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误区
2016-03-18李宁刘芳武彦利
李宁 刘芳 武彦利
摘 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到现在,京津冀三地尤其是河北一直有一些专家学者和干部群众质疑京津两地推动协同发展的诚意。担心河北在协同发展中得不到资金和政策优惠反而与京津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河北有些地区在承接京津两地产业转移时对当地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够清楚,盲目批土地、要项目,而较少考虑自身的发展状况、资源环境、人才等因素是否能够把项目做大做强。其实,这些都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的认识误区。协同发展是当前京津冀三方面临的必然选择,三方都有协同发展的需要,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从正面角度论述北京、天津和河北各自的发展需要出发,得出三方互助合作、协同发展的必然性结论。从而引导大家走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误区,树立互促互进的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经济
1 北京需要“瘦身”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604.3万人,按此趋势,北京已提前10年突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到2020年)确定的2020年人口控制目标1800万人,预计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将突破2500万人。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交通拥堵、房价高企、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经济问题。
北京人均拥有水量不足1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8,世界平均水平的1/32,属于重度资源性缺水城市,对外依存度很高。北京地区也属于能源资源短缺的地区。北京市目前98%的能源需要从外地调入,电力供应主要依靠“西电东送”工程,天然气供应来源是陕北长庆气田,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也相当高。
从世界各都市圈的产业发展规律来看,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因为具有科技、资本和产业的优势,率先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和产业升级。而中心城市把部分传统产业向周边进行转移和扩散,既有利于优化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使周边地区获得发展契机,进而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此外,考虑到我国北
京的现实情况,进行产业升级、转移和扩散对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资源能源的短缺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将发挥巨大作用。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PM2.5的检测实行以来,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饱受诟病,也影响了北京的国际形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就需要在人口、资源、产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瘦身”,把与非首都功能相关的产业、项目和机构有序转移出去,无论从空间还是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天津和河北无疑是承接北京产业的首选之地。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协同发展不是单方受益,而是共赢之举。
2 天津需要乘势而上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稳定发展的态势,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成效显著。天津市通过加强基础产业、强化主导产业、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在不断增加经济总量的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和三次产业之间渐趋优化。天津工业结构经历了从基础工业为主向以高加工度工业为重心的演变历程,并逐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和国防八大优势产业。同时,传统服务业得到不断改造,不断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现代物流、信息产业、中介服务、软件开发及创意产业展现出了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天津在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仍面临着经济发展辐射腹地不足、空间支撑不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好为天津拓展辐射腹地和发展空间;推进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前,天津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定位,围绕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目标。精心筹划与北京、河北的产业转移与对接。推进产业之间互补互促,借势融合与错位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作用,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创新策源地资源和河北省丰富的要素资源,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产业发展互补,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具体的,要积极承接北京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以京津塘科技新干线为纽带,以沿线园区为节点,建立和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体制,促进三地创新链深度融合;争取国家将滨海高新区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与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鼓励与企业联合共建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国家超算中心、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研发转化服务能力,为三地科技创新提供平台支撑,用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为三地的发展提供充足活力。
3 河北需要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京津携手治理环境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加大,中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到7%左右,这既不是周期性的,也不是外在因素决定的,而是趋势性的,是有内在原因的,并且是符合经济规律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更迫切地需要主动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就河北来说,更需要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寻找新动力。长期以来,河北的工业占经济比重过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工业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环境的双重压力下,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行业越来越难以为继,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总体发展并不理想,工业行业缺乏产业链式的整合,产业大而不强。经济下行的压力正逐步增大。可以说,河北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如果再不转型,河北经济发展很可能会因缺乏后劲而逐渐落后于其他地区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河北自身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缺乏足够的基础和条件。这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为河北的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的活力,借着产业转移的机会,河北各地区通过直接承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转移,奠定产业转型升级的物质基础;通过与京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为河北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资金、人才支持。同时,河北还将从商贸物流等服务领域着手,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所以,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协同发展对河北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将对河北经济社会持久、稳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此外,河北各地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时还要对自身优势与限制有一个清醒、客观、全面的认识。科学布局,量力而行,结合实际,避免盲从,争取与当地发展相适应的合作项目。
河北长期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也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雾霾的侵袭。自环保部启动空气质量监测以来,几乎每次发布数据,河北都有一半左右的地市“榜上有名”。雾霾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河北省政府也下决心采取调查污染源、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检查力度等措施治理空气污染,力争尽快摘掉“污染大省”的帽子。由于河北与北京、天津处于工业化的不同时期,治理污染不能仅靠河北的力量。而且空气污染本身就具有跨区域的特点,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北京、天津必须与河北携手治理,建立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和生态补偿协调机制。所以,从治理污染的角度看,京津冀也必须走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4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首先,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建立横向与纵向结合、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税收分享、成本分摊、生态补偿等多种协调机制;建立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投融资体制创新、共同发展基金等。
其次,形成区域性统一市场是根本。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条块分割的碎片化市场走向立体统一的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壁垒,让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合理流动。
最后,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战略支撑。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结合推动京津冀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缩小河北在各个方面同北京和天津的差距。深入推进公共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服务等发展,建立健全全民参与机制,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京津冀各类人才要素的流动提供公共服务保障。
5 结语
由此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在三方都有各自的强烈需求而依靠自身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提出的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大战略构想,其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京津冀三地要走出对协同发展的思想认识误区和行动误区,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把京津冀打造成利益相关、发展相融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5-5.
[2]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14)》[EB/OL].201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