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6-03-17马丽丽

学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古诗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马丽丽

摘 要:古诗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美在于意境,在于内涵。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初中语文中加入了古诗文教学,将我国独有的古典精粹引用其中,可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因此,教师应对古诗文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究,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传统文化;相关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8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0.064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相关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背诵,忽视了古诗意境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二是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古诗词作为古代优美的古言,是多姿多彩的一种意境及心情。诗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感受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然而,在应试的教育下,死记硬背成为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主要手段。背诵虽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但也会抹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诗经《诗经·关雎》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整首诗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或者采用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但由于学生对《关雎》这首词的内涵不够了解,对于作品中采用的创作手法一无所知,最后导致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产生一定抵抗情绪。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考取更多分数,想尽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每一首古诗词均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意境高尚情操能起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其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朗读古诗,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词创造过程中均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其在语言上均极富音乐韵律。每个诗句、词句中音节具有存在节奏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朗读时会产生珠圆玉润的连贯和顺畅感。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蕴进行体会的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然后,教师再对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古诗朗读法,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使其对古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

意境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意进行有机融合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意境是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而只有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得深层意蕴。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对“月”意象进行讲解。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月意象进行品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简单的引导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通常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教师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可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

(三)对古诗深入剖析,感受内容之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之后进行创作的。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诸多磨难,存在诸多缺憾,所以他常常借助明月对自己的人生出路、追求归宿进行构想。苏轼在经受了各种挫折之后,其越是表现出“归隐”的趋向。他想回到大自然,回到田间,过上恬静安适、泰然自若的生活,想寻回灵魂的自由。词作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显示出作者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寄予明月,希望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能够幸福、平安,并以共勉,自己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多变世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水平,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学《关雎》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对《诗经》的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如《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而这些诗歌通常是描述什么,这些诗歌又分为几类,等等。这样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对《诗经》进行介绍后,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关雎》的大体内容进行讲述,不仅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对诗歌的整体大意有所了解,还能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然后,教师可开始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设置相关问题,如:明明在描述人,为何开头要写“雎鸠”?少年发现求之不得以后是怎样的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便会一步一步理解诗歌,感受到诗经之美。

三、结语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延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蕴意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此外,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1] 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

教育,2015(18):129.

[2] 吴荣永.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

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88-89.

[3] 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

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8):76-78.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MA Li-li

(Langfang No. 12 Middle School, Langfang Hebei, 065003, China)

Abstract: Classical poetry, as the gem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is a unique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witness of history. Its beauty lays i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connotation. 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add the content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let students feel the beau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explore th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actively,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ditional culture; related discussion

[ 责任编辑 张翼翔 ]

猜你喜欢

古诗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