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狂欢理论对吴川飘色文化符号的阐释*

2016-03-18徐颖颖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巴赫金湛江大众文化

徐颖颖

(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基于狂欢理论对吴川飘色文化符号的阐释*

徐颖颖

(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前苏联理论家巴赫金基于对西方节庆的研究总结得到了狂欢理论,广泛应用于文艺学、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通过样本选取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分析了具有湛江地方色彩的吴川飘色所蕴含狂欢文化要素的内在含义,并从中挖掘了飘色作为海港城市代表文化名片的作用,以达到拓展其文化影响力的目的。

狂欢理论;飘色;文化符号;吴川

1 狂欢理论为吴川飘色研究提供新视角

吴川飘色是海港城市湛江最具地方色彩的节庆文化要素之一,综合了力学以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戏剧表演和音乐等。在表现层次上,吴川飘色“屏”和“飘”的表现形式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发展为当前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在表现工艺上,色板设计也从传统的人力推进发展到现今的车载模式;在表现内容上,它以吴川当地的风土人情为蓝本,并通过元宵节等重大节日进行传播而形成习俗。为了延伸飘色的艺术生命力、持久力及国际影响力,如何以新角度去分析与阐释其文化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对于飘色尤其是吴川飘色的研究多侧重于民俗学、社会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视角,对于其文化意蕴与美学价值的研究并不多。作为一种传统节日,飘色具有祭祀与表演的双重属性,不仅仅是一项造型艺术,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特色,因此需要系统分析其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等。本研究为吴川飘色文化乃至其它地方类似民俗节日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文艺与美学研究视角。

2 狂欢理论和吴川飘色的相关研究

2.1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狂欢理论是由前苏联著名的文艺学家、哲学家、批评家、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obakhtin)提出的。通过对西方节日文艺作品形式的分析与探讨,巴赫金采用了不同于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等对符号学语言层面单一研究的做法,总结了从文化层面符号化的“对话”理论、“狂欢化”理论、复调小说以及“杂语”范畴内容,这些理论皆应用于文学评论和文化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中。他的一系列原创理论对文艺学、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都有着重要影响。

国内有关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结合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评价狂欢理论在大众文化应用的可行性[2-3]和局限性[4],指出了狂欢理论与当代大众文化存在内核关系以及对其文化发展的启发意义,同时指出了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大众文化有一定的理论切合点,但由于所处文化与语境不同而存在差异。二是通过狂欢理论某一关键研究点如“对话”理论[5-7]、“怪诞身体”理论,对摔跤比赛等具体大众文化现象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其体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力量,挖掘了被压制的狂欢身体的物质性和政治性。

2.2关于飘色

关于飘色的研究主要是以其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比如探索飘色起源,曹蕙姿[8]总结了湖南桃江马际塘故事和广东飘色的起源时间、戏剧原型和异同之处;另外还有关于广东飘色现状的研究,如通过挖掘其价值、对现状的介绍来提出未来发展与保护的措施,雷芸[9]则提出了在发展飘色艺术时应该遵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规则。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飘色艺术价值的具体研究与分析。谭桂琴[10]以广东吴川的飘色为例,分析了其中的戏剧原作情节和扮相,阐述了飘色的内在美学价值。王敏[11]考察了湛江飘色所保留原始文化中的娱神色彩,表现了肢体语言与人体造型所形成的审美特征,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

3 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切入点来对具有岭南文化色彩的吴川飘色进行研究。巴赫金的狂欢是通过广场节庆的欢快节奏与现实中严肃氛围的反差张力来分析其独特的美学效果,而本研究通过借用狂欢理论中“对话”“身体”“巨大躯体”和“怪诞身体”等理论,对吴川飘色中显性的文化符号如人神对话、“色芯”以身体来表演等进行阐释与分析,总体把握吴川飘色中各种具有狂欢含义文化符号的美学意义。以该新颖的视角来探究和分析吴川飘色的独特魅力,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1样本选取

主要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吴川飘色,抽取了当中《穆桂英挂帅》《哪吒闹海》和《八仙过海》3种飘色场景进行分析。

3.2实地考察

对有关吴川飘色文化、经济、政治的元素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从旁观察飘色现场实况、询问和采访飘色工作人员和观赏者等方式,再借助照片和录像来多维度地展现和记录飘色的整体资料,为文章的撰写提供充分有效的资料支撑。

4 狂欢理论对吴川飘色文化符号内涵的阐释

通过对吴川飘色进行分析和实地考察,发现基于巴赫金狂欢理论可从以下4方面来剖析吴川飘色文化符号的内在涵义。

1)以巴赫金狂欢对话理论来阐述吴川飘色各种文化符号之间的交流。巴赫金从两个层面上阐述了对话这个术语。首先从狭义方面说明了对话“仅仅是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12];同时,“又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对话,把它看成不只是人们面对面直接大声的言语交际,而是无论什么样的,任何一种言语交际[12]”,他甚至将世界的本质也归结为对话或对话性,而对话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共同参与”。这种带有深厚宗教色彩的对话形式可在吴川飘色中得以呈现。吴川飘色巡游作为一种民间游艺,通过各文化符号(其中包括神、上层文化、乡邻民众、自然宇宙等)之间的互动与相通,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平行存在的文化空间。在具体的表演场域中,文化符号的对话表现为发生在演出者之间,演出者与台下围观者之间以及围观者之间的相通,甚至表演者和自我与所塑造艺术形象的相通等。这种特殊表演场景模糊了平日里生活与舞台之间的界限,从而营造出熟悉和新奇这两重感觉的融合氛围。而表演者即“色芯”(色仔或色女)通过飘色来与自身进行对话,虽然许多人在当色仔时年纪还小,无法真正了解飘色的内涵,但通过飘色对他们心灵的净化,让他们相信自己被选中的“优越感”,这对他们之后的人生价值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表演过程就是表演者幼年与成年的对话,通过满足和唤起看自己和别人的镜像需求,人们的自我身份认知才因此得以确认和强化。笔者通过采访发现,有位阿姨很自豪地回忆起当年被选中当色女的经历,可见这种跨时空的积极价值正是飘色的魅力所在。

2)用巴赫金狂欢身体理论来对吴川飘色的“色芯”进行文艺美学的欣赏。不同于其它宗教与身体无法兼容的观点,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身体是作为一种宗教事物具有特殊价值加以书写的主题之一,这种身体化狂欢符号也充分呈现在吴川飘色的表演者“色芯”上。色仔或色女用身体来戏仿各种角色,在静态的形象扮演与动态的行为表演上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又不同于真正的舞台戏剧表演,表现出一种半真半假的独特状态。由于表演者通常选取年幼稚嫩的小孩,在形象上完全具备自然人体的一切特征,又没有成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化标志,因此是飘色表演中的最佳道具,同时反映了身体作为文化符号要素在吴川飘色狂欢中的文化内涵。

3)用“巨大躯体”的狂欢来说明吴川飘色深厚的宗教感染力。巴赫金在对宗教经典文本的分析基础上创造了“巨大躯体”这一概念。他认为,“一切有文化的人莫不具有一种向往:接近人群,打入人群,与之结合,融化于其间;不单是同人民,是同民众人群,同广场上的人群进入特别的亲昵交往中,不要有任何的距离、等级和规矩;这是进入巨大躯体[13]。”吴川飘色中所构建的“巨大躯体”,一是表现在人与神之间的巨大空间。根据吴川飘色巡游的实地调查,发现其均具有完整的祭祀仪式。飘色是以一定的仪式为平台来打破神圣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阂的。在人与神交流的“巨大躯体”中,民众通过具体的祭祀“文本”来阐释神信仰内在指引,进而联结他们的信仰世界,可见飘色的仪式性是人与神在现实层面的具体操作桥梁,这种近距离人神接触沟通的方式与以去庙里祭祀的形式来表现对神的朝奉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表现在表演者与围观者互动的巨大空间。飘色通过巡游来代替静止、单一的形象呈现,它主要是以边巡边演的方式进行。演员通过精心设计的节目,通过空间相对静止而时间无限拉伸的文化形象来勾起民众独有的审美享受,比传统戏剧演出更具张力和舞台魅力。三是通过对节目的编排与准备,当地各种文艺工作者合力完成,还加上各家各户的积极参与,使得无论在观赏中还是过后的日子,都沉浸在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中,永远留在各人心里,默默沉淀成为固有的文化符号所含的底蕴,这正是吴川飘色每年吸引上万人来观赏的原因之一。

4)基于狂欢“怪诞身体”理论来阐述吴川飘色文化符号的前世今生。巴赫金在不同著作中的躯体论述点不同,但宗教内涵却是相同的。巴赫金将宗教价值层面的身体具体化为一个“怪诞躯体”意象,指的是必须被压制但又无法压制的矛盾身体,这种奇特文化象征恰好反映在吴川飘色的起源中。吴川飘色可追溯至晚清,传说自从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可能由于太平天国的领袖主要来自两广,曾通过粤剧来进行宣传鼓动,清政府憎恨洪秀全等人,索性把两广人民热爱的地方剧种即粤剧都禁了。于是有的粤剧艺人就将粤剧创作成板式原始的飘色,在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由人抬着游行欢庆,这是两广汉族人民对满清的文化镇压进行“隐性抵制”的结果。可见,吴川飘色从一出现就存在着反叛和革命的“怪诞身体”要素。

5 结语

通过巴赫金的理论来对湛江独特的文化符号“吴川飘色”进行文艺学和美学的阐释与鉴赏,从发掘飘色艺术生命力的文化底蕴、打造湛江文化海港城市国际化和体现巴赫金狂欢理论现实价值等方面而言,均存在着重大的意义。飘色作为吴川的三绝(飘色、泥塑和花轿)之一,集合了音乐、戏剧、美术、造型、力学等多种表现形式,具有极其丰厚的艺术价值,是海港城市文化独特的节庆符号。通过巴赫金狂欢理论来研究这种湛江民俗节日文化符号的内在信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挖掘其艺术底蕴,能够增强我们珍惜与保存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念。

吴川飘色作为湛江人的精神财富,虽然当地政府成立了飘色艺术研究会、民间艺术协会等机构以发掘和保护飘色等民间艺术,但“节时热,节后冷”是制约飘色艺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6]。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通过对比与分析吴川飘色国际化的文化元素,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吴川飘色研究的挖掘、传播和保护等工作,使吴川飘色以最大程度范围进行辐射和传播;另一方面以吴川飘色作为文化名片来促进湛江文化海港城市的国际化进展。

[1]王维娜.空中大舞台:广东飘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吴承笃.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J].东疆学刊,2006(1):31-35.

[3]杨巧.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J].世界文学评论,2010(1):225-227.

[4]周建萍.追寻“狂欢”——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与当代大众文化现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8-79.

[5]陆道夫.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2(4):22-28,154,169-170.

[6]李欣池.抵制与躲避——大众文化的身体狂欢[J].新余学院学报,2014(3):94-96.

[7]李圣,魏少婷.巴赫金怪诞躯体美学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J].艺术教育,2014(7):40.

[8]曹蕙姿.马迹塘故事与广东飘色的对比研究[J].黄河之声,2011(1):111-112.

[9]雷芸.关于湛江吴川飘色艺术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2(19):188.

[10]谭桂琴.精彩绝伦与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论以戏剧情节和扮相为载体的吴川“飘色”[J].大众文艺,2011,13(1): 26-27.

[11]王敏.浅谈湛江“舞人龙”、“飘色”的人文意义[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24(5):102-105.

[1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卷2.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47.

[13]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卷4.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Symbols of Piaose in Wuchuan Based on Bakhtin's Carnival Theory

XU Yingying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Bakhtin,a theorist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puts forward the Carnival theo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west festivals,and the Carnival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anthropology,and folklore.This research collects samples 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It analyzes the inner implication of the carnival cultural symbols in Wuchun's Piaose which is the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Zhanjiang.Therefore it cultivates the function of Piaose as the cultural icon of the Harbor City and further explores its cultural impact.

Carnival Theory;Piaose;Cultural Symbols;Wuchuan

J825

A

2095-2562(2016)05-0029-04

2016-09-14;

2016-10-04

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度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2014WQNCX060);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C16121)

徐颖颖(1981—),女,广东湛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梁晓道)

猜你喜欢

巴赫金湛江大众文化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漫步湛江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