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常熟市湿地与农业的协调发展模式探讨

2016-03-18张鹏莉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常熟市可持续发展

张鹏莉

(常熟市林业站,江苏常熟 215500)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常熟市湿地与农业的协调发展模式探讨

张鹏莉

(常熟市林业站,江苏常熟 215500)

摘要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深入常熟市就湿地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当前常熟市湿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湿地农业发展的方式:多措并举,改善湿地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优化湿地农业结构;提升质量,增强湿地农产品市场优势;因地制宜,发挥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部门联动,完善湿地农业协调发展机制。这些模式可为实现常熟湿地农业发展与湿地资源保护协调并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常熟市;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湿地农业主要指在天然湿地基础上衍生或改造而成的以稻田、鱼塘、苇塘、小型水库为主体的农林牧渔等综合发展的人工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在我国,60%以上的粮食、经济作物、畜产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鱼、蚕茧均由湿地农业生态系统提供[1-2]。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战略目标和4大具体任务。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作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湿地农业的协调发展对于维系区域生态平衡,充分发挥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方面,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常熟市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带、沪宁发展轴与沿江发展轴交汇处,湿地农业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是分布在南部的水产养殖场和西部的稻田湿地。这些湿地资源不仅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我国举足轻重的粮、油、蔬、鱼生产基地。由于该区人口密集、经济增长快、城市化进程高,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湿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压力。因此,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有效发展湿地农业显得尤为关键。以往关于常熟市湿地农业的研究较少,该研究在调查常熟市湿地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阐释了发展湿地农业的必要性,就推进常熟市湿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1常熟湿地农业发展现状

1.1湿地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常熟市是一个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其湿地资源主要处于长江沿江湿地区和太湖湿地区,常熟市境内湿地面积30 745.90 hm2,占全市总面积的24.33%。常熟市湿地类型比较齐全,既有河流湿地,又有沼泽、湖泊和人工湿地。其中,湖泊湿地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河流湿地有长江、望虞河、白茆塘、元和塘、张家港河、横泾塘、官塘等;主要沼泽湿地有沿江芦苇滩。人工湿地则主要以分布在沙家浜、辛庄诸镇的水产养殖场为主。河流湿地面积18 295.05 hm2,湖泊湿地面积3 457.21 hm2,沼泽湿地都为草本沼泽,湿地面积747.29 hm2,人工湿地面积8 246.35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59.50%,灌溉水田面积42 826.20 hm2[3]。

1.2湿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由于20世纪70年代围圩造田,20世纪80、90年代过度开发,常熟市境内约20%的镇级、村级生产用河道被挤占,15%的稻田被挪作他用;同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即任意排放问题仍然存在;加之湖泊自然演替,以及水花生等外来生物入侵,导致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湿地环境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湿地功能明显衰退,严重制约着全市湿地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庆幸的是,随着近年来常熟市积极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工程的实施,全市在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科普宣教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提升了全市湿地农业生态环境。

调查发现,常熟市稻田湿地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产值较高,但基本上以单一种植水稻为主,稻田综合利用率较低;用于水产养殖的湿地管理技术相对生态高效:在常熟1.12 万hm2的水产养殖面积中,池塘养殖面积0.68万hm2,且85% 以上的池塘都采用了虾、蟹混养模式。近年来常熟市水产推广站积极引进并推广微孔增氧新技术,实现了水产养殖大规格、高产高效和生态环保3大突破[4]。而沼泽湿地或荒芜,或单一植苇,或采取粗放方式进行水产养殖,投入少、效益低。

1.3湿地农业产品产量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201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2.28亿元,其中2.09万hm2优质水稻,产量19.73万t;1.12万hm2养殖水产,有大闸蟹、河虾、龟鳖等,总产量3.6万t;包括水生类、叶蔬类等100多种蔬菜,面积达2.67万hm2,总产量110万t[5];除此以外还包括大量用于绿化的乔灌木、花卉等。由此可见,湿地在江南水乡的农业生产收益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常熟市湿地与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环境问题有待改善湿地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围网养殖、筑坝断流,加之生产生活用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水面减少、水质下降,水产品安全问题突出,且稻田因长期重用轻养,重化肥轻有机肥导致氮、磷、钾比例失调,肥力下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湿地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湿地农业环境亟待改善。

2.2湿地农业生态系统较为脆弱部分在开发湿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不仅对湿地生态系统本身造成破坏,同时其发展也受制于湿地生态系统[2]。湿地农业易受干旱、洪涝等极端灾害性天气及病虫害入侵影响[6],尤其是水产养殖,若遇降水较多年份,会导致池水淡化、鱼虾死亡,严重影响养殖户的收益。

2.3湿地农产品市场优势不够强诸如莲藕、茭白、茨菇等水生蔬菜季节性较强,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实际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几乎一半以上的农产品需要经过深加工、精加工才会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据统计,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的产值比约为1∶3[7]。而目前,常熟市湿地农产品贮运、加工、保鲜技术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湿地农业生产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农民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大风险。

2.4湿地农业多项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常熟市湿地农业生态系统多以生产农业产品为主,功能单一,湿地独有的生物资源开发领域仍然较窄,水平不高。湿地农业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湿地旅游农业、湿地农业文化建设等尚处发展起步阶段[8]。

3常熟市湿地农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3.1多措并举,改善湿地农业生态环境从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预防工作科学制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现代污水净化技术及污染防控综合整治措施,从源头上治理湿地水质恶化问题;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采用生态工程、生物技术等措施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技术,通过种种措施达到兼顾湿地资源与生态保护的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3.2合理布局,优化湿地农业结构根据常熟湖泊、河流、稻田、沼泽等不同类型湿地的特征构建与之相适宜的湿地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模式,并逐步推广开来。始终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综合利用湿地农业资源的原则,大力发展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种植业与养殖业,着力提高湿地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适宜镇、区大胆尝试并推广发展稻渔共作:稻-鱼-虾、稻-田螺、稻-泥鳅等安全高效种养结合模式与秧-藕-稻、早稻-荸荠等水生蔬菜优化模式;合理利用常熟丰富的湖泊、沼泽资源,在沼泽及沿湖低洼滩地,重点推广林-蔬-渔-禽立体种养模式[9-10]。

3.3提升质量,增强湿地农产品市场优势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针对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及社会发展状况,设计并实施兼顾湿地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湿地发展模式,通过规范种植技术、加强检测,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控技术指导等科学管理措施,并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绿色品牌,提高湿地农业效益,降低农民经营风险,实现收入大幅提高。

3.4因地制宜,发挥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湿地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品,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态、休闲观光、科普宣教等多种功能。依据湿地农业的功能用途,把湿地农业分为产品型湿地农业、资源保护型湿地农业、环保型湿地农业、观赏型湿地农业4种类型[11]。湿地农业的综合利用应因地制宜、抓住其主要功能,注重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多产业结合,突出资源特色,引入加工环节,在湿地农业生态系统中,适当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水生花卉等,同时将湿地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促进各产业有机融合,推进湿地农业由目前较为单一的产出农产品功能向生活体验、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转变。

3.5部门联动,完善湿地农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联动工作机制。由市农委全面负责湿地农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工作;市水利、发改、环保、国土资源、建设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区共同协作,同时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并定期聘请湿地农业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共同研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建立和完善湿地农业协调发展机制,实行科学有序管理。

江苏省常熟市地理位置特殊,湿地资源丰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湿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及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现常熟市湿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综合效益水平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其中,在保护湿地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因地制宜地实施兼顾湿地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促进湿地农业转型升级,提高湿地农业的整体效益,从而实现湿地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 王世岩,杨永兴,杨波.我国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176-178.

[2] 金卫斌,田小海,刘章勇,等.湿地农业的概念、特征与主要研究任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4):242-243.

[3] 常熟市林业站.常熟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2009:1-3.

[4] 何奇,曹志刚,黄菊芳.常熟推广微孔曝气增氧技术虾蟹增产[J].农机科技推广,2013(3):42-43.

[5] 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常熟年鉴(2014)[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

[6] 王学雷.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5(2):237-240.

[7] 秦丽云.江苏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8.

[8] 闫志利.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北省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 2):53.

[9] 张洪程,杨勇,戴其根,等.长江下游湿地农业及其发展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04(4):1-4.

[10] 于砚民.长江口地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3):100-104.

[11] 刘向华.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核心服务功能体系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12):37-41.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Wetland and Agriculture in Changshu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ZHANG Peng-li

(Forestry Station of Changshu Cit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tland 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itu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Changshu City. The major problems were analyzed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and agriculture in Changshu City. Development modes of wetland agriculture in future was put forward, such as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etland agriculture,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wetland agriculture, enhancing the market advanta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wetland, exerting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of wetland agriculture ecosystem, and perfec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wetland agriculture. All these modes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wetland and agriculture in Changshu City.

Key wordsChangshu city; Wetland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张鹏莉( 1986- ),女,山西晋中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湿地管理和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14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272-02

猜你喜欢

常熟市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五(5)未来星中队
No Gain Without Pain
A Clever Rabbit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三(6)炫彩中队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常熟市东方红木家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