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探索——以黟县守拙园为例
2016-03-18吴叔明赵群
吴叔明,赵群
(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安徽 黄山 245000)
古徽州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探索——以黟县守拙园为例
吴叔明,赵群
(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安徽 黄山 245000)
古徽州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建筑众多,如何进行保护和利用给当地政府带来了不小难题。2010年黄山市特别开展了“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2012年住建部等三部委联合开展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给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更好的指明了方向。如何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保护后如何进行合理利用,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值得去探索。
古徽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1 引 言
古徽州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众多,绝大部分的历史建筑均集中分布于村庄内。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绝大部分历史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改造居住环境,拆旧建新似乎变得越来越“潮流”,历史建筑的破坏也就逐渐凸显了。黟县守拙园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保护与利用零星偏僻、濒临倒塌的古建筑。
2 项目缘由
守拙园项目所在地赤岭村(又名陶村)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迁居地。村内现有居住人口800多人,大多为陶氏后遗。守拙是基础,要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守拙园也是取自“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之意。
项目依托赤岭村(又名陶村)陶氏历史故居和文化遗存。以全国保存较完整的《陶氏宗谱》、陶氏祖茔、陶家池塘、陶岭古驿道、四方尖和陶家庇、陶氏宗祠、文昌阁、陶家亭遗址等为载体;以陶渊明《归园田居》为立意,再现陶渊明时代生产生活场景。
守拙园自2013年4月启动以来,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电视连续剧《搭错车》、电影《进皇城》均拍摄于此。
3 规划设计
3.1 空间尺度分析
街巷空间主要是指空间建筑围合成的水平界面、两侧的垂直建筑界面、街道节点以及部分设施小品等,它决定了街道空间的比例、尺度和形态,是街巷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街巷空间是人与建筑空间作用的意向表现,是人进入室内空间的过渡场所,往往有引人注目、逗留、缓和、憩息的引导效果,人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的感受体验,不仅需要满足简单生理的舒适感和视觉美感,而应使整个身心体验舒适,故有环境心理学和心理空间的概念,这说明建筑存在着心理空间尺度概念。
沈福煦在《美学》一书中,认为尺度是“在建筑设计中以人高为衡量建筑物或构筑物大小规模的标准,亦指建筑物或构筑物本身各构件间大小相比的合理性。”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不易理解。清华大学田学哲主编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是对尺度概念的定义,通俗易懂。
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得知,合理的街巷空间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在 1∶1~1∶1.5左右。在规划设计中如何合理确定建筑高度(层数)与街巷的比例关系,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3.2 徽州民居特点
徽州民居平面布局规整,大都依山傍水,或枕山面水,依山跨水。山、水、建筑这些空间要素互相融渗,宛如天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结构形式在水平投影上呈矩形,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布局灵活,建筑利用加、减平面组合,使其功能合理,每个建筑单体通过自由组合,建筑空间环境自由变化,交替重复,长短变化,空间或大或小,或抑或豁,或简或繁,既对比又和谐,同时建筑外立面点缀装饰构件,如门檐装饰,窗户装饰(砖雕、石雕),建筑室内隔板装饰(木雕),更加丰富了建筑空间形态赋予了亲切的场所感,每栋建筑似乎都经过几百年沧桑的洗礼、积淀。建筑立面多内向封闭,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徽州民居特有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3.3 规划布局
守拙园项目为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关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号召,项目不仅对濒临倒塌、村民废弃的非国有历史建筑进行异地搬迁保护,探索破解零星偏僻、濒临倒塌历史建筑利用的难题,同时在“修旧如旧”施工技术上又不拘泥于“旧”,建设中充分考虑结合现代生活特点,融入产业发展要求,满足旅游景区需要,更好的做到产业融合。更好通过增加休闲旅游、养生度假、体验式互动等项目,
项目为古徽州历史建筑“异地搬迁”保护利用模式的典型代表,规划依托对陶渊明文化,通过对陶氏文化研究、展示及衍生产业打造,整体布局新巧,引人入胜。停车场正对入口处设置一座“守拙园”石牌坊,朴拙、刚正。石牌坊后设置一座徽州古门楼,并在门楼正对面照壁上雕刻《桃花源记》全文。沿着小溪流而上的窄小静谧的石板路上,横跨石板桥、石拱桥,各类徽州园林丰富了沿路景观。接着步入如镜面一般的天池胜境,天池美景铺面而来,一排徽州古民居顺应天池布局,前店后坊,进退有序,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徽州圆门洞、景墙等进行组合,丰富了建筑空间形式,形成了村落的街巷空间。石板路、人行道、消防车行道共同组成园内交通网络,同时在各个功能区内设置各类服务用房,满足功能区内需求。规划符合“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境。体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鞠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归隐场景。
规划打造四大功能区:即陶渊明文化展示区、生活展示区、桃源文化研究中心和综合服务区。在满足都市人休闲、度假、体验、寻幽访古及乡村养生需求的同时,带动乡村农家乐、度假市场开发,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打造集陶文化研究、展示、生活场景再现展示、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新业态。
3.4 建筑设计
守拙园内建筑主要为异地迁建的历史建筑,由于历史建筑均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故在建筑施工中首先将历史建筑木构件进行标记,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空间场所进行组合,形成乡村特有的建筑空间肌理,符合环境构成要素,就像“生长”在这里的建筑。部分附属用房建设采用仿古做法,抽取建筑元素、符号和理念并在新建建筑中加以积极利用,做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使新旧建筑浑然一体。
3.5 水系营造
规划以天池为核心,打造“一线两面多点”的水系脉络,充分体现了水的独特韵味。水系的营造充分吸取了古村落、古街巷水系景观的成功经验,使水系与街巷、建筑、景观小品之间统筹考虑,使其成为一个结构清晰、浑然一体的整体。面状水系采用了倒“锅”的设计理念,线状、点状水系采用了浅水渠的理念,保证水系景观对游人的安全,同时与建筑、铺装、植栽、小桥等结合,其中点缀盆栽、射灯以及小涌泉等小品,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水系景观节点。
4 结 语
随着政府部门对古村落、历史建筑、传统文化的逐步重视,多年来取得的保护行动历程中的探索经验,如何在当下经济转型期、经济新常态下,保护历史建筑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使传统历史建筑及其承载的文化活化成现代产业,形成建筑、文化、产业三位一体,达到保护利用的目的,成为新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点,是当下社会各界人士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1]田学哲.建筑初步(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周孜孜.传统街道空间更新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08.
[3]王光明.浅谈徽州民居[J].建筑学报,1996(1).
[4]汪之力,张祖刚.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TU-87
A
1007-7359(2016)02-0029-02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2.010
吴叔明(1984-),男,江西兴国人,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