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高校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2016-03-18刘其志刘晓维吴沈阳化工大学科技处辽宁沈阳04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处辽宁沈阳004沈阳建筑大学学生处辽宁沈阳068

关键词:管理创新

刘其志刘晓维吴 双(.沈阳化工大学科技处,辽宁沈阳04;.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处,辽宁沈阳004;.沈阳建筑大学学生处,辽宁沈阳068)



辽宁高校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刘其志1刘晓维2吴双3(1.沈阳化工大学科技处,辽宁沈阳110142;2.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处,辽宁沈阳110034;3.沈阳建筑大学学生处,辽宁沈阳110168)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国家对科技的重视,近年来,辽宁高校科技活动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科技课题和科技活动经费持续增加。与科技活动的持续增加相比较,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通过构建辽宁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的胜任能力模型,将胜任能力模型应用于科技管理队伍的聘用、培训、考核及干部的选拔中,为辽宁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模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创新

2012年3月14日,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划,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全面提升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战略规划目标。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管理体系的建设。指出“科技管理体系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科技的机构、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构成的系统”,并指出“要加强科技管理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工作信息化建设”。要求对科技管理队伍开展规范化的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管理人员战略管理水平,提升项目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增强科技管理的服务意识,爱岗敬业,提升科技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截至2014年,辽宁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15所,专任教师为60 502人。2013年投入科技活动人员为54 013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89.2%。全省高校承担各类科技课题17 353项,人文社科课题11 100项;高校科技活动经费总收入62.95亿元,其中科技类60.39亿元,人文社科类2.56亿元。

在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辽宁省共有高校科技管理人员600人左右,肩负着全省100多所高等院校的科技管理工作,涉及全省6万多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加强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科技管理人员的胜任力,使之更好地胜任科技管理工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以及高校的内涵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胜任能力模型介绍

197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创立了胜任能力模型方法,并在近几十年中得到广泛应用。胜任能力是一种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人员的培养、组织战略的发展、组织业绩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胜任能力模型在国际上的研究及实践较为广泛,有近半的世界500强企业已应用胜任能力模型进行员工管理。在国内,学者对胜任能力模型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有部分国内企业也将其应用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多数研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胜任能力模型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及特定行业的工作任务性质、特点,深入研究或修订特定行业人员,如公共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胜任能力模型,并提出具体的素质、能力要求。

二、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的构成

(一)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科技的人员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科技的机构是指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上一级主管机构,它的主要管理人员的胜任能力关系到国家科技管理战略思路和具体政策的实施效果,关系到各高校科技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各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者,他们的胜任能力关系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高校科技管理的工作效果。

(三)高校科技管理人员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各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各科室各岗位人员;二是高校各学院、系、部等部门与科技管理部门对接的人员。他们是科技管理执行的主体,关系到科技管理的运行过程和实施成效。

三、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

(一)研究对象

目前,辽宁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15所,其中本科高校50所、高职52所、独立学院13所。本研究根据兼顾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所属、不同水平高校的原则,随机选取了13所本科高校、3所高职院校,对这16所高校的全体科技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6份,其中本科高校有效问卷106份,平均每校8人;高职院校共10份,平均每校3人。

统计能力及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分类指标_人数(人) 有效比例(%)性别  男 7 3  6 2 . 9 女4 3  3 7 . 1年龄 2 0 ~3 0  1 4  1 2 . 1 3 0 ~4 0  5 8  5 0 . 0 4 0 ~5 0  3 1  2 6 . 7 5 0 ~6 0  1 3  1 1 . 2职务  处长 1 1  9 . 5副处长 2 5  2 1 . 6科长 3 6  3 1 . 0科员及以下 4 4  3 7 . 9学历  本科 2 6  2 2 . 4博士研究生 6  5 . 2硕士研究生 8 1  6 9 . 8专科 3  2 . 6聘任方式 合同制 3  2 . 6人事代理 1 7  1 4 . 7事业编 9 6  8 2 . 8高校所属 民办 5  4 . 3省属 9 8  8 4 . 5市属 4  3 . 4中央部委属 9  7 . 8 _ __合计 1 1 6  1 0 0

(二)研究过程

胜任能力模型的构建,首先要确定要分析的岗位,确定岗位绩效优秀与一般的评估标准,选取分析样本(优秀与一般),收集两组被试在关键事件下的胜任能力资料,分析和处理数据,确定胜任能力要素,构建辽宁高校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模型,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三)模型构建

1.调查问卷编制

编制《高校科技管理人员胜任素质调查表》,请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从列举的39项胜任要素中,选出对科技管理最重要的15~20项要素。共发放120份调查表,回收116份,总回收率96.7%,116份调查表全部有效。

通过此次调查分析,系统思维能力得分较少,删除该项。考虑被试者提供的建议,人际关系与社交能力含义接近,保留社交能力,并初步确定37项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的胜任要素。基于初步确定的37项胜任要素,依据李克特五点等级量表编制《高科技管理人员胜任能力问卷》。

2.被试选取与问卷调查

辽宁高校主要有本科和高职院校两种类型,其中部分为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根据所属不同,高校又分为部委属、省属、市属高校三种。从分布的地域来看,主要集中于沈阳、大连、锦州三地,并遍布其它各市。为了使本研究能真实体现辽宁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的特点,此次所选取的调查对象主要来自沈阳、大连、锦州三地的高校,同时包含了本科和高职,部委属、省属、市属高校,还包括一所民办高校,而独立学院由于科研力量普遍较薄弱、科研管理机构设置尚不明晰,故不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共有本科高校13所,高职3所。

3.统计分析与模型检验

在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问题A为进一步验证胜任能力模型的科学性,通过SPSS Statistics 19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分析、可靠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判断这些要素是否应该保留。

(1)问卷项目分析

通过对问卷得分进行计算,按得分高低排序,取前后27%的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分别确定得分高与得分低者各31人,将结果导入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有题项在高低分组上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显示出高低分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所有题项予以保留。

(2)问卷信度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分析,是检验问卷的可靠度和有效性的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判断问卷中题项的设计、问卷的结构是否合理。在SPSS结果报告中给出克龙巴哈(Cronbach)信度系数的估计值为0.943,基于标准化评估项目(Based on Standardized Items)调整的克龙巴哈(Cronbach)信度系数为0.945,评估项目数为37个。由于信度系数在0.8~0.95之间,说明问卷调查中的题目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

表2 各维度信度

对调查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有效分析,Gliner& Morgan指出项目内在相关系数为0.7则认为变量之间强相关。问题A的项目内在相关系数为0.943,从数据的连续性上,以95%的置信水平,检验概率为0,可以说明要素内部各自的可靠性比较理想。

表3 类内相关系数

(3)问卷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与胜任能力模型结构构建

KMO和巴特利特(Bartlett)球型检验是调查问卷效度分析的重要方法,学者Kaiser提出KMO(Kaiser-Meyer-Olkin)取样度量方法,如果KMO值小于0.5时,则认为该问卷不太适用因素分析;如果KMO值较大,则证明问卷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较多的共同因素,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度检验P值小于0.001时,否定原假设,即认为变量间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各变量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问卷检验结果显示KMO为0.791,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2946.107,自由度为666,显著性概率为0,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假设被拒绝,这表明调查问卷的所有项目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相互之间存在较多的共同因素,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表4 KMO和巴特利特(Bartlett)的检验

在对胜任能力模型进行因子分析时,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共同因子,通过Varimax最大变异法进行旋转分析,提取能力值大于1的因素,从37个项目中可以提取6个因子,根据Cattell的“陡坡检验”原理,6个因子能科学地展示调查问卷的因子结构。表5为模式矩阵,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并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倾斜旋转法,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从矩阵中可以清晰地看出6个因子的构成,各个因子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表5 高校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因素分析负荷表a

稳重0.895为人热情 0.874自信 0.843性格开朗 0.813诚实待人 0.589领导能力0.919组织能力 0.872协调能力 0.815计划能力 0.74控制能力 0.575政治素质0.891保密原则 0.82责任意识 0.783职业道德 0.683奉献精神 0.619__提取方法:主成分法。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倾斜旋转法。a.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

根据图2所示能力根碎石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曲线在第6个因子以后就变得非常平坦,这表明选取6个因子比较适合本研究的进一步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见,高校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模型的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其结构由6个因子组成,即:个性、工作态度、管理能力、价值观、基本能力、知识。

(四)高校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模型

通过上述系列分析和检验,得出高校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模型可以分成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有六个因子,第一个因子为个性,是指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者在个性能力上应该具备的品质,包含5个二级指标,即诚实待人、为人热情、稳重、性格开朗、自信等个性品质;第二个因子为工作态度,是指从事科技管理工作时应有的精神和态度,包含7个二级指标,即承受压力、创新精神、对工作的满意度、服务意识、灵活应变、主动进取、注重细节;第三个因子为管理能力,是指科技管理工作者在管理方面应该具备的能力,包含5个二级指标,即计划能力、控制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第四个因子为价值观,是指在科技管理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和职业素养,包含5个二级指标,即保密原则、奉献精神、责任意识、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第五个因子是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科技管理工作需要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包含9个二级指标,即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社交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学习力、语言表达、执行力;第六个因子是知识,是指科技管理工作者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含6个二级指标,即电脑知识、法律知识、公文写作、管理学知识、制度与政策、专业知识。

四、胜任能力模型的应用

(一)评价方法

1.加权定量评价法

加权定量评价法是目前各种评价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它主要是应用加权平均模型,将每个评价要素量化为若干个评价指标,从而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根据需要和不同的侧重,确定每项指标的权重值,每项指标的得分与权重乘积相加,得到胜任力总分。

加权平均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式中,Si——第i个项目的总评分;

Wj——第j个标准(指标)的权重;

2.能力评价过程

根据高校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模型编制能力评价问卷,采用Likers5点计分法,请评价人根据对被评者的了解情况进行打分。参照360度评估法,选择上级、同事、下属和本人分别打分。

胜任要素的权重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通常会聘请专家提出建议,并结合实际需要来确定不同的权重,并可根据不同的对象调整权重的大小。

确定各项胜任要素的权重后,根据权重与打分计算出每个人加权分数,再将不同评价人的加权分数再次加权求和,得到最终的胜任力评分,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和参考。

(二)应用范围

胜任能力模型是对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变革,在考评的过程中减少了主观性,定量评价的方法使考评过程也更具科学性。胜任能力模型强调个体能力、岗位职责、组织目标三者的结合,对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的聘用、培训、考核及干部的选拔都有重要作用。

1.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聘用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传统的招聘过程主要关注应聘者的学历、专业、学习成绩、工作经历等显性方面,忽视了能力、动机、价值观等隐性方面。显性的知识和技能相对容易改进和提高,而隐性的能力、动机、价值观等不易改变,但却对科技管理的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应该成为招聘的重要标准。因此,基于胜任能力模型设计聘用人员的标准,将更容易挑选出具有胜任潜力的优秀科技管理人才。

2.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的考核

绩效考核是人事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往的考核往往是根据德、能、勤、绩四方面进行定性的评价,标准不易掌握。在考核工作中,可以将高校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模型作为指标,以实际胜任力得分作为判断高校科技管理人员水平的参考,评选出工作表现优秀者与一般者。每个科技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胜任能力模型,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也要知道自身的不足,并在以后的工作中着重从自身不足出发,按照“木桶原理”,补自己的短板,提升科技管理水平。

3.高校科技管理队伍的培训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以每年18% -20%的速度增长。高校科技管理队伍处在这种时代,更要不断地增加知识,转变观念,不断地学习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科技管理需要。相关部门在组织科技管理队伍培训的时候,可以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特点,参照胜任能力模型,制定培训方案。变革思维、更新观念,让科技管理人员能够从培训中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培训重点放在行为素质方面,如对科技管理影响较大的知识、技能、能力及个性特点的培训,帮助他们挖掘出自身潜在的胜任特质。同时,培训的过程要充分考虑科技管理队伍的职业发展需要,重视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并与组织的发展保持一致。

4、高校科技管理干部的选拔

科技管理干部的选拔是严肃且重要的工作,它的公平与否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关系组织的发展稳定。干部需要具有丰富的科技管理经验,热爱科技管理工作,讲原则、讲政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并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团队管理能力。在选拔干部的过程中,通过参考胜任能力模型建立考评指标,采用360度评估法,体现公平、民主、科学,让真正胜任的人员脱颖而出。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干部,群众认可度较高,对科技管理队伍的其他同志有很明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霞,景保峰.科技管理人员胜任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470-472.

[2]Bushaway,R.W .Managing Research(高等院校科研管理)[M].曲铬峰,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96-232.

[3]石启昂.重庆市国有企业中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8-40.

[4]张玲,姜川,周文胜.高校打造高素质科技管理队伍的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07(5):219-220.

(责任编辑林喦)

On Building of Com petence Model and Its App licatio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 anagem ent Team in Higher Schools in Liaoning Province

LIU Qi-zhi1,LIU Xiao-wei2,W U Shuang3(1.Sec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42,China;2.Sec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henyang 110034, China; 3. Section for Students'Affairs,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g110168,China)

Abstract:As the No.1 productive force,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w in recent years great progress made by researchers in higher schools in Liaoning Province.Anyway,compared to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ctiv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adequat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management team in higher schools in Liaoning Province.Thus in this research,a competence model is built for the management team for the reference of higher schools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ir employment,trainingand assessmentof the team members.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team in higher schools;competence model; exploitation andmanagementofhuman resources;management innovation.

作者简介:刘其志(1980—),男,博士在读,沈阳化工大学讲师,从事高校科技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刘晓维(1982—),男,硕士,沈阳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从事高校科技管理研究;吴双(1986—),女,硕士,沈阳建筑大学讲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高校科技管理队伍胜任能力模型构建与开发对策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lslklziglx-18);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科技管理队伍建设:能力评价与管理创新——基于辽宁省高校科技管理群体的实证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W 201307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3Yjc630077);辽宁省教育科研管理智库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k2015047)

收稿日期:2015-08-20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6)01-0103-07

猜你喜欢

管理创新
关于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考
试论集团公司如何实现财务转型升级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调度指挥在铁路货运改革中的管理创新
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探究
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