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2016-03-18段江净西北大学公管院陕西西安710127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学

段江净(西北大学公管院,陕西西安710127)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段江净
(西北大学公管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大学自中世纪兴起到当代都始终保持着发展的活力。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大学兴起与延续的内外因素,以期能够为对大学的兴起与起源感兴趣的研究者们提供一点研究思路。

关键词:大学;兴起与延续;内外因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ages,university has been keeping the vitality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we will analyz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rising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in order to provide research ideas for researchers.

Keywords:university;rise and continuation;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一、背景介绍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承担教育功能的大学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是,大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功能健全的。“一种成形的社会现象,一种定型的思想观念,一种完备的社会组织机构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凭空出现的,它们都有一个孕育、启蒙、形成与发展的过程”[1]。教育学界普遍认为大学起源于11、12世纪的欧洲中世纪,作者认为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所以是大学的起源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开始之初是以行会形式出现的。“行会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垄断着各种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保护技术专利,使之不受价格变动、工资变动等的影响,提倡员工间利益均衡,并且在行会内部实行互助和救济”[2]。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行会组织最初动机是为了自我保护和约束成员行为,并不是传播知识。因为当时的学校没有固定的场所,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教师与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于是教师与学生就自发组织起来维护团体利益。在某种意义上欧洲中世纪大学正是因为以行会组织形式发展起来才成为大学起源的例证,其初步具备了组织的特征,而这些正是衡量大学起源问题的重要标准。从11、12世纪到21世纪,大学的形式与职能发生了变化,但是大学仍然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延续和发展下来。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大学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在当今世界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大学兴起与延续的内外因分析

(一)大学兴起与延续的外因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大学兴起与延续的物质基础

产生于中世纪的大学,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当时欧洲中世纪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新兴手工业者。正是这些新兴阶级的兴起,促使了社会世俗化力量的强大,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致使了近代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大学的发展。尤其明显的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水平急速提高,大学也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每次的生产力变革,都促进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大学的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事高深学问的大学从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产生与延续的最重要条件。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对培养人才、传递知识的大学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2.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大学兴起与延续的“助推器”

大学的发展与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权分不开,尽管同一时期国与国之间或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针对大学的政策不同,但是总体上都促进了大学的延续与发展。11、12世纪的欧洲,当时社会的教权和皇权的矛盾与斗争为大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以行会形式出现的大学因为其自身生产“产品”的特殊性,成为教会与封建主争夺的对象,大学在其中获得了许多特权。可以说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当时相对复杂的政治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

随着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大学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大学走出了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中心,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在国家竞争中的作用。例如进入到20世纪的英国先后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1902)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费舍法案》(1918)促进英国公共教育制度的完善;《1944年教育法》指明了英国战后教育的发展方向[3];《1988年教育改革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经过国家对大学的宏观调控,现代的英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大学发展历史已经表明,政府政策的支持是大学延续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3.文化知识的积累是大学兴起与延续的动力

大学是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大学产生之前,人类文明已经存在。原始知识是贫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知识越来越丰富。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需要集中学习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并通过学习取得社会所需的专门知识及文化修养。大学作为文化传播的场所便应运而生。人类文化的积累是无止境的,作为传承文化的大学也必然是不断延续与发展的。欧洲中世纪大学是12-13世纪文艺复兴的产物,十字军东征促进了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中西文化在这段时期交流与融合。不同类型的知识碰撞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传播文化的大学正是各种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场所。

此外,大学的兴起与发展还与人们对知识的态度有关,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很大原因是人们认识到大学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各国之间的普及,人们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期望越来越高。大学发展到今天与人们对大学的支持是分不来的,大学已经不单单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成为人们提升自身修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精神家园。

(二)大学兴起与延续的内因

1.大学本质属性是大学兴起与延续的根本原因

蔡元培曾经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从产生之初就具有了传授高深学问的特性,这是大学区别于社会其他组织的重要特征。“大学知识追求和社会担当的这样一种完整的使命价值,应该体现在注重知识发现和理想传播与注重社会改造和文明进步的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4]。有的学者把“追求真理,传承学问,创造科学与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精神[5]。概括来说,大学的本质属性是传授与创新高深学问,追求真理。

所谓的高深学问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大学具有传播与研究知识的属性,其建立与发展与文化的积累分不开。在中世纪大学之前,教育界普遍认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因为古代中国的太学、古罗马、古希腊的学校都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作者认为中世纪之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因为知识积累不够,没有创新学问,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静下心来研究知识并完善已有知识。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正是人类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大学研究与传授高深学问、追求真理的本质属性促进了大学的发展。

2.大学的三种职能是大学兴起与延续的内驱动力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大学的这三种职能从大学产生之初就已经具备。大学的兴起与延续正是大学三种职能交相辉映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突显的职能不同。产生于中世纪的大学,大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时,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研究古典文学。有学者把中世纪大学叫做“教学型大学”。教学职能是大学重要的职能,当时大学的社会服务与科研职能还不突出,仅仅作为大学运行中的辅助功能。随后新兴资产阶级对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的需求下,中世纪大学出现了专科性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就是以法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当时大学职能中的科研还仅停留在满足学者的好奇心,对知识纯粹的追求上。教学与社会服务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还无明显的联系。

随着1810年柏林大学的建立,近代大学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教学与科研统一化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责,大学的科研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时期的大学科研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开始密切起来。洪堡对近代大学的贡献是巨大的,柏林大学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的中心,成为各个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象。据统计,1801-1900年,英国与法国取得的重要科学成果分别是198项和219项,而德国却取得了356项[6]。随后,大学的科研职能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与工业革命,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大众化,导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也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大学社会服务职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个国家加强大学的改革,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的服务社会职能。大学自兴起到延续至今无不彰显着大学职能的重要性。

3.大学作为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学是从中世纪的行会组织发展起来的,具有组织的一般特点,如独立性、非政府性等。社会组织产生的很大动力来自于功能群体的出现,以及群体正式化的趋势。一种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有其特殊的功能。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出现和发展至今,正是因为大学能够持续不断的产生社会所需要的价值——人才与知识。另外,作为组织的大学,可以集中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产生规模效益。这也是大学兴起与延续的重要方面。

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根本,三种职能是特性,组织发展是保障。正是这些因素促进大学恒久不衰。大学的兴起与延续不仅与外部因素有关,还与大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有关。这些因素促进大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必将在教育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展现自身活力。

三、结束语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通过对大学演进的原因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学在各个时期所出现的问题。随着大学市场化的到来,大学未来走向繁荣还是灭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影响大学发展的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的觉悟等外因以外,还与大学自身发展特点有关。因此,在今后的大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两者兼顾,协调好内外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谭志松.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比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2]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9. [3]周采.外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1.

[4]眭依凡.理性捍卫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6.

[5]徐建国.从西方大学的起源和发展看现代大学的精神内核[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6]符兴华,王建武.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48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247-02

猜你喜欢

大学
大学枪击案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我的大学,我来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订正里的大学问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工大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