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从众:初中体育课堂“乖孩子”现象的剖析及消散策略

2016-03-17李俊杰

考试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乖孩子

李俊杰

摘 要: 在体育课堂中“乖孩子”现象主要表现为:随大流、盲判断、惧困难、常妥协这四类行为方式,究其成因主要是长期的自我意识不强,缺乏判断力,“持续”的群体压力,小团体势力四种隐性心理特征的固化。通过体育课堂四个典型案例的剖析,提出消散这种行为的四个策略:提高正误分辨能力、确立健康的榜样导向、设定恰当的进步目标、消除泛化的负面情绪,同时建立优化“乖孩子”性格层次的保障机制,促进其策略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 乖孩子 消极性从众 初中体育课堂 现象剖析 消散策略

因我校的“导学课堂”已经实践探索四年多,形成了以“巡导团(优秀学生团体)”为核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随之“乖孩子群体”变成了“乖孩子团队”,根据“聚光灯效应”,他们的问题被成倍放大。从体育课堂组织角度出发,如何让“乖孩子”尽快胜任组长一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这个群体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掌握就非常迫切,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体育课堂“乖孩子”现象及原因分析

在传统意义上,这些“乖孩子”是学习成绩,活动、纪律、能力都一般的潜力学生,但发现和触动这些孩子性格中“闪光点”,使之从“温水状态”持续升温,教师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和行动方法。经过学习反思与实践摸索对这个群体消极表现有以下四点认识:

(一)定位消极性从众

1.案例陈述。随大流,看样子:某天,我上课的内容是迎面接力的游戏,方法是从规定的起点把毽子运抵规定的终点,再返回到起点,拍下一个组员的手后,重复练习直到最后一人。强调安全和游戏规则后开始了,第一次,在运送毽子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按照规则有序进行。可是在第二轮练习时,平行小组一组员,在没有跑到规定地方时,就把毽子扔掉了,也不管有没有扔到指定地点,就返回了,这下后面的学生马上跟着学样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现象,最后是各小组间相互指责,怨声载道,场面一度失控。

2.原因分析。这个案例就是由于部分同学为了一味求快,而不顾游戏的规则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和行为。导致结果:①给教师以不可靠的信息反馈,影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②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影响课堂常规的正确形成;③影响学生正常品格的完善。

(二)见异消极性从众

1.案例陈述。无判断,盲屈从: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到指定的地点上课时,要经过一片草地,当小组长从草地上踩过的时候,班上其他学生90%的会跟着从草地上踩过,问起原因,回答惊人一致:我看到×××从上面经过的,所以我也就这样了。

2.原因分析。这是其他学生在认知和行动上以权威人物(带队的小组长)的行为为准则。导致结果,①压制学生的创见,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②影响学生对正确行为的判断能力;③不利于学生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平等、和谐小组的建设。

(三)畏难消极性从众

1.案例陈述。惧困难,频后退:学生分成四组,正在进行着打“保龄球”(实心球撞击矿泉水瓶)的游戏。场地上不时传来成功的“哦耶”声。此起彼伏数声,随着打中个数的增多气氛愈加热烈。然而,学生A可不一样,每次轮到他的时候,他都是随手一扔,也不关注有没有打中瓶子,马上就逃到队伍的后面去,感觉毫不在乎,却满脸惊羡地看着别人表演,两轮下来之后,干脆就不玩了。

2.原因分析。上述案例中的现象都是几个运动能力相对较差,交往、沟通愿望不强的学生。为了不被别人笑,干脆就放弃自己尝试的权利。导致结果:①影响课堂的学习效率,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参与;②阻碍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长此养成学生行为的依赖性和惰性;③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会让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出现怪异的举止。

(四)违规消极性从众

1.案例陈述。附强势,常妥协:在一节以自主练习为主的快速跑(发展动作速度为目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引导下进行了体验“快”为主的各种练习后,各组开始练习,一段时间后某组里有个能力强的学生在多次“独孤求败”之后,开始怂恿了别组和他进行速度的对抗,一些其他学生在他的蛊惑下,开始远离上课的地点。

2.原因分析。上述的案例中该同学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力量,而让其他同学从众,从而形成一个小团体势力。导致结果:①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正常的学习和交流,影响课堂正常生成,降低教学的达成度;②容易形成哥们义气,只顾小团体的利益,它的蔓延会涣散人心,带来学风不稳。

二、初中体育课堂“乖孩子”现象的消散策略

在课程改革的体育课堂中,以上四种类型消极从众现象,常见于“乖孩子团队”,这是小组合作课堂不好把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了解“乖孩子”表象背后的形成原因,有利于运用这些因素的积极面,改善“乖孩子团队”进取状态,使之向巡导团方向发展。

(一)提高正误的分辨能力

1.辨别消极从众。对学生进行“从众行为”教育,让学生明白从众行为的一般心理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以便使学生区分哪些是积极的从众行为,哪些是消极的从众行为,提高学生对事物正误的分辨能力。

2.预见不良现象。对可能出现的不良从众行为教师应具有预见性,在每个项目练习之前对可能出现的现象向学生讲明,防止不良从众行为的发生,学生就会在练习过程中加以注意。

3.信息对称反馈。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是真从众还是假从众,教师得到部分反馈信息,可能不能全面理解掌握状态和程度的真实情况,会作出错误的、不真实的评价,会使教学策略的调整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失去针对性。

(二)确立健康的榜样导向

1.区分是非。对于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是非观的教育,其原则是行为的选择是否有利于进步提升,是否会伤害到他人,是否触及法律,是否屈从于某种势力。

2.表达观点。引导学生要敢于提出不同的建议、想法和意见,不惧于权威;建立学生监督巡导团的机制,学生对巡导团的建议如果是正确的,巡导团不听从的,对巡导团采取一定的教育,对提建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3.同伴互助。确立健康的舆论导向和个人优秀品质引导,对于小干部(体育委员)和巡导团要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强调他们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为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同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那些错误的舆论和行为。

(三)设定恰当的进步目标

1.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结合“乖孩子”特点,灵活运用教法和手段,消除学生紧张、惧怕的心理。

2.持续小组分层激励。在体育课堂教学分组时,要有所考虑,在进行跳远和投掷类教学时,可先进行同质分组分场地进行,得到学生有一定的进步和积累之后,再进行异质分组进行练习。

3.及时适度指导介入。对于自信心差的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时机上要恰到好处,既要及时、准确地纠正错误动作,又要防止“滥竽充数”,使他们在宽松平和的教学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锻炼,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消除泛化的负面情绪

1多元肯定。对于已经出现的学生“势力”一定要找准原因,采取单个击破、分化瓦解的策略消除问题的根源。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小组要进行积极的引导,预防学生强势小组的群体出现。对于能发挥合作学习功能的小组要进行表扬、奖励、评价,扩大他们的影响,张扬他们的个性。

2.增进互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和反馈关系,减少群体的负面影响。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搭建平等、民主、关爱、信任的对话互通平台。

3.消解依赖。处于班级学生因教师否定,会经常放弃自己的见解而从众。英国著名思维训练专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自我和思维几乎不可分割地缠结在一起。”因此,思维上的依赖性,可能导致这些学生在散失自我意识,依从他人,影响独立人格的形成。

三、优化初中体育课堂“乖孩子”的性格层次,建立发展保障机制

在课堂中,优化他们性格的能量来源于教师,平心静气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知识和情绪问题,运用心理知识建构课堂的积极情绪大厦,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爱的沐浴,让他们的性格当中留下你耕耘的印记。

(一)学习“从众心理”因素,约束依赖行为。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消极性从众要有预见性,在每个项目练习之前对可能出现的现象有预判,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以注意。区分“真假”从众。针对学生的“假”从众,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可以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改变学生的认同感。对于“真”从众,要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入手,分析事情缘由,引导辨别正确与错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逐渐形成个人的行为方式,从而约束他们的消极行为。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健康舆论。

教师要想方法地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的归属感得以增强,情感得到认同,成就感得以满足,使学生在认知上、行为上不会发生偏离。例如:我们在以竞赛法进行的体育教学组织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是在安全、文明的前提下决出来的快慢(强弱)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不但没有成功的体验,还失去竞赛本身的价值。

(三)暗示和强制相结合,分化不良行为。

对已出现的消极的从众心理和行为,教师可以采取暗示控制的方法,通过简明的语言、动作甚至眼神示意,提醒学生自觉克制。当暗示控制难以奏效时,教师应该采取强制措施,使学生及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待他们觉悟以后,再与他们沟通交流,消除学生心理上存在的潜在影响。

(四)培养良好的个性,加强独立思考。

在自由、公正的气氛中,才能有效学习,才最有利于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使学生不再从众。中学生从众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信息,对中学生而言,减少中学生盲目从众的方式就是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增强信心,发展独立判断的能力。

(五)发扬教学民主,增进平等对话。

把教学中的单向传导转变为多向的民主交流。这对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是很重要的。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期望具有相互性。教师要对善于动脑、敢于求异、敢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独立稳定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特征。

总之,教师应对课堂中出现的从众行为进行合理的调控,特别是教授“乖孩子”类型的学生时,努力消除不良从众行为的发生。对可能出现的不良从众行为,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有预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减少群体带来的压力;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敢于质疑,敢于陈述见解,关注“乖孩子”的个性培养,通过启发、鼓励、积极的示范等形式进行引导他们摒弃或转化消极的从众行为,尽快成长为平行小组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57.

[2]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33,40-44.

[3]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50.

[4]马启伟,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5]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罗恩·克拉克[美].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M].中信出版社,2012.

[7]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369-370.

[8]柯强.课堂教学中学生从众行为的负效应及调控艺术[J].辽宁教育,2009.4.

猜你喜欢

乖孩子
如果我是花儿
乖孩子国的秘密
我已经长大了
惨 叫
小树是个乖孩子
什么是好孩子
乖孩子
长没长大
不“乖”的乖孩子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