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视域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毕节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6-03-18陈臣,安静
转型视域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毕节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陈臣,安静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转型视域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改变现状适应新常态。毕节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彝族教师素质高低与彝族教师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在转型视域下,毕节未来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需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增加彝族跨文化教育课程内容,强化彝族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构建培养主体多元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模式,为彝族聚居区提供优质师资支持。
转型;彝族;教师教育;人才模式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阶段。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亦进入到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也面临转型改革。特别是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彝族教师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办好彝族教师教育对提高彝族地区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常态下,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如何转型?如何创新培养模式?如何培养专业技能扎实,具有跨文化素质、具有奉献精神、具有服务彝区意识的彝族教师教育人才?这是转型视域下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转型视域下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用以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价值取向是价值偏好经长时间演变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广泛信念,它对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有导向的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适应性发展还是自身的发展都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切换,必然对高等教育发展制度、理念、目标与模式产生深刻影响[1];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要求人才培养的方式、规格和质量也要发生变化。彝族教师教育作为提高彝族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经济和教育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环境下,其培养内容及方式势必呈现新的价值取向,具体如下:
1.重视彝族教师教育人才民族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
彝族特定的民族个体及文化个体身份决定了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在彝区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彝族文化习俗及民族历史,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加强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的民族意识培养,激发其民族情感及职业情感,使彝族教师教育人才正视其民族身份,明确其自身的责任,认识到彝族教育者对彝区民族繁荣发展的重大意义,从民族的道义和使命层面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增强其服务意识,献身彝族教育事业发展。
2.重视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特殊的身份使其肩负着彝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任,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综合素质关系着彝族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在新的环境下,彝族教师教育人才不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包括教书育人的专业能力、专业情感与态度、适应彝族地区教育工作能力等。专业基础知识指彝族教师必备的教育知识、双语教学实践、双语多媒体制作及应用等,是彝族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专业能力是指彝族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如何有效处理课堂事务;专业情感与态度指彝族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适应能力要求彝族教师在彝族地区特殊的环境中,要快速进入教师角色,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3.重视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的“一体化”教育
当前,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下,为提升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各高校都积极研究当下彝族地区基础教育对彝族教师的素质要求,需根据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的个性特征,以彝族地区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对彝族教师职业生涯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创造条件联合政府及相应教育机构,试建立彝族教师职前、入职、在职教育培养的完整体系,消除彝族教师教育人才未来晋升发展的后顾之忧,提高彝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转型视域下毕节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在转型视域下,毕节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中,随着教育理论的更新以及教师教育自身的发展,终结性的“传统师范教育”已不能满足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实际,不能反映教师教育的发展需要和未来特征。[2]本研究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毕节市所辖部分乡镇及毕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等7个县镇彝族地区20多所中小学进行详细调查,其中调查问卷发出110份,回收卷98份,有效卷89份,有效率90.8%。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小学校长及彝族教师。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彝族聚居地中小学在职彝族教师队伍存在一定问题,51%在职彝族教师服务彝区意识薄弱;43%彝族教师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较低;40%彝族教师文化适应力较低,民族情感较弱;37%在职彝族教师技能单一,双语教师缺乏。出现上述问题,这与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以毕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单一
从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转型升级为本科院校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原来教育科学学院基础上创建师范学院,主要培养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2014年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录取本科生共1597人,彝族本科生91人;录取专科生131人,彝族专科生6人;师范学院录取教师教育专业彝族学生8人,占录取彝族学生比例3.6%,占总录取人数比例0.46%。2015年录取本科生1493人,彝族本科生84人;录取专科生286人,彝族专科生13人;师范学院录取教师教育专业彝族学生5人,占录取彝族学生比例1.67%,占总录取人数比例0.28%。从数据分析看,全校彝族学生所占比例很少,分布到教师教育专业彝族学生比重非常小。此外,彝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单一,从数据看,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彝族学生是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很少,缺乏研究生教育。因此,从彝族教师培养层次看,毕业学生选择就业基本上是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较单一,幼儿教师和高校教师缺乏,结构呈现单一化趋势。
2.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是基于原来老师专基础上的课程体系,主要开设心理学、教育学、教师综合素质、中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课程,课程门类和课时偏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教师专业能力训练、职业情感与道德等对教师知识、能力、素质提高的课程,特别是针对于彝族等少数民族培养的文化人类学、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彝汉双语课程缺乏,彝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没有被差别化,接受同样的教育,使得彝族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缺乏跨文化的专业素养,缺乏服务彝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民族情感。这对于彝族学生来说,没有起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3.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职前职后相分离
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一样,虽然已经从师专升格为本科,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还属于职前培养,属于学历教育,是为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准备的,已自成一体。缺乏与地方中小学、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合作、交流与实践,使得学生失去了入职、在职的培养培训。彝族学生本就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再加上失去职后的培养培训,缺乏后继的学习机会,使得多数彝族学生走入教师岗位后,在知识快速更新,教育快速改革发展的时代下,彝族教师很难跟上教育改革发展下人才培养的节奏,不管是思想观念还是专业技能如果原地不动,在新的时期将处于被动地位。
4.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实践缺乏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受到以前老师专时期培养模式的影响,课程体系目前没有大的改革,因此,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短板。如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在学生上课期间目前只有7周的时间,其中教学见习2周,教学技能训练5周,第4学年安排15周实习时间。2周教学见习主要是听课,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少;5周技能训练基本上是一个周一次,不连贯,且学生站到课堂上讲的时间少,流于形式。学生第4学年的实习虽然是学校联系的实习学校,但实际是跟班听课,能上课的机会也较少,彝族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并没得到特殊对待,加上彝族学生自身知识和文化的弱势性,教育实践机会的短缺和实践环节的薄弱,直接影响了彝族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提高。
三、毕节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
截至2015年8月,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毕节市总人口880万,彝族人口总数46万余人,约占全市少数民族人数的27.26%,毕节大专以上高校彝族在校生人数约0.1万人。①从数据看出,彝族人口的数量在毕节市其它民族中所占比例较大,而受高层次教育的人口数比例却很小,这与毕节彝族教师数量、质量及结构有很大关联,因此,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1.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毕节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彝族是毕节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彝族与各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创造毕节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必须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认识到彝族长期以来对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对于毕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帮助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能培养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的高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对毕节彝族学生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报考教师教育专业。对于高校自身来说,也要增强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意识到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对彝族县区和全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给予彝族地区招生和录取数量的优待措施,同时要给予已录取的彝族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的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民主自尊和自信,培养他们服务彝族县区的职业情感,从而提高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2.构建培养主体多元的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毕节彝族教师教育人才数量少、质量低,学历结构不合理,多数为初中、小学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构建培养主体多元、培养层次多样化的模式尤为关键。北师大顾明远教授提出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四层次论”:“我们可以设想把高等师范院校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师范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二至三年,培养初级中学的教师;第二层是四年制师范学院,培养高级中学教师;第三层是五年制的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培养重点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水平比较高的教师;第四层是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或研究院),培养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院校的教师。”[3]顾明远教授这种分层的培养体系对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毕节应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培养专业性较强的彝族教师教育人才,以毕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为辅,创造条件培养少数彝族应用型教师教育人才。其中毕节幼儿师范专科主要加大力度培养幼儿教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应发挥以前师范的传统优势,整合资源强化彝族中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同时创造条件申报研究生师范教育,为一下步高校彝族教师教育人才打下基础;也可以加强与其它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合作,联合培养彝族高层次教师教育人才。以此形成培养主体多元化,彝族教师培养层次化的教育模式。
3.创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改革目标和任务,即提高教师教育培训质量,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联合培养的新机制。[4]毕节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高校尤为关键,应创新彝族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创造条件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互相联系,建立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于一体的开放型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毕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中小学及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建立“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由政府管理,统筹毕节教师教育资源,并制定彝族教师培训的规章制度,在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要突出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的培训的重要,制定规划,把彝族教师培养培训作为一个量化指标,每年把具体的彝族教师培训数人数和次数定量化,并遵照制度执行,政府部门负责彝族教师培训的检查、考核、评估工作,以此形成一体化的开放式的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4.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彝族跨文化教育课程内容
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是关键。教师专业素质由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情感等因素构成,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这些基本的专业素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高校需改革课程体系,在原来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此外,彝族学生不管是知识结构、文化习俗,还是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汉族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教师教育应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加入跨文化的民族教育课程,如民族教育学、民族心理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政治与政策、少数民族习俗与民间礼仪、彝汉双语教学法及实践等,让彝族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课程中,充分认识到其它少数民族及彝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精髓,让他们重视彝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认识与传递、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彝族教师教育学生自尊自强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情怀,以提高彝族教师教育学生对彝族地区和其它汉族和少数民族学校教学工作的适应能力。
5.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型彝族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教育实践环节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锻炼教育教学能力,丰富专业情感的机会,也是教师职前教育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彝族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因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较低,毕节培养彝族教师教育人才的高校,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应重视对彝族学生实践教学的锻炼,加强彝族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战能力,针对彝族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如可以开发“少数民族乡土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彝族学生到彝族聚居的乡镇中小学进行实践锻炼,锻炼彝族学生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同时第四学年彝族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应有针对性,尽量安排到彝族聚居的县乡镇小学,让他们尽快适应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和汉族教育的普遍性,以此提高彝族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课题,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既有大众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也有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个性,毕节彝族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过程,只有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培养和拥有一支适应和有效促进毕节彝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从而有力推进彝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注释:
①毕节市教育局内部统计数据。
[1]马廷奇.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0.
[2]于海洪,宋北荒.“四维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师教育论坛,2014(4):14-21.
[3]朱旭东.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何以可能?——评顾明远教授的教师教育思想[J].教师教育研究,2008(5):7-13.
[4]朱为鸿,曲中林.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5(7):68-74.
The Mode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t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Reflection of Bijie Yi Teach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HEN Chen,AN Jing
(Gui 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Guizhou 551700,China)
At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the mod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need to be changed.Bijie is a minority settlement especially for Yi people.Yi teachers'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education and training.At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Bijie Yi teache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irstly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community.Secondly,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increase the Yi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strengthen the Yi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Lastly,build a pattern of diversification of training subjects and 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training and after training.By doing these,it is possible to provide high-quality teachers for Yi areas.
Transformation Stage;Yi People;Teacher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95
A
2096-0239(2016)03-0048-05
(责编:郎禹责校:明茂修)
2016-05-15
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第48号招标课题“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4JZD048;贵州省2015年度社科规划课题“贵州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GZYB13。
陈臣(1986-),男(白族),贵州纳雍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组织部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安静(1975-),男(彝族),贵州大方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