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视角下农村科普在“三农”中的地位

2016-03-18简红江

关键词:小康社会三农产业结构

简红江

(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贵州 遵义 563003)

创新视角下农村科普在“三农”中的地位

简红江

(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贵州 遵义 563003)

农村科普是创新“三农”的基础工作之一,农村科普是当代中国“三农”不可跨越的永恒主题,是农民把握创业、创新方向,实现自身价值的智慧库。农村科普是创新农民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内驱力,是创新农村增收致富的根本选择。农村科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社会推波助澜,终将酿就一个文明和谐与科学民主的“三农”新时代。

农村科普;创新“三农”;农业产业结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十一五”到“十三五”一以贯之的重大使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目标,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设了良好开端。然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哺育。只有农村科普“形成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1],才能不断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信仰与科学知识,实现农民群众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跨越,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积淀丰厚的财富。“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立身立命的阶段性目标之一,有着全新的内涵,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几千年“三农”的面貌。因此,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是促进“三农”积极奔向小康社会重要的抓手。这是科学发展观与“四个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实践要求。

一、农村科普对“三农”现代化主体的问题审视

在“三农”现代化的系统性与主体性中,农民主体是最能动、最活跃、最关键的创新因素。因此,农村科普必须紧紧立足农民主体,瞄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用科普不断创新农民主体在“三农”现代化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三农”现代化的高科技需求与农民主体低科技素质的脱节

“三农”现代化的核心体现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三农”生产实践活动中。即农民要懂得科学施肥、科学选种、科学育种、科学耕作、科学管理;修建现代科学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灌排;会使用耕田机、播种机、收割机等现代耕作机械;会使用计算机等现代通讯网络设施,进行科技咨询、网络科技学习等;学会科学预测,跟进国内外大宗产品市场,适时变换种业作物等。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传统的耕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所以农民科学意识普遍不强,随意盲目作业普遍,市场观念淡漠,市场信息闭塞,种业变换缓慢。在施肥、选种、育种、机械使用等方面仍处于简单、粗糙、约而不精状态;计算机信息的掌握与应用等方面十分缺乏,大部分农民不能厘清大宗农产品需求、销路障碍,种业集中联片规模有限,产品市场思维狭窄等。可见,“三农”现代化高科技需求与农民主体科技素质呈现出明显脱节,尤其是处于中西部地区农民科技素质显得更为低下。“三农”现代化的现状,“三农”现代化创新驱动的需求,为农村科普提出了严峻的任务。

(二)科技创新迅捷与农民主体对科技接受应用不足的矛盾

科技创新是“三农”现代化的重要助推器。机械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带来农业生产的单机、单功能作业到多机联片、联合作业或单机多功能作业;化工、药业发展,带来农用化肥、农用药物等产品,由原来单一功能到多种功能并用时代;基因工程带来农业种业量与质的跃迁;通讯事业的发展带来农村电信、网络行业迅速膨胀;农业科技园区的新型产业模式带来农业资源的集中优势;农业科技孵化器带来农业高新特色产业发展。如此等等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三农”现代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与能量。

然而,如此迅捷的科技创新,“三农”现代化主体,即农民感到眼花缭乱,应接不睱,在接受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方面处于滞后状态。由于大部分农民受文化程度、科技知识所限,再加上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在机械、生化等方面知之甚少,学习不够,掌握不深,所以智能化生产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引进让农民感到无所适从。从农民对通讯电信认知与应用的总体情况看,大部分农民不会使用电脑技术,不会应用通信系统进行有用信息的收集、归类与参考。面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孵化器等,大部分农民几乎闻所未闻。从而导致科技创新迅捷发展与农民主体对科技接受应用不足之间的矛盾。

诸如此类的“三农”新问题难以言尽,而农村科普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在“三农”现代化中扮演着“中继转换器”的角色,紧紧围绕“三农”现代化主体开展科普活动,力促“三农”整体创新推进。

二、农村科普:创新农民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我国农村面积仍占较大比例,农村人口仍达70%以上的较大规模。可见,做好“三农”工作,仍然是当前工作的根本。面对“农业大数据”[2]的新形势,农村经济社会繁荣与发展不仅直接关涉到全国人民生活的保障,而且影响着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的深入改革。由此,立足“三农”现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瞄准“小康”目标,做好农村科学普及,把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生产方式引入“三农”深处,是农民综合素质全面升级换代的必要途径。

(一)农村科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社会对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社会重任的提出,无疑对农民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铺垫之一,对“三农”有着较高内涵的生活评价体系,是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的双面要求,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共同展示。而其中农民在两个建设与两个素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建设者、体现者、承担者与享用者,因此全面提升农民科学素养是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尤其要“抓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3]工作,其对创新农民综合素质有着直接影响。

从根本上看,改变“三农”的关键在于彻底革除农民落后的素质。因为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根除,就不能接受现代科学思想,不能将现代生产方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如何快捷有效地使农村实现现代化,科学普及是承担这一使命不可替代的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社会对农村科普的具体要求就是使用科学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相信科学,积极参与到“三农”建设中,用科学致富,用科学脱贫,用科学改善生活质量,用科学改变命运。积极造就境界高尚、技术精湛、善于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科普有利于农民认识科学知识与科学生产的重要性,有利于农民认识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科学生产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作用,有利于农民认识“三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可见,农村科普对拓延“三农”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引领农业生产结构升级,从单一落后的农业生产走向多元现代生产模式,将产生着永恒的新机制。

(二)农村科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社会对培育农民积极先进、科学民主观念的必经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小康具有极强的先进性、科学性与民主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的又一特写。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点,就是如何有效地从观念上、思想上清除那些严重束缚农民手脚的没落腐朽意识,形成科学的、民主的世界观与认识论,激发当代中国农民创新观念与创新实践的同生共长,促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农村科普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社会目标,向农民传播先进理念、播撒科学思想与弘扬科学精神。同时,农村科普是与民主紧密关联的,二者互为补充。通过科普扩展农民视野,开启民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觉悟囿于迷信危害,抵制邪教恶意宣传,远离黄毒诱惑,正视资本主义不良习性侵蚀的后果。当前,我国农村相当多地区,骗财手段屡见不鲜,风水先生与巫婆神汉借此机会作浪不已,以天神地神蛊惑民心,严重扰乱农民稳定的生活秩序,甚至导致不可预见的社会恶果。农村科普就是在内容上与思想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社会做必要准备,是稳步形成农民积极向上与科学民主观念的必然法宝。

(三)农村科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社会增强农民认识、完善农村科普设施的助推器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完全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如何快速有效地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与科学生产方式等植于“三农”中,是首要解决的一道屏障。虽然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科普设施与场所,但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村科普设施简陋,场所狭窄,科普活动仍十分薄弱。这一科普现状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社会的普遍意义。因此,在我国农村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构筑农村科普整体观与系统观,增强“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4]的认识,不断增强农民认识与完善农村科普设施的必然性。尤其要增进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科普力度,形成稳固的科普基地,凝聚科普行动,以点带面,开展农村科普。以县、乡(镇)、村、组为依托,形成文化、医疗、农技、农机、卫生等有利平台;以广播、电视、网络为渠道,形成画廊、园地、基地、协会、学校等有效辐射点,积极建构规模不等的农村科普体系。同时,注重农村科普组织建设,发挥农民科普队伍能动性,扩大农村科普文字传播宣传范围,围绕农、林、水、电、牧等主要内容,深化农民对科普基础设施作用的认识,促成和谐健康的农村科普环境。

农村科普是当代中国“三农”不可跨越的永恒主题,是农民把握人生方向,实现自身价值的现代精神武器,是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业增产,结构转型的制胜法宝。

三、农村科普:创新农业产业结构的内驱力

农村科普使农民逐步认识到科学生产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中,农村科普就是要基于“三农”实况,积极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5]新篇章,释放创新农业产业的信息源,突显农村科普内驱力的地位。农村科普犹如农业发展的一剂良药,在科学优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繁荣发展。

(一)农村科普有利于促成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现代理念

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来源于农民对“三农”的理念转向,农村科普就是要用现代农业科学思想来武装农民,让他们认识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即依据现有的农业生产地理地貌,对当前农村种植方式、品种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形成规模系统的种养产业体系。因此,“打造精品农业科普期刊”[6],聚汇巨丰资信,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重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形成专业化、市场化与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耕作结构。从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看,绝大部分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令人堪忧,区域产业品种、结构跟踪模仿大同小异,产品质量不佳。这一现状偏离了国际市场需求。为此,紧紧抓住农村科普机遇,全面深入分析评价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整体态势,优化农产品品种,提升产业结构等级,夯实产品质量,把农村科普作为农民自觉转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窗口,形成农村粮食种植与林牧渔业发展比重合理局面,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创新机制,创新农业生产潜能与发展空间。

(二)农村科普有利于汇成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实践路径

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农村科普落脚点就是向农民传授农业实用方法与技术。农民从学习、认识、理解农业生产方法与技术,到掌握、应用这些方法与技术,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它体现了农村科普的“知行合一”观,展示出农村科普深刻的哲学命理。农村科普就是让农民认识到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与普遍性,形成以一种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认知与冲动,形成“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7]的重要意义。从目前全国农村看,由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较大范围的推广使用,优质品种的广泛种植,传统耕作方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农村粮食产量的增长、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广大农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但如何让农民更加富有,增产增收并举,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创造农业生产优化模式。针对当前农产品相对过剩、价格偏低、销路滞阻、农业环境受损、农民增收滑波的现状,构筑新型农业产业链已成为必然。依据“贸—工—农”整体思路,培育“公司+农户”多种产业发展模式,激发订单一元到多元共生的成长机制,即“农户—公司”自体型、“农户—农户”合作型、“农户—集体”股份型、“农户—外商”融资型等。农村科普就是为农民设计广阔的生产创新与发展思维空间,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先进经验,逐步建构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有利格局。因此,增强农村科普观念,加强农村科普力度,规范农村科普活动,是凝聚农业产业结构创新不已的智慧选择。

(三)农村科普有利于形成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科学发展观

农村科普指导思想的核心体现就是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理解与认识是农村科普扎实推进的思想保证,科学发展观本身即是农村科普的重要内容。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不断注入现代“三农”发展新思路,“健全城乡产业互动的良性合作体系”[8],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与生产理念。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不是盲目转型调整,而是立足本地区本行业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态势,渐次实现从乡村市场到城镇市场的联动,从小市场到大市场的贯通,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融合。首先,农村科普要引导农民深刻领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让农民认识到农业产业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单元,农业产业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能动部分,具有动态发展的灵活机制。正是这种动的产业机制必然带来“三农”生产、生活上的可持续性。其次,农村科普要引导农民以专业促特色、以特色促模块的发展观。这是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中心课题,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就是本着绿色与生态原则,以专业为依托的特色发展,在特色基础上,培育模块产业结构。由此可见,农村科普是农民把握市场导向,捕捉有利信息,适时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与市场携手共进,展示现代“三农”创新活力的得力助手;是农民自觉扭转产业畸形发展、模仿发展与增强科学发展观的良方。

四、农村科普:创新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选择

农村科普的根本目的是农民增收致富,它体现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效应。农村科普是农民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的指针,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9]的实践体现,是富“脑袋”与富“口袋”的融合体。

(一)农村科普增强农民对科学技术增收致富的信心

农村科普的首要任务就是向农民解读科普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科学与技术在“三农”中的意义,从而增强农民对科普的认知与理解,从对科技神秘感到亲切感的根本转向。农村科普的核心要点即是抓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因为生产力是从观念到实践的递次过程,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前期准备,所以农村科普必然要将现代科技与生产力基本要素进行无缝对接。通过解读应用先进科技增收致富的成功实例,把科学理念、科学思想与技术能动内涵转接到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中,让农民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依此,农村科普就要从我国“三农”实际出发,把科普送入千家万户,把科学素养与技术化为农民的身心血肉。不仅要有点的特色,而且要有面的集成,实现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现代农业观。同时,农村科普要紧紧围绕生产力基本要素,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文章,扩大农民视域,构建动态产业结构模式,形成“农业契约治理模式”[10]的现代创新观,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同比增长。由此,农村科普要激发农民敢于引进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借鉴农业生态良性发展模式,让农村科普充满生命力。农村科普就是形成科技与生产力的有机融合,增强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创造、创新力。

(二)农村科普深化农民对“三农”政策增收致富的认识

农村科普是一项综合活动,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观念本身就包含有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正确指导。农村科普就是向农民讲解党和国家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解答“三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输导“三农”发展的新思路。当前,农村科普就是以党的“十八大”为宗旨,宣扬改善民生、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的真知灼见。面对农民把各级政策讲透,让农民放心,让农民自信,让农民放开手脚创新生产。帮助农民及时提供创新信息、合理规划生产规模、适时创新产业模式、发展“乡村生态景观农业”[11]。同时,“三农”政策是包括民主、道德、法治、生态等在内的有机内容。因此,农村科普必须本着民生整体利益,深入挖掘“三农”中出现的好人好事,鼓励、激励、表彰善人善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形成崇尚道德,遵守法纪,坚信民主的良好社会生态观。由此可见,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三农”政策,是农村科普深化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

(三)农村科普明晰农民对市场发挥增收致富的思路

农村科普是农民依据发展“三农”政策,全面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趋向与需求,构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12]。事实上,我国农民根本没有顾及到农业生产的市场导向,产业种类、产业结构与产品质量等仍处于十分低层的运作。这种农业生产状况必然导致市场方向迷失,产量增长后的困惑,增产有余增收不足。由此,以农村科普促成农民市场观念是增收致富的根本抓手。因为只有形成开放的市场思路,才能将眼光投到“三农”圈外,发现市场消费群体的心理与偏好。应用生态科技生产适销对路、绿色比重大的农产品,突显市场销售权位。自我国加入世贸后,“三农”面临着更高的标准,是机遇也是挑战。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提升“三农”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创设了有利氛围。因此,农村科普就是要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时向“三农”释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信号,创新“农—工”一体化生态田园产业,创新农村产业经营组织形式,深化农民对市场增收致富作用的认识。

农村科普是中国“三农”现代化的必然抓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内生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保障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科普就是要增强农民的科学涵养,增进农民学习、掌握与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理念,注入市场导向的致富思路,形成道德、民主、法治、生态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观。同时,我国农村科普应从不同区域“三农”本身出发,形成“农民决策模式、村领导绩效与地方制度程序化”[13]一体的“三农”发展规划,适时绘制多元化、多层次、多路径的农村科普方略。

[1] 孙传范,王喆. 我国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5):76-79.

[2] 孙晓勇,刘子玮,孙涛,等. 大数据在农业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蔬菜,2015(10):1-5.

[3] 张学锋. 以“四个创新”推动农村科普工作上档升级[J]. 科协论坛,2015(9):15-17.

[4] 叶迎. 国外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对中国的启示[J]. 世界农业,2015(10):195-197,213.

[5] 周迪,程慧平.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趋同演变[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25-35.

[6] 毕磊. 如何打造精品科普期刊:《舰船知识》创新办刊之路[J]. 传媒,2011(12):45-47.

[7] 关海玲,丁晶珂,赵静. 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效率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2015(2):81-85.

[8] 汪晓文,杜欣. 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测度[J]. 统计与决策,2015(8):121-124.

[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2013-11-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10] 叶祥松. 国外农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应用[J]. 甘肃社会科学,2015(5):198-203.

[11] 崔学勤,李亚鹏. 国外乡村生态景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农业经济,2015(10):93-95.

[12] 胡冰川,肖卫东. 方式转变、永续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 改革,2015(2):156-159.

[13] DHANAKUMAR V G, ROSSING B. Staff decision making patterns, village leadership performance, and lo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processes i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s[J].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1994 , 11(2): 168-177.

Role of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Three Rural” Issu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JIAN Hongjiang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Medicine of Guizhou Province, Zunyi 563003, China)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a fundamental work to achieve innovation in dealing with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 permanent them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also a source of wisdom for farmers to turn to to find right direction when they start business, make innovations and achieve self-worth. Besides, it is an indispensable way to improve farm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 inner driving force to innov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a fundamental choice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help them become rich. Therefore, as a great thrust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a well-off society,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ill definitely lead to a new “Three Rural” era of civilization, harmony, science and democracy.

r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novation in “Three Rural” issue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2016-03-10

简红江(1974-),男,安徽霍邱人,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F303

A

1009-2463(2016)05-0009-05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三农产业结构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