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作学教学改革探讨

2016-03-18陈青春刘鹏飞张姿丽王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陈青春,刘鹏飞,张姿丽,王晓明,蒋 锋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225)



耕作学教学改革探讨

陈青春,刘鹏飞,张姿丽,王晓明,蒋 锋*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物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225)

摘要耕作学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面向农业生产类本科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作为经典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传统的耕作学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已经相对滞后,亟需拓展和更新。笔者针对目前耕作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旨在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我国高素质农业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耕作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耕作学自从20世纪50年代初由孙渠从前苏联引进到我国,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几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学科的内容、体系及理论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完善。耕作学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并与作物栽培学一起成为全国农学类重点学科。耕作学科不仅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对耕作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调整、改革、充实耕作学的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每一个从事耕作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学专业自招生以来,就一直将耕作学作为农学专业必修课之一,历任教师在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安排、教学教改方法、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均做了有益探索。笔者在分析耕作学教学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耕作学课程改革内容和实施过程,并对未来的学科建设加以展望。

1耕作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与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称的是,其教学和科研目前面临着很大困境,特别在我国南方的部分农业院校,情况更为严重。授课内容重复,理论多实践少,不实用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黑板种田”等旧有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素质、多功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在当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教学质量被视为生命线的形势下,改革耕作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成为耕作学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该学科存在与发展的潜力所在。因此,针对当前耕作学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必须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农业生产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以拓宽专业面,加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总之,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与环境,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2耕作学课程改革内容和实施过程

2.1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耕作学作为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应采取多元教学形式,依据农学专业科研业务、社会的实际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大纲设计工作中,紧密联系我国国情,以适用、实用为基本原则,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导向[3],注意向学生传授先进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形成紧跟社会发展的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学校特点,在保证专业课学时,拓宽专业面,加强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原则下,通过设置36学时的理论课、18学时实验、1周课程论文和1周教学实习,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克服旧的教学模式,适应高素质、多功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在相应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始终本着主体明确、结构合理和内容实用的原则,重视系统性、逻辑性和联系性。

2.2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必须为特定的教学目的服务,它应与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象、环境和教学技术条件相适应[4]。教学中师生间能否充分发挥交互作用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的效果。

2.2.1优化教学方法,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改进教学方法,注意授课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单向传递信息的讲授方法,开展任务型教学[5]、问题式教学、讨论式学习,在研究与设计中探讨提高能力与素质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演员转变为演员+导演+观众,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学生,学生主体作用的核心是思维的独立性[6]。师生间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有助于显著提高教学效果[7]。

2.2.2构建学习型团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气氛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学习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8]。一个班一般30人左右,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师生互动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可以由五六个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学习小组开展讨论。通过建立这种学习型团队的形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分工协作,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此外,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了解,提高教学管理效果。

2.2.3增设课程专题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呆板过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采用交互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灵感。鼓励学生与教师多沟通,不但促进了教学,而且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调整教学内容结构的基础上,针对耕作学发展和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紧扣国情和省情,使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使其更贴近生活,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讲到作物布局时,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及其对作物布局的要求,以先进典型为引导,补充了农业产业化的专题讨论,探讨了当今高新科技发展条件下作物布局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讲到土壤耕作和养护制度时,针对当前传统耕作对农业产量、农业可持续性生产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介绍国际上兴起的免耕、少耕保护性农业。通过比较,明确广东省不同生态经济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另外,还补充了耕作学中的农业生态学原理、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业信息学的课程讨论,让学生把所学的课程融会贯通起来。通过将相关学科知识与所学内容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2.4采用现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现场和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9],为此,讲课中尽量争取以不同的形式走出教室,通过现场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使一些需要在黑板上描绘的抽象问题更加简化。如在种植模式方面,有间混套作和复种,在课堂上讲授这些概念和原理时枯燥、乏味,学生也很费解。通过让学生于田间自己动手建立起各种种植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田间实践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间、套作与复种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又掌握了实现全年作物一体化高产高效的实用技术。在作物的轮作与连作中,讲述作物轮作作用和连作危害,忌连作的作物有哪些,连作会发生哪些危害等,让学生在田间亲自设计组织这些实验,通过田间观测、记录,可以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进而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2.5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手段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实时、准确、直观、形象生动、图文音像并茂、拓展面广等诸多特点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仅是单纯的文字和口头讲授,而是更丰富、更直观的知识和海量信息。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使自身能够及时补充新知识,增加信息量,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进而保证教学质量[10]。耕作学作为专业课,面临着拓宽专业面,加大教学信息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要把完整课程体系内容讲清楚,必须将国内外种植模式、农机具、试验结果等图片、表格、视频资料及时更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如果不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单纯的黑板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

2.3丰富课程考核形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用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手段,进而检验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11]。纵观目前高校教学考核,基本还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本无可厚非,但单一的考试形式过于简单、粗糙、片面,很难整体把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优劣。如何改革考核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学生死背书的不良习惯,笔者所在教研组对耕作学课程考试和成绩评定方法进行如下改革。

2.3.1将考核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根据耕作学的特点,采用笔试、课程论文、实验报告和实习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课程成绩由期末考试(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两大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表现成绩(综合反映学生出勤情况、认真听课程度、课堂发言的积极性等)、平时测试成绩(上课期间随堂测试)、实践环节成绩(包括实验、实习和课程论文)。通过改革,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学习重在平时,重视能力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3.2考题涉及面广,考察内容灵活。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命题方式,使命题既考知识,又考能力。从检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手,增加实践性(或模拟实践)的测试,避免高分低能。提倡需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进行实验,才能完成无统一答案的考试或作业。

2.3.3师生相辅,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学生和教师均是评委,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公开、公平、公正地打分,学生评定的成绩加权平均后占该课程论文总成绩的50%,教师评定的成绩占总成绩的50%。经过教学实践,说明这种考试、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比较准确地评定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未来学科建设的设想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证耕作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研究内容更新较快,这就要求教师知识面宽,专业业务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新技术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能做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边教学,边研究,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及时掌握国内外有关耕作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坚持实行同课程教师集体与互相听课制度,听课后互相交流、总结、提高,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交流,探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加深对本学科知识的认识,在研究中创新本学科内容,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深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不断进行同行交流、校际间交流,并且积极参加教师业务培训,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总之,建立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具有比较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与水平的耕作学学科师资队伍是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3.2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近年来,在学校建设下教学农场不断减少。而耕作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状况,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加强实习环节意义重大。因此应尽可能增加教学经费,组织学生考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基地、生态园等,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现行农业生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保障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3重视耕作学教材的修订和编写由于耕作学涉及较多领域和方向,基于编者本身所从事的领域和知识结构特点,所编著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目前我国现行耕作学教材存在系统性和完整性弱的缺点,而且内容相对保守和老化,与耕作学的实际发展不同步。因此,有必要组织专家结合国内外耕作学的研究情况进行耕作学教材的更新。此外,耕作学尚缺乏配套的实验教材。因此,还有必要针对农学专业的特点,配套实验实习教材。同时,利用现代化技术建成由文字材料、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信息量大、内容新的立体化教材。

3.4完善和强化课程管理机制课程建设是动态的,要随耕作学相关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机制是必要的。针对目前学校耕作学学科相对薄弱的现状,首先要加强教学师资保障,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落实教育部关于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讲课的要求,同时,激励和表彰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且表现突出的教师。其次,是实行课程负责制,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建设周期,确定周期性建设的相应目标,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和验收。最后,领导要重视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和管理责任要落实到人,稳定教师队伍,当人员变更时,要有一套完善的保障课程持续建设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措施,进而逐步完善耕作学的学科建设。

3.5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研究创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和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场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科研,增强其学习的主动型和能动性。增强与各地区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吸收不同学派或专业领域专家和学校的专长,取长补短,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特点[12]。

4结语

在耕作学教学模式改革中,要做到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融为一体尚存在不少困难。一是人才观、教学质量观和教学管理观的突破及认同。在一个学科范围内,实行“三课”统筹安排,穿插进行,不仅涉及广大师生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涉及教学秩序的调整、教学工作量的测算等许多具体问题。二是教师的教学功底和责任感、使命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理论紧密结合实际,比其照本宣科所需付出劳动的质与量要高得多。一方面,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能否落到实处是影响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三是开展学科前沿科研以及信息场条件等硬件建设能否真正向教学倾斜,是各高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敏建.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黄荣韶,蓝芳.新形势下农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3):106-108.

[3] 侯沛勇.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J].科技·人才·市场,1997(1):25-27.

[4] 重庆市渝北区课题组.农科教结合的课程教学及办学模式研究报告[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8-27.

[5] 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 李景信.启发式教学原则与高校教学方法改革[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1):76-80.

[7] 刘万武,高勇.篮球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75-79.

[8] 李长萍.构建交互性教学的条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3.

[9] 陈雨海,邢金亮,董树亭,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农学本科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02(3):72-75.

[10] 沈红伟,姜海霞.大数据时代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2):96-99.

[11] 王松良.评价制度:高校教与学效果提高的动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6-90.

[12] 邹超亚,陈颖,曹国.新世纪农作学(耕作学)发展与学科建设问题探讨[J].耕作与栽培,2002(4):2-3,24.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Farming System

CHEN Qing-chun, LIU Peng-fei, ZHANG Zi-li, JIANG Feng*et 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

AbstractThe course of farming system is a specialized optional course opene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udents of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s a classical curriculum, a variety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ethods are emer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s for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desig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have been lagging behind, so it urgent to expand and update the farm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y, func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course of farming system, the guiding principles and general planning of the course reforms were enacted. The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s and plann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measures and examination modes were deeply explored.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nhancing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rousing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Farming system;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校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EE1131210);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2100019;仲教学[2015]22号-53)。

作者简介陈青春(1983- ),男,江苏连云港人,讲师,博士,从事作物精确管理研究。*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玉米高产栽培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15

中图分类号S-01;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286-03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