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号贩子”为何屡禁不止?
2016-03-17
年前,一位东北女孩医院怒斥号贩子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掀起了社会各界对号贩子现象的广泛关注。随即,北京市卫计委、公安局、各大医院推出“组合拳”打击号贩子。然而,就在多项措施公布后不久,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通过走访多家医院发现,刚遭重拳打击的号贩子已死灰复燃。
对于号贩子,其实从它产生开始,就始终被视为城市管理中的毒瘤,常常施以专项打击。早在1998年,北京市东城公安分局就针对同仁医院的号贩子展开专项打击的统一行动,抓获号贩子138名。此后,几乎年年都能看到号贩子被打击的新闻。但令人遗憾的是,每次打击之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同样的问题又再次上演。
号贩子问题难道真的无解吗?需要承认,从根本上铲除这些问题滋生的土壤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根治很难,但绝不是可以就此懈怠的借口和理由。如果“治标”都不愿尽心尽力、常抓不懈,那“治本”就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号贩子虽然以偶发事件闯进公众视野,但实际上是常态性的公共议题。但在社会治理中过度依赖“专项整治”,恰恰反衬出常态治理能力的不足。“暴风骤雨”的短期效果虽好,但一时松一时紧,极易助长违规者侥幸与投机的心理,最后难免雨过地皮湿,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局,这显然有悖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由号贩子引发的看病难问题事关民生福祉、社会公平正义,不能视舆论聚焦程度来定重视的程度。专项行动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产生震慑效果,但根本性的震慑是法治,是制度。
首先,要尝试将专项治理常态化。在号贩子高发的几家医院固定警力,长期对这些医院实施监控,特别是在重要时段、重要区域进行监管,以期及早发现号贩子。其次,各大医院也要有积极的态度,对号贩子见招拆招。比如有医院在附近街道派出导医人员,将更多患者引导到正规挂号途径,而这一举措就是针对外地患者对城市医疗环境不熟悉容易掉入号贩子陷阱的好办法。而北京同仁医院宣布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普通号不限号。这一举措针对一些热门门诊以海量供应彻底改变供需关系,无疑是对相应倒号行为的致命打击。第三,就是建立分级诊疗的就诊模式,引导患者主动去基层首诊。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疑难病、复杂病通过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联动的预约挂号、预约床位进行转诊。这样,医疗资源的分配更有针对性,老百姓看病也能少些盲目性,最终形成合理的双向转诊机制。
让看病不再难,是医患双方的共同心愿。此事关乎民生福祉,还关乎人的尊严。期盼医改攻坚克难,让中国人早日远离“拥挤医疗”,享受“安全医疗”,给看病营造一个更加舒心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