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6-03-18赵亮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毕节彝族应用型

赵亮



毕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赵亮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毕节彝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工程应用型人才,其中本土本民族人才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是特殊的应用型人才,他们能够适应本民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具有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出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并长期稳定服务于彝族地区。相对于教育体系整体来说,毕节彝族地区的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生源少、质量不高、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的问题,这就要求从推进毕节彝族地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毕节彝族地区产业和教育融合、加强彝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相关实践实训平台建设与运用和以自由充分发展理念统领培养过程等方面优化培养模式。

彝族;工程类;应用型人才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彝族人数871.44万人,其中贵州彝族人数84.28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六盘水市等。毕节是川滇渝黔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贵州未来第二大交通枢纽,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显著。但是囿于经济基础、交通条件以及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生活在这里的人民长期以来处于贫困的状态。1985年6月4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对毕节地区进行了特别批示,并提出改变贫困面貌的时限。是年7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深入到赫章等地视察调研之后,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6年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15日要求实验区继续“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为多党合作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28年来,包含彝族同胞在内的实验区各族群众奋力拼搏,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同步小康战略的实施,毕节发展优势显著,潜力巨大,后劲十足。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作为彝族聚居地区之一,毕节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77个民族乡中名字含“彝族”的有67个,彝族人口占据全市172万少数民族人口的27.26%。历史上,毕节彝族人民长期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多从事农牧业,缺乏经商的良好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彝族地区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已经建立起来,民族产业队伍业已形成。[1]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彝族人创办企业、从事经营者逐年增多,彰显了彝族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和敬业创新的面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同步小康战略的实施,彝族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地普遍修建了公路、高速公路以及铁路、高速铁路,加之乌蒙山区腹地广阔、资源富集,彝族聚集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地方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本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人才尤其是本民族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毕节彝族地区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可有效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地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毕节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和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际,毕节决战扶贫工作已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冲刺期和深水区,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毕节彝族同胞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全市边远、高寒山区,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攻坚任务形势非常严峻。扶贫必先扶智,毕节彝族同胞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开发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大力培养彝族工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紧扣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毕节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彝族集聚区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工程领域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升发展活力,培植后发优势,走出赶超新路;二是培养彝族工艺技艺类专业人才,包括彝族工艺品制作、彝族乐器修造、彝族服装与服饰等方面的人才,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三是要培养具有敏锐的信息观念、强烈的竞争意识、拥抱改革创新的彝族创新创业型人才,推进彝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发展活力,培育增长新动力。

1.毕节市彝族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

拥有一技之长且具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乡土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作用不可低估,力量不可小觑。因为一切扶贫方式和手段的运用,通过有技术、会管理、懂经营的人来运作,才能发挥最优化的效果。随着毕节市彝族集聚区城镇建设、工程开发、现代高山农业、山地旅游和彝族文化产业等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历史挑战,对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的工程人才有着广泛的地域需求。毕节市彝族地区本土本民族工程人才对区域经济建设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生于此处长于此地的本土人才往往对自己的家乡有着割不断的多方位的联系,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始终怀有深刻淳朴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熟悉本地乡土人情,适应能力强,一线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大力培养毕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可实现由过去依托“外部输血式”扶贫发展模式,向以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和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内生造血式”持续发展开发扶贫机制的根本转型。

2.毕节市彝族工艺技艺人才需求空间广阔

3.毕节市对彝族工程创业人才需求极为迫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已经确定的国家战略,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关键在于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毕节彝族地区是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该地区的人才培养长期落后于全国,提高地区人民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毕节彝族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留在家乡,希望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服务,还有更大一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到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如在针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50名彝族高校生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30名彝族职校生的抽样调查中,有85.6%的人愿意毕业后就到毕节范围内工作,而在这85.6%的人中又有93.3%的人愿意到体制内谋求有编制的工作。但毕节属经济落后地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本就有限,加之面向全国,彝族毕业生在知识储备、视野经历等方面并不占有优势,加之由于政府机关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岗位逐年趋于减少,一些彝族大学生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去非公有制单位工作,即使受就业形势所逼一时签约,毁约率也比较高。众所周知,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实现三大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2]毕节彝族地区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所以,要大力培养彝族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立足早干快干多干,把毕节彝族地区具备的特色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全面加快赶超步伐。

二、毕节彝族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是人类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有效手段,是兴国富民的根本大计。任何民族都把美好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寄托于未来,寄托于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上。自古以来,毕节彝族人民就通过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方式将知识技术一代一代传下来,推动社会的车轮向前发展。建国以来,毕节市彝族同胞生活区(含自治县、民族乡)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培养出了大批服务区域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在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

1.毕节彝族学生就读工科专业比例较低

彝族学生是区域未来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理工科素养,直接关系科学技术的应用实践,直接影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决定了毕节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理工科教育,是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是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重要举措。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现实状况是民族地区的学生疏离理工科,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出现了较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以“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为例,这一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重点招收了教育(双语师资)、农牧业、医学、少数民族语言及特色文化艺术、信息技术、经济、能源和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从业人员,理工类比例不高,招生专业结构与民族地区人才需求脱节;全贵州没有一所院校为该计划培养单位,增加了求学成本,不利于贵州籍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此计划。此计划理工科招生比例较少,以2014年为例,“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专业中,工学招生1662人,占总数的9.8%;理学招生1192人,占总数的7.1%;医学招生854人,占总数的5.1%;农学招生277人,占招生人数的1.6%;人文社会科学招生人数占比超过70%,这是硕博层次的状况。在普通本科阶段,理工科比例同样不高。2012年,46家中央企业在中央民族大学招收新疆、青海、西藏生源地毕业生,所提供的3600多个就业岗位中,95%的岗位需要理工科专业毕业生,而前来应聘者中专业对口的不到5%。在毕节民族地区理科教育的不适与失衡愈发严重。彝族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小学阶段逐渐下滑;进入中学阶段,薄弱的数学基础造成了“文多理少”的分科失衡现象;在高等教育阶段,地方高校面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型挑战,专业设置“文少理多”,学生选择文科较多理工科较少。因此,如何为彝族地区培养大批适应本民族文化和本土生态的应用型和实践型的理工科人才和建设者,是一个十分迫切重大的教育任务。

2.毕节彝族工艺品制作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毕节彝族民族民间工艺品蕴含深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技艺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市场经济和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当下,有较好的前景。毕节民族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风貌独特,是承载毕节彝族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理应在促进民族产业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彝族工艺品生产在改变地方经济收益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承载独特民族艺术文化的工艺品,为促进毕节旅游经济的发展应有更大的作为。但是,在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社会对行业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就业面窄,出路少,发展前景不好;其次是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民族工艺品制作学习过程中,实训设施的配备尤为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无法及时添置相应的设备,实习实训实践条件不佳,直接影响了培养效果[3];再次是高水平人才队伍难以引进和充实,受制于地域环境、生活条件和经费待遇等原因,高等院校、职业院校难以引进工艺美术大师或有经验的陶艺制作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又次是校企合作仍处于学校一厢情愿的状态,多数企业主要从经济效益的考虑出发,不愿意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不高,影响了学生技能的提升;最后是可选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少之又少,加之教学布点少,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

工业废渣-矿渣是冶炼生铁时从高炉中排放出的造渣熔体,其主要活性成分是氧化钙、氧化铝和氧化硅。由于高炉矿渣使熔融体急冷,玻璃体含量一般高达80%以上,使矿渣有较好的潜在胶凝性。水泥-矿渣二元体系的水化反应一般是,水泥熟料中的C3S首先水化,形成的氢氧化钙对矿渣中的玻璃体起激发作用。根据水泥化学常用术语表达C、S、A、F、CH和H分别表示CaO、SiO2、Al2O3、Fe2O3、Ca(OH)2和H2O,水泥-矿渣的水化反应可近似表达为

3.毕节彝族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亟需提升

民族院校、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民族学院是当前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主力军。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的这三类院校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少工程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工程创业实践条件不足。在学科建设上,均强调以传统的学科建设为主,缺少有关创业理论的研究,必然会制约创业教学实践的开展,也制约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具有民族特色性、经济滞后性、历史文化复杂性的毕节彝族地区面临巨大挑战。招收并培养彝族学生的普通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在培养创新创业型彝族族人才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毕节彝族学生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个人性格、爱好禁忌等方面与其他民族学生有着明显差异,具有特殊性,但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热情、适应性、专心致志、乐观、自信、协作精神、坚韧等人格特征。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首先必须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彝族工科学生观念,利用自身专业的或非专业的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在激烈的竞争中放手一搏,取得好的成就。其次引导彝族工科学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面向基层就业,勇敢回到家乡、回到民族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语言和性格的优势,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毕节实验区发展规划,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区域的区位和资源特色,找寻创业方向,加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中,投身到发展家乡、建设家乡的大潮中,既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再次以能力为抓手,传授学生创新创业本领。毕节彝族学生主要来自偏僻落后的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导致他们的整体知识基础与汉族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这就要求培养单位利用较为先进的教学、师资、设备等方面条件,有的放矢进行培养。

三、影响毕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

影响毕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毕节彝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位置、交通等原因,文化相对落后,特别是农牧区,工程师资非常缺乏,制约了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族和谐,但是相对于整体来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毕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与发达地区、省份差距更为显著;民族地区学生的情感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观念等也是影响本民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之一。

1.历史地理原因

时至今日,毕节部分彝族聚居地区,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粗放管理,仍然从事自给自足的传统小生产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的生产力构成要素水平较低,是有深刻原因的。首先,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由于彝族地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限制了现代化生产与分工的普及,导致了经济发展进一步的落伍,同时又由于交通闭塞,地理环境封闭,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科学的商品经营信息难以普及,加之由于长期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轨迹,过着“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田园牧歌生活,生产效率难以大幅度提高。其次,受制于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劳动资料相对粗糙简单,常用的是简易的木梨、镰刀、锄头等,劳动对象也局限于山林、土地、草场等场所。显而易见,落后地区智力素质比重不高体力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者和简陋生产工具与土地的直接结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产生发达区域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与现代大机器高层次结合产生的经济效果,经济的不发达致使对教育投入有限,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这又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这些因素紧密联系互为因果,陷入了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毕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民族教育资源不足

截至2013年,少数民族本专科学生数仅占全国本专科学生数的7.47%,少数民族研究生数只占全国研究生数的5.99%,远低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8.49%),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还需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国各类民族院校有36所,仅占全国高校总量(2553所)的1.4%,西部民族地区(主要指除重庆、陕西外的西部十省区)地方院校共474所,占全国高校总量的18.6%,贵州地方院校43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6%,占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9.1%。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贵州省人口3474.86万人,占据全国总人口133281.09万人的2.6%,西部民族地区(主要指除重庆、陕西外的西部十省区)人口的11.2%,人口比例超出了高等教育数量比例。加之少数民族学生总体上在基础习惯、学习成绩上不占优势,加剧了教育入学机会上的不平等。可见,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构(主要是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地方院校)数量存在不足。全国36所民族院校中,专科院校就占据10所,只有一所“211”大学,西部民族地区474所地方院校中,专科院校达262所,只有13所“211”大学(其中四川省占5所),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西部民族地区的474所高校中,仅有8所中央部属高校(四川省占5所,全国中央部属高校总量为111所),专科院校约占54.1%。西藏、青海、宁夏三省区高校总量才达36所,远低于各省平均高校数82所。整体上的大环境影响了少数民族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受毕节彝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约束,地方院校办学经费缺口大,优秀师资难引进、留不下,吸收社会资源能力差,办学资源有限,导致其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不高。当前,地方院校在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过程中,面临动力不足、经费有限、工程技术型师资难引进、专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困难等诸多难题,致使这些高校的转型起步难、效果差,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困难,毕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如此。在黔西北,长期以来经济比较落后,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投入十分有限,办学实力、服务区域功能不健全,开展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可谓困难重重。

3.社会因素制约

社会因素影响了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基于毕节彝族人民的地理分布及文化教育与传统等的社会历史原因,导致生活习惯、受教育状况、文化水平差异、信仰等非制度性因素的作用下,社会对彝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与创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偏见,而彝族大学毕业生在顺利融入社会就业与创业方面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障碍。毕节彝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有积极的、可取的一面,如重视自力更生、坚韧刚毅耐劳等,又有消极的、阻碍进步的一面,如过于重义轻利、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等,可谓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而且精华与糟粕交织,这就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逐步改进传统的思维和生活上的旧模式、旧方式,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如克服平均主义、因循守旧、狭隘的集体主义等不合时宜价值观念,树立竞争观念、拼搏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封闭意识、等级观念,树立开放思维、公平理念等等,大力提倡并有效促进创新创业。从整体上看毕节彝族集聚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够高,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地处乡村的彝族地区创业机会不多。相比发达地区的以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相比较,毕节彝族地区人民创业起步晚,思想保守,比较安于现状,不愿意也害怕承担创业风险,创业动机不强,精神状态急需从“知足常乐”转变为“开拓进取”,行为习惯有待从“坐而论道”转变为“务实创新”。同时彝族创业人员主要依靠于家庭组织,往往没有达到企业化经营规模,在创业时驾驭市场的能力弱,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培育彝族工程类应用人才的的对策建议

从毕节彝族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地方彝族集聚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服务区域工业生产能力,完善多层次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适合毕节彝族地区的工程人才,实现区域发展的新跨越,根据教育部、中国工程院2013年11月28日印发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中提出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彝族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

1.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工业人才缺乏是毕节彝族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短板和软肋,由于引进和留住人才较为困难,产业园区发展困难重重[4]。普通本科教育侧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要实现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首先要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并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本土本民族一线工程应用人才。在专业设置方面,要通过充分调研,根据毕节彝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精确估算出区域工业发展所需人才的规格和数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办学;同时要注意发展和开拓一些具有特色的职业,如以漆器髹饰技艺为代表的彝族传统工艺品、以荞麦制品为代表的民族食品以及彝族服饰等方面做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工作。务必摒弃“君子不器”的落后观念和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毕节彝族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2.深入促进彝族地区产业和教育融合

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技服务是自身三大社会职能之一。学校现有的关于彝族地区的科研成果可以在校内通过兴办产业而直接转化成产品,也可与校外企业联合生产转化成产品。无论校内校外的科技产业,它们都可以通过转化科研成果为学校积累资金及经验,同时可以培养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开发意识强烈、会经营懂管理的工程管理应用型的彝族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一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坦途,争取成为毕节创新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支产业大军。我们必须认识到,毕节彝族地区传统的农业依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化水平还很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教育必须坚持为彝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面向农林牧业生产,面向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帮助和带动彝族群众脱贫致富。[5]应把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文化和技术素质的新型彝族农业劳动者和经营者作为主要任务,要适应彝族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需要,重点扶持新兴产业的开发及支柱产业的需求。

3.加强彝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彝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就是要做好双语教育,首先要确保彝汉双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一般而言,熟练掌握汉语和本民族语的学生,其智力和学业水平都普遍高于单语或双语都懂但其中一种语言不太熟练的学生。作为理工科的基础知识,初高中段的数理化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用少数民族学生不太熟练或非思维用的语言进行授课,学生很难理解听懂。而学生对听不懂的知识就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就形成重文轻理的心理,造成在民族地区普遍存在数理化基础差的现象,从而导致辍学率增高、志愿学习理工科学生的减少。这不利于提高彝族劳动者的素质,制约了彝族工程人才的成长成才。但是毕节彝汉双语量少质弱队伍不稳定,存在双语教研经费短缺、对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够、教育环境和设施设备的滞后等状况。要转变观念充分意识到彝汉双语的必要性;各地根据实际制定“彝汉双语”教育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实施“彝汉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全面提高现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4.强化相关实践实训平台建设与运用

进一步把平台建设与彝族地区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使应用型教育发展的目标与彝族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有机地衔接配合起来,使智力开发、经济开发、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能够统筹兼顾,相互促进。重点办好直接为彝族地区农、林、牧、渔等业服务的平台建设,扩展第二、三产业相关的应用性平台建设,加快地区经济发展。要坚持从彝族地区实际出发,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作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切入点,促进科技与生产、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成为彝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期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5.以自由充分发展理念统领培养过程

教育应该以丰富人、完善人和实现人的价值为取向,在毕节彝族工程应用型培养过程中,培养机构应以扶持、培养人才及开发毕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资源为核心,培养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人格素质,引导他们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富有个性的发展以及终身发展同时懂得热爱祖国、感恩祖国,热爱本民族、自觉投身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实现他们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全面、健康、奉献、和谐的人生价值,[6]创造和实践个体生命无私、高尚的社会意义和人类价值,为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做出创造性贡献。

充满生机的毕节彝族教育走过了不平凡的六十五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走了不少弯路,在本民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存在许多亟等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面对毕节实验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毕节彝族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一定会随着实验区的经济正以超常规前进的步伐、跨越式发展的雄姿前进一样以新的理念、新的速度勇往直前。

[1]千里原.民族工作大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65-66.

[2]刘有耀,蒋林,杜慧敏,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76-81.

[3]安静,陈臣,崔民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8-11.

[4]李世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研究——以N市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6(4): 35-39.

[5]魏克湘,刘迎春,董丽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 (1):74-75.

[6]李忠,王筱宁.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的问题[J].教育研究,2014(9):47-50.

Research on Bijie Yi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ZHAO LIANG
(School of Mineral Engineering,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Guizhou551700,China)

Bijie Yi regi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urgent need of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in national regions is a special applied talents,they can adapt to production,construction,management and service first line need,has the professional basic theory,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reflecting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wide scope and high quality and long-term stable servic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Relative to the education system as a whole,the minority areas of education still exists a certain gap,Yi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s less students,quality is not high,the problem of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s not strong,this request from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ijie Yi region,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promote the Bijie Yi region industry and education,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Yi Han bilingual teaching staff,strengthening the relevant practical trai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use and to free full development concept optimization training mode and training process,etc..

Yi;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

C95

A

2096-0239(2016)03-0052-07

(责编:郎禹责校:明茂修)

2016-05-08

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4JZD048;2015年度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贵州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GZYB13。

赵亮(1985-),男,河南商丘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发展、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毕节彝族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彝族海菜腔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寻味贵州——毕节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游洞——毕节织金洞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