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人小说《窦乂》的经营特征及现代意义

2016-03-18崔际银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经营小说

崔际银



唐人小说《窦乂》的经营特征及现代意义

崔际银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天津300222)

唐人小说《窦乂》,是商贾类小说中的名篇。小说主人公窦乂,是一位精通经营、目光远大的真正商人。他白手起家,注重原始积累;兴办实业,进行商品制造;拓展领域,推动房地联产;重视“人脉”,实现利润优化;回馈社会,合理分配资产。窦乂其人的所作所为,提供了坚守信念、提高能力、成就事业等多方面的借鉴与启示。

唐人小说;商贾;经营;启示

在唐人小说中,直接涉商的商贾小说有80篇左右。①这些小说或叙经营之艰辛、或记富商之豪奢、或录商旅之奇遇、或述珍品之宝贵,视域内容颇为深广丰富。其中,商贾特征最为浓郁、故事情节最为完整、人物形象最为鲜明、列举事例最为真实、启示意义最为深远的作品,当推晚唐温庭筠所作的《窦乂》。将其视为“一篇表彰治生理财的新《货殖列传》”[1],实不为过。

一、窦乂商务经营的基本表征

《窦乂》详细描述了“窦乂白手起家成为巨富的过程。……作者对窦乂脚踏实地的经营之道,特别敏锐的商业眼光,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描写”[2]。他一生与“商”相关的经营活动,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展示。按照作品中提供的情节序列(也与窦乂由少年到老年的经历相吻合),窦乂的商务经营大体可归纳为4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脚踏实地,注重原始积累。

窦乂出身于京城长安的豪门势家,“诸姑累朝国戚。其伯检校工部尚书,交闲厩使、宫苑使”[3]②。身为如此显赫家族中的一员,窦乂的社会地位、政治前途应当是非常美好的,大可不必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商业活动,即使有意经商,也完全可以借助家族的政治势力与资金支持。但是,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自己行动、白手起家。窦乂正式进入商业活动时,还是一名少年:十三岁那年,他与同族的其他小孩子一样,获得一位在外地任职亲戚的礼品——丝鞋一双。当他恭恭敬敬地接受这双鞋子之后,没有舍得把它穿在自己的脚上,而是将其转卖于市场,换来五百钱。这微不足道的五百个小钱,就是窦乂经营活动的启动资金、实现“殖货有端木之远志”的起点。

启发窦乂正式选定经营项目,是农历五月满城飘飞的榆荚(榆树的种子)。他用手中的五百钱买了两把挖地的小铲子(锸),又以读书习业为名,向伯父借得拥有不少闲置土地的家族庙院,开始亲手搜集榆荚、种植榆树。他“帚聚得(榆荚)斛余,……以二锸开隙地,广五寸,深五寸,密布四千余条,皆长二十余步。汲水渍之,布榆荚于其中。寻遇夏雨,尽皆滋长。比及秋,森然已及尺余,千万余株矣。及明年,榆栽已长三尺余。乂遂持斧伐其并者,相去各三寸。又选其条枝稠直者悉留之。所间下者,二尺作围束之,得百余束。遇秋阴霖,每束鬻值十余钱。又明年,汲水于旧榆沟中。至秋,榆已有大者如鸡卵。更选其稠直者,以斧去之,又得二百余束,此时鬻利数倍矣。后五年,遂取大者作屋椽,仅(近)千余茎。鬻之,得三四万余钱。其端大之材,在庙院者,不啻千余,皆堪作车乘之用。”凡有过种树劳动经验的人,在读罢这段文字之后,一定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此处所述“帚聚榆荚”、“寻找隙地”、“植种树苗”、“精心管理”、“物尽其用”的做法及其逐年获利大增之情景,完全真实合理。对于窦乂而言,他凭借一己之力,白手起家、亲历亲为,经过七八年的努力,由最初的五百钱增值至数万,掘得了自己从商生涯的第一桶金。此时的窦乂,年龄不过20岁左右。原始积累的经验与资金,为他今后的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兴办实业,进行商品制造。

通过种植与售卖榆树,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因其属于个人的一己行为,难以称作真正意义上的经营。于是,窦乂利用种树所积累的“原始资本”,开始兴办实业。他的具体做法是:先购买青麻布雇人缝成小布袋,冬初时召来街巷中的小孩,“日给饼三枚,钱十五文,付与袋子一口”,让他们到处拣拾“槐子”(槐树的种子,含油脂而易燃烧);又购买新麻鞋几百双,让孩子们拣拾破旧的麻鞋,每三双换一双新麻鞋;再购买油靛若干,雇用厨役煮熬;再买下几堆遗弃的碎瓦片,雇人在流水涧将泥滓洗去;最后,让工人用锉碓铡切破麻鞋,用石嘴碓捣碎瓦片,和上槐子、油靛,做成长三尺、直径三寸的长棒万余条,称为“法烛”。这种“法烛”,其实是易存放且不怕潮湿的燃料。来年夏季,连降大雨,柴薪贵如桂木,市民烧饭成了大问题。窦乂生产的“法烛”,火力(热能)比柴薪成倍提高,以每条百文的价格售卖,由此“获无穷之利”。

窦乂在制造“法烛”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身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一是由个体的劳动者变成了管理者(开始雇佣工人);

二是拥有了生产设备(石嘴碓、锉碓),制造了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法烛);

三是将产品全部出售且获得厚利。

这次兴办实业的尝试,包含着确立项目、生产商品、产品销售等一整套环节,是窦乂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经营活动,也是其成为企业家的标志。

第三,拓展领域,推动房地联产。

房地产业,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支柱产业,与国计民生关系巨大。其实,古代的修房造屋也是如此,无论是家庭建造自住房屋、抑或大批量造屋以作他用,对当事人而言,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且看窦乂是如何拓宽经营、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窦乂选中的是“西市秤行之南,有十余亩坳下潜污之地”,由于这里是“众秽所聚”的垃圾场,所以仅仅“酬钱三万”就买了下来。接着以最小投入完成平整地面等基础建设,“遂经度,造店二十间,当其要害”。然后,他把这些店面全部出租,“日收利数千”。

在城市(尤其是京城之类的大城市)从事房地产业,不仅要有雄厚的资金,还必须认真论证土地的方位、价格及建造房屋的型制与使用对象等等。窦乂选择了“造店”、借以打造出商业街区,使房地产实现了最佳的赢利方式。同时,也使自己的经营方式(租而不售)与经营领域得到了大大拓展。即使仅仅从房地产经营的角度而言,也可以为我们当代的房地产商们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

第四,重视“人脉”,实现利润最大化。

注重人际关系,是实现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中国这样极重“人情”的国度,广通“人脉”、达到“人和”,显得尤其重要。窦乂深谙此道,为了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在人际关系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他主要从4个方面着手:一是取得普通百姓的信任与好感,巩固经营的基础(吸引小儿参与、招收雇工劳动);二是保持与业内特殊人员的联系,以应不时之需要(帮助落魄胡商米亮)。三是结交官场高层人士,以为商业运作的依托(与太尉李晟交好);四是注重与商界同仁的交流勾通,强化在他们心中的份量(转手向商业巨子们卖官)。这其中,有的是救助穷困,有的是钱权交易,有的是互通有无,但都是在“人情”范围之内完成的,并且强化了窦乂在社会各阶层的地位与份量。如果说,他结交李晟太尉这样的重臣,借之卖官而获厚利的行为尚有“官商勾结”嫌疑(其真正用意,是获取商业利益而非攀附官员),那么,长期善待落魄同行专家(胡商米亮),则非人人所能为。可见,窦乂与人交往,并非完全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经济利润)。当然,联系后来胡商米亮及太尉李晟为他创造的巨大价值,可以说窦乂鉴别能力是超越凡俗的,他懂得某些人所具有的潜在价值。

就这样,窦乂从一个两手空空的少年,经过辛勤劳动进行原始积累,扩大经营制造产品,开拓领域形成规模,投身社会树立形象,终于构建起了庞大而牢固的商业帝国,成为常人难及的著名企业家。

二、窦乂经营理念之现代启示

窦乂虽是一千多年前小说中的人物,但其所作所为,无疑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坚守信念、持之以衡,是成就事业的基本前提。

上文述及,窦乂出身高门大户,应举为官或承荫守成,乃是其通常的人生选择及生活途径。但是,窦乂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甚至被当时世俗所鄙视的经商之路。可见,他是认真分析了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对个人人生做出的规划定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投入了全部的力量。作品虽未大量列举他在经商事业中遭遇的磨难与压力,但是我们不难想象,刚刚十几岁的少年,仅凭一己之力种植榆树、进行原始积累,其中体力的劳累是不言而喻的;日后扩大经营、拓展业务,其中劳心费神之苦,亦非局外人所能体会;同时,出身高门而从事商业经营,来自家族内部及社会各方的压力,也一定是很大的。有研究者认为:窦乂的热衷经商,属于“弃贵”行为,“实际上昭示了一种新的人生理想。这些商人在尘世中找到了一条既可避开污浊官场,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和生存方式,即在经营求利的工商活动中,满足物质的欲望,同时追求个性的发展,建立人格的尊严”[4]。我们暂且不论窦乂的境界是否达到如此高度,但他自主人生、立志躬行的信念与定力,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各种压力、诱惑、打击所动,坚定地沿着确立的人生之路前行,是成就窦乂经商事业的坚实基础,也是每个人实现其人生理想的基本前提。

第二,良好的经营意识与敏锐眼光,是经商者的必备素养。

窦乂的经营活动从13岁开始,经商占据着他此后生活的全部内容。其间时时处处体现着他的强烈经营意识与独到眼光:文中列举的“制作法烛”、“填池建店”、“赠地攀贵”、“巧伐大树”等几件不同寻常的举措,无不表现出窦乂作为商人的眼光之敏锐、谋略之细密。正是他的这种善于发现商机、把握最佳商机的能力,使他占据了商贸先机,快速积聚了大量财富。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是窦乂的基本经营方针:从起步时的搜集“榆荚”并在庙院的“隙地”种植,到收购旧麻鞋制造“法烛”、填平“坳下潜污之地”造屋建店、将“凶宅”改建为“击球之所”以赠权贵、巧伐大树以解屋主之难的事例,都是变废为宝的绝好例证。

运用正确的经营手法、求得利益最大化,也是优秀商人的标志之一:窦乂的经营方式,除了通常的“以物易钱”(如售卖获赠的鞋子)、“以钱易物”(如购买小锸)之外,还大量使用了“以物易物”的方法(如以新麻鞋换破麻鞋)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总之,精明的商业眼光,是贯穿于窦乂所有活动之中的。可见,经商与其他职业一样,不仅需要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需要“天赋”、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窦乂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善于发现潜在利润。“他的成功,既非依靠巧取豪夺,更非发意外的横财,而是完全靠敏锐的商业智慧和意识,靠踏踏实实的经营。”[5]309他总是能够在人们视而不见、弃而不顾的事物或地方,发现其价值并使之转换为真金白银。窦乂的财富滚雪球似地增长、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巨富,其自身具备的真正商人之素养,发挥着绝大的作用。

第三,长远规划、循序渐进,是事业发展壮大的正确途径。

从事任何一项事业,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必须既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又要脚踏实地地付诸实施。这样的道理人人皆知,但真正能够身体力行者,自古至今并不多见。窦乂,应属于遵循了这一正确路径并取得成功的人。做一名商人,是窦乂少年时代就已确立的人生选择;成为大商人,肯定是他心中的理想,也一定就此作出过规划。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幻想之中、或通过非常手段使自己一夜暴富,而是量力行之、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在这一过程中,“窦乂采取的是多种经营、灵活经营的方法,……注重市场需求,经营手段灵活多样,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积攒了万贯家财。”[6]窦乂由自植树苗开始原始积累,经过商品制造(法烛),再到开发房地产等,展示了主人公由小本经营到富甲一方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其经营规划实现的过程。或许,窦乂在搜集榆荚种植树苗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巨富。但是,我们从他种树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不难预知他取得成功的必然性。这其中的道理,很值得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仔细品味。

第四,开拓财源、勤俭节约,是聚集财富的不二法门。

窦乂把握商机、获得金钱的“开源”能力是令人钦服的。他既能够揽下买地造屋的大工程以获厚利,又不肯舍弃玉石的边角余料,而是将其制成“合子、执带头尾诸色杂类,鬻之,又计获钱数十万贯”。这种既收获大利,又不遗小财的做法,的确是聚财为富之正道。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挥霍,再多的财富也会坐吃山空、快速消散。唐人小说中,斗奢竞富的例子不在少数,例如:长安商人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常与朝贵游,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为所收,虽古之猗白,不是过也。其家男女婢仆,锦衣玉食,服用器物,皆一时惊异。尝因嫁女,邀诸朝士往临礼席,宾客数千。夜拟供帐,备极华丽。及女郎将出,侍婢围绕,绮罗珠翠,垂钗曳履,尤艳丽者,至数百人。众皆愕然,不知孰是新妇矣。又尝谒见高宗,请市终南山中树,估绢一匹。自云:‘山树虽尽,臣绢未竭。’事虽不行,终为天下所诵。”[7]又如:昭宗在位时,曾下诏重修安国寺,为此专门设立斋场,并规定“有能舍一千贯文者,即打一槌”,富商王酒胡,在半醉状态下“径上钟楼,连打一百下,便于西寺运钱十万贯入寺”[8]。再如:巨商王元宝,“常以金银叠为屋,壁上以红泥泥之。于宅中置一礼贤堂,以沉檀为轩槛,以碔砆甃地面,以锦文石为柱础。又以铜线穿钱,甃于后园花径中,贵其泥雨不滑也”。他家终日高朋满座,“四方宾客,所至如归。故时人呼为‘王家富窟’”[9]。这些攀比富贵故事,是当时富贵之家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现今社会也不乏此类事例)。窦乂完全摒弃了这种陋习,他深知“节流”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他在已有所积蓄、完全可以做到衣食无忧的时候,却仍然“弊帛布裘百结,日歉食而已”。从中可见其生活节俭之一斑。事实证明,仅仅依靠“节流”,难以成为巨富;而仅仅利用“开源”,也未必能够致富。只有将两者结合的人,才能真正聚集财富、保有财富。窦乂,就是这“两结合”的成功践行者。这种“开源”与“节流”并重的经营方针,是造就巨商大贾的重要途径,也是商贾大家应有之素养。

第五,赈穷济困、散财于世,是处理财富的最佳选择。

当一个人拥有财富时,最终会遇到如何处理财富的问题。财产的分配,历来是财产拥有者(特别是巨商大贾)要面对的一大问题。一般人选择全部“传于子女”的做法,其实并非完全可取。将个人财产中的一部(或大部)交由专家管理或回赠社会,应当是最佳的财产分配方式。这一方式在当今世界各国(以发达国家居多)通行,而我国的情况则不尽如人意。但是,千年之前的窦乂,却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如果说小说大半篇幅所述窦乂的“商业眼光”、“生活节俭”等等,大率属于商人本色,而结尾部分所叙“分财与人”、“与人经营”且“不计其利”的做法,与常人大有不同。“窦乂经营商业,其目的并非为了子孙后代,也不是为了获利后攀附权贵,而是完全出于职业的爱好。这一点尤为可贵。”[9]若联系本篇开头部分他在得人赠鞋时的“再拜而受之”、数年善待胡商米亮等情节,可知其人决非唯利是图之辈。他的节俭度日,也不能视为吝啬之举。当然,文中指出了窦乂“年老无子”的情况,但我们不认为这是窦乂散财于世的全部原因。综合窦乂的整体表现,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即使儿孙满堂,窦乂也不会将财产全部留给子孙,因为他是真正的商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懂得怎样才能做到“久长”与“不朽”。在他死后多年,人们还将他当年建造的店铺称为“窦家店”,正是其声名远扬而不朽的明证。这,与现代社会的商人选择建立基金会、回报社会的做法,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十分值得推广的处理财富方式。

综上所述,唐人小说《窦乂》塑造了窦乂这位出身于高户名门、年少树立经营之心、长成精通经商之道、善于抓住商机、坚守简朴之志的商人形象。他所拥有的受惠持敬、脚踏实地、勤俭节约、救助贫穷的优良品质,见微知著、化腐为奇、物尽其用、关注社会的眼光视界,都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他的那种增殖财富的思路和义利两全的精神,至今仍没有失去意义。”[5]310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无论是否从事商业经营工作,都能够从中获取借鉴与启示。这,也是小说《窦乂》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注释:

①此据《太平广记》、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等统计。

②为省篇幅,以下未曾标注的引文皆出于[3],不再注明。

[1]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184.

[2]李剑国.中国小说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13.

[3]李昉,扈蒙,李穆,等.太平广记(卷243)·窦乂[O].北京:中华书局,1961:1875.

[4]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

[5]刘学锴.温庭筠传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6]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84.

[7]李昉,扈蒙,李穆,等.太平广记(卷495)·邹凤炽[O].北京:中华书局,1961:4062.

[8]李昉,扈蒙,李穆,等.太平广记(卷499)·王氏子[O].北京:中华书局,1961:4095.

[9]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富窟”[O]//刘崇远.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729。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in the Novel of Tang DynastyDou Yi

CUI Ji-yin
(Humanities College,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anjin300222,China)

Of all the novels about merchants,Dou Yi,created in Tang Dynasty is meant to be the most significant one.The protagonist Dou Yi was a visionary merchant with superb management skills.He started business from scratch,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rimitive accumulation.He set up business in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rough producing commodities.He extended operations by promoting real estate.H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thereby optimizing profits.He contributed to the community by rationally allocating assets.Dou Yi in himself,with his deeds provides inspirations and revelations in terms of consistent faithfulness,self-improvement,and the quest for success.

Novel of Tang Dynasty;Merchant;Management;Revelation

I206

A

2096-0239(2016)03-0086-05

(责编:谭本龙责校:明茂修)

2016-03-05

崔际银(1957-),男,河北正定人,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经营小说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真正的经营,数字就是一切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