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适应性研究
2016-03-18史琦琪
史琦琪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适应性研究
史琦琪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摘要针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的介入程度、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心理方面存在的转型与适应问题,从农村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角度探究其不同阶段的工作适应程度及特点,以期为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生活、村官工作及其自身价值提升提供参考,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适应性;策略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大学生村官数量在逐年增加,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大学生村官180 960人,全国大学生村官累计流动24.8万人。
现阶段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面对职业发展道路的问题时表现得十分积极,他们怀揣着理想与抱负,想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自己的力量[1]。然而,农村社会环境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来说是陌生的,适应状况如何、能否顺利融入农村环境并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该过程中如何进行自我调整都是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直接问题,该文以大学生村官入职时间为主线,探究其不同阶段工作适应程度及特点,反映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社会适应方面的真实状况,以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村官群体,为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生活、村官工作以及提升自身价值提供启示,同时对能够从事村官工作的潜在群体提供一定参考。
1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适应状况
1.1介入程度从基层工作内容的介入程度来看,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多面手”的角色[2],工作内容跨度广,包括会议记录、材料整理、上传下达和组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有时还要操作一些电子化设备。例如配合村“两委”争取资金解决道路不畅的问题[3]、为村民寻找就业岗位、调解村内民事纠纷等,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会有新的认识,渐渐相信他们是来踏实工作的年轻村官。
大学生村官初期工作上的介入程度较低,以文字性工作为主,其他时间做一些材料的整合与熟悉工作环境。适应中期,基层工作的介入程度逐渐深入,以参与者或是协助者的身份辅助村里的干部处理村务,但没有自主权,需要听从村干部的指派,凡是涉及到村里经济或是人际矛盾的村务,很难参与,介入程度很低。基本上就是组织团员活动、学习,或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行动自主性受到一定限制,组织活动需要被批准才能进行。适应后期,在工作和生活上与村干部相处久了,彼此信任感加强,参与村务频率增加,并且能够在村干部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此时便成为能够独立处理村务的主导者。绝大多数大学生会随着介入程度的加深而逐步提高工作适应性,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待工作没有热情、安于现状,对工作的介入程度长期维持初级状态,对村庄的适应程度不高,处于村委会的边缘。
1.2人际关系大学生村官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村干部和村民。与领导的关系对村官工作适应过程和结果有重要作用。“拉家常”与酒桌文化为与村干部拉近关系的两种主要方式,大学生村官可以通过村干部了解村庄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农村的建设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对自己的发展空间做合理的评估。领导个人偏见、村官一职任期过短、工作效果不理想也是得不到领导信任的原因,所以交往适应也是需要注意“派系分明”的。同村老村官有一定的村官工作的基础,会传授一些处理村务的技巧以及与村民的相处之道。
对于村民,初期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就是聊天和请客吃饭,这种行为是双向互动的,会建立彼此的人情往来。中期,相互之间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学生村官可以主动组织一些活动,例如生活聚会、广场舞比赛等,活动农村氛围,增进与农民的关系。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小村并大村、拆迁村等变化,与村民接触的机会逐渐减少,交往仅限于工作交流,交往程度基本保持不变。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之间并没有过多的交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信任度不高,以至于后期工作很难开展。
1.3生活方式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生活方式大致有两种:①每天办公室和家里两头跑,与村民没什么交集。大学生村官一般在乡里或县里做相当于秘书之类的工作,基本都不在村里,由于乡里编制不够,直接留在乡里协助领导工作,只是当村里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才会去村里。②时刻与农民在一起做事,融入农村与农民和睦相处。本着“先做村民再做村官”的原则,平时穿着朴素,并且学说当地话、有空就去村民家拉家常、帮着干活,很快就融入农村群体,这种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此一来以往很难开展的工作便会比较顺利地进行。
农村生活基本以方言为主,快速学习当地的方言有助于迅速融入农民生活、和农民打成一片。生活在基层,语言表达方式也要能积极地配合基层社会的说话方式,既能消除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感,又能进一步深层次地通过语言上的表达去学习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能够很快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有些村官刚步入基层工作,完全听不懂地方口音,交流也十分困难,以至于刚开始做会议记录时,整场会议听懂的寥寥无几。所以适应基层社会的生活、熟练掌握当地的语言是大学生村官的必修课。
1.4心理状态大学生村官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的经验、更没有实质的权力,并不是所谓意义上的“官”,而是毫无农村生活经验的“新人”。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初期,对于陌生环境会因不熟悉而感到无助,想尽快融入农村的想法会使其越来越焦虑,时间久了就认识到要以谦虚的态度来对待了自己的工作,心理逐渐平静下来[4]。中期,单一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会使其产生“耗费青春”的孤寂感,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失落感便油然而生。后期,大学生村官熟悉了自己的工作环境,能够更加适应村官的生活和工作,能够静下心来看待问题并进行自我规划,有目标、内心充实,心态也就渐渐平稳。农村办公环境安静、工作内容单调、比较舒适,有了一个缓冲期,越往后越干劲十足。有些大学生村官会因为办公地点根本与村民接触不到,没能为村里做更多事情而感到遗憾和愧疚。
2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适应策略
2.1“软硬”兼施在工作中,大学生村官的介入程度有着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介入程度低的大学生村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融入基层社会的工作。在和村干部的交往中,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会促使工作顺利进行。例如“说软话”,说什么、怎么说都需要细细推敲,涉及到利益关系的不能上传下达、平铺直叙,要学会用温和的言语委婉地表达自己想法,同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如果是利民的事情,村民一时无法理解,“说软话”则是十分有利的方法,如此村干部和村民会更容易接受,从而能够起到劝说的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推进想法的实施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之间的情感。当“说软话”也无法解决的时候就需要“借助上级力量”来推进工作,这是一种借用上级领导的支持来强化自己要求的另一种方法,既对自己的计划有了合理化的解释,又拥有了话语权,这也是工作能力的体现。“说软话”和“借助上级力量”这两种方式交叉使用,会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处理村务时事半功倍。
2.2情感融入中国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网既简单又复杂,它是一个以家庭为单位,亲属关系、邻里关系的亲疏远近形成的一个人际关系网[5],在有限的区域长期稳定的生活而产生情感,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他们讲求的是关系和交情。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外来者,与村里人缺少共同的历史、传统、信仰、风俗及信任,游离在封闭的农村体系之外。情感融入这一策略需要先以友好的行为建立情感,进而提出自己的请求,对大学生村官而言与村里人相互信任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做到先融入,后改变。在农村这样一个排异的社会中,要想发挥自己的能力,首先要融入其中“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农村人”,然后再将自己的想法、建议或是价值观融入到农村社会中,争取给村干部、村民带来好的影响,也可以适当改变一些落后的文化观念,如此,大学生村官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观,方便开展日后的工作,而且能够真正地帮助村庄进步和发展。
2.3注重细节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在村里办公的大学生村官尤其需要注意,如果只当有重大事情发生了才会去村里,就很难与村民生活产生交集。对于不在村里办公的大学生村官应该留意到这一细节,有空应多去村里走动,与村民接触,了解村庄的真实状况。有时注意到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顺手帮个忙也许就能帮助自己很快地融入农村生活,并且有能效地开展农村工作,让村民觉得大学生村官是真真实实来农村为村民办事的。
在生活方面,穿着打扮十分重要,浓妆艳抹会产生距离感,而穿着朴素、平易近人则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对于语言,地方的方言并不是一两天能学会的,但如果经常和村民讨教,即使说得不好也会给村民留下好印象,如果能注意到这些细节,则既能体现自己为人亲和,工作低调,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到重大作用,又能帮助自己很快地融入农村,适应村官的工作。
2.4心理应激与应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落差是由于期望与实际相差甚远造成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农村现实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应激源,然而适当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生活中的应对、适应能力,可以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部分大学生村官在面对焦躁、失落的心理时,应能够运用适当的心理行为策略,积极应对,通过行动解决问题来消除或缓解当前状态。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社会适应上存在心理上的落差,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积极应对,通过实际行动有效解决问题。初期,心理失落时,当遇到吵架或者会引起自身负面情绪的情景时,应尽量回避这些增加心理负担的应激源。中期心理得到适当调整,要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处理事情,不断磨练自己的应对能力,进行一些放松心理的运动,如慢跑、散步等,通过放松心态的方式转移注意力,使心理的失落状态得以缓解。后期,时间越长,工作表现越来越好,得到领导及村民的认可,遗憾和愧疚感会消散,此时家人、亲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会成为继续努力的动力,心理上的落差慢慢淡去。所以,大学生村官需要学会化阻力为动力,把失落的心理应激当做磨练,积极应对,既能化解心理上的问题,也能提高其他方面的适应和应对能力。
3结语
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的适应存在普遍的差异,主要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能动性密切相关,能动性高的大学生村官能为农村的发展增添力量,能动性低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心理等压力较大,对农村、对自身鲜有帮助。所以大学生村官应该调整好自身心理状态,从“软硬”兼施、情感融入、注重细节、心理应激与应对等方面提高自己在基层社会的适应性,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的本领及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卫欣.农村文化与文化产业共建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978-11980.
[2] 赵永进.职业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10081-10083.
[3] 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53-59.
[4] 廖文斌,余定波.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4):503-504.
[5] 卫欣.基于社会化网络的农村青少年越轨行为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5(4):91-96.
Research on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SHI Qi-qi(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Aiming at the existence transformation and adaptation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in intervention degree of work,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ife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 from perspectives of work, study and life in rural areas, work adaptation level and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stages were explored,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adapt to rural life, village officials work and their own value improvement, and further develop their positive roles in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village officials; Grass roots; Social adaptability;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5-12-07
作者简介史琦琪(1992-),女,江苏句容人,硕士,从事农村社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