如何提升等问题。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工程建设,必须破解一些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四个转变”。
第一,推动从“抓两头促中间”向全覆盖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存在“70%”的共性问题。一位辅导员如果面对五、六百的大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和引导,常常只能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方式:带好前面“20%”(各方面相对优秀的)大学生群体,重点关照好“10%”(存在学业、经济、心理等方面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中间“70%”大学生群体,不少高校或院系实际上采取无奈的“放羊式管理”。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不少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人手不足,辅导员和学生配比没有真正到位;或者是辅导员承担的事务性工作过多过细,有些还承担着院系的其他辅助性工作,影响了对每一位学生开展思想引导和教育的成效。高等教育的责任之一是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序言中更明确指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高校实现学生工作的全覆盖,是未来之方向,更是回避不了的责任。一所高校要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并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要打好两个基础。一是队伍基础,大力充实专兼职辅导员力量。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从2009年起重点扩充“双肩挑”辅导员队伍,并配齐配强班主任队伍。目前,“双肩挑”辅导员队伍稳定在250人左右;他们的第一身份是在校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第二身份是学生“双肩挑”辅导员。全校班主任队伍则有600多位,其中70%以上为青年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双肩挑”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三支队伍形成合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提供了可能性。二是思想基础,强调一线专兼职辅导员的工作要从“对事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专兼职辅导员喜欢或者乐于从事事务性工作,对于和大学生谈心谈话、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有些回避。鉴于此,高校每年工作目标和考核导向,应当从专兼职辅导员每年完成多少件事、多少项工作,转向关注指导的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和变化,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
第二,推动从经验型向规律型转变。核心是逐步将经验型的判断、思路、举措通过总结、梳理、凝练,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规律,夯实学生工作的学科支撑。在学生工作领域,一个突出特点是辅导员队伍流动较快;同时,学生工作同志活力强,对工作的创新热情较高。如何在不断创新中实现各个时期工作经验和规律的有效积淀和传承,反而是高校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参照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编制教学大纲的做法,上海交通大学探索和尝试编写了《学生德育工作大纲》。依据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使命和职责,围绕“大学生党建”“志愿育人”“创新教育”等24个领域,每个领域从“基本理念”“既往基础”“形势剖析”“整体思路”“特色举措”“支撑条件”等方面进行详细梳理和论述。有了大纲,每个工作领域,无论是谁来接手这个领域的工作,都应按照大纲的基本要求来推进其工作。每隔一定周期,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包括学生代表,一起来讨论修订,这有利于促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积淀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形成良性发展局面。
第三,推动从单点式工作向完整工作链转变。学生工作涉及到的要素很多,通常不少同志受视野所限,习惯于完成单点式、独立性的工作。站在全局视角,特别是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和需求的整体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着力构建完整的工作链,培育良好的生态土壤。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为例,传统模式是院系团委动员和挖掘部分有基础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经过指导后参加一些赛事。其受益学生是少数,主要目标也是为了竞赛取得较好成绩。而按照培育生态体系和构建完整工作链的思路,高校应当首先从源头上,建设由学校著名专家、教授领衔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推动高水平科研反哺高水平人才培养。同时,大力鼓励和扶持成立各个学科领域的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科技创新工作室和科创社团,成为常态化孕育和凝聚对课外科技创新感兴趣同学的有效土壤和载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国家、省市、校级层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接力支持,鼓励学生深化创作和开发,拿出科技创新作品和项目;最后是通过学校和省市层面各类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及“挑战杯”赛事等,对不断涌现的项目和作品进一步指导和完善,推动形成专利和高水平竞赛参赛作品。在这方面,需要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牵头加强顶层设计,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从单点式工作向构建完整链条转变。
第四,推动从小循环向大系统的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质量工程建设中,还有一个要点是要努力跳出学生工作的“小循环”,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向构建学生工作的“大系统”转变。全员育人,就是整合学校各个层次的力量,家庭、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以大学生为同心圆的核心,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态势。近些年不少高校的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有很丰富的组织优势,部分职能部处、学院有专业优势。把“学工口”的组织优势和其他院系的专业优势相结合,将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开辟崭新空间。例如,近些年不少高校探索举办国际大学生艺术节,由学校艺术学院发挥专业优势,由学校学工部、团委及辅导员队伍发挥组织优势,通常能邀请到国内和国外知名高校和民间艺术团队到学校演出,并能比较顺利地举办文化周、民族文化周、留学生文化节、中外作品音乐会、原创相声剧等一系列百花齐放的活动,为同学奉上了长达半年的校园文化盛宴。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形成合力。要畅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构建校内外教育网络,做到全面覆盖、相互衔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创造全方位的良好环境。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必将成为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主力军。培养、造就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这是高校辅导员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责任与使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对新形势、新机遇,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当倍加珍惜各方面机遇,倍加珍惜各方面支持,切实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永葆生机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栋梁之才。
[1]冯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服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高校辅导员,2012,(10):3-6.
[2]冯刚.抓好贯彻落实,着眼提升质量,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3):3-7.
[3]冯刚.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5-01-03.
[4]冯刚.以改革创新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N].中国教育报,2016-01-05.
(责任编辑:神彦飞 孙文远)
G641
A
1674-9618(2016)06-0003-04
朱 健,男,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