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
2016-03-17季丽苹
季丽苹
【摘要】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我校“353学案导学模式”中的历史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和使用为突破点做细致地剖析,谈一谈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原则和存在的问题。力争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能更多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导学案 问题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36-01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校在课改的形势下也承担了“建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省级课题研究,并且研制出一套适合我校学生认知水平的学案编写模式即“353学案导学模式”。下面我以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这课的导学案设计为例谈一谈导学案设计应注意的原则和存在的问题。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要层次化。
导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层次化。如何做到问题层次化?即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如我在设计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这份导学案时,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一般层次的学生认真看书即可得到答案。紧接着我又设置了问题:“‘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看书后思考分析得出答案。之后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何重大意义?”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老师给出相应的辅助材料,需要结合历史与现实因素去分析,要领悟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目的才行,这个问题对于我校的优等生来说也需要些时间认真思考才能得出结论。这样设计问题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使优秀的学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情境化。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编写导学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情境化。如何做到问题情境化?即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产生悬念,造就一种主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我还以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为例,我在设计这份导学案时特别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在学案中的课前导读部分,我引用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望大陆》,让学生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思乡之情,接着设置悬念问题:“于右任为什么思念家乡却至死也没能回到家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台湾与大陆的分离呢?针对台湾的统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怎样的方针和政策呢?”这样既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为后面分析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埋下了伏笔。
三、导学案设计中要注重体现所教内容的知识结构。
“353学案导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知识问题化,但却同时也容易产生一个弊端,即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通篇学案在形式上是由一个个的问题组成,很容易造成知识的支离破碎,没有体系。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注意两个环节。第一,导学案在整个教学内容问题设置前,都先设计一个“自主学习”的环节,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习一个新内容,必须首先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结构,掌握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例如《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文之后,完成学案中有关本节课每个子目的知识填空并创建知识树,这样既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第二,问题在布局上要能体现知识结构。导学案尽管是由多个问题组成,但只要注意问题的安排,照顾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就会避免问题的重复与堆砌。例如《祖国统一大业》一课,在导学案设计中我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惯用的表达知识结构的方法,即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方针;三统一之路——港澳回归;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在这四个标题下都有相应的历史材料以供学生分析思考相应的问题。这样,既能做到导学案知识问题化的要求,用问题去导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在问题之间又能体现本课知识结构的整体建构,解决了学生对学案知识感到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困惑。
四、高中历史导学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
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研究分析史料或历史材料,从而对当时社会发展状况作出分析,得出结论。近几年新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即创设新情境,给出新材料,要求学生理解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我校 “353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正好能够发挥这一优势,突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例如《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不论是影响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我都给出相应的历史材料,或文字或图片,或一些视频资料,而不是干巴巴的问题,使学生能有的放矢,有话可说。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又训练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找到了学习历史的途径,也适应了新高考的要求。
以上便是我在新课改理念下,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初步探究,期盼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以弥补我的不足。更希望我校“353学案导学模式”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不断成熟完善,真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成功(教育)》2010年07期
[2]《教育导刊》 2012年06期
[3]《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