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A基本架构分析及启示
2016-03-17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装备学院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装备学院 郭 琳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段荣婷
装备学院 简 平
RDA基本架构分析及启示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装备学院 郭 琳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段荣婷
装备学院 简 平
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各类信息资源描述和编目的要求,在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BR)的基础上,国际图联提出了资源描述与检索理论新理论—RDA,作为最新的编目标准。本文对RDA的基础理论和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RDA;文献信息资源;编目理念
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各类资源描述的要求,国际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编目理论—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BR),在此基础上,并颁布了资源描述与检索理论新理论—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的问世对国际编目界产生了重大变革,也将对今后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编目工作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1 RDA基础理论
RDA以统一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ing Principles, ICP)为纲领,以传统的《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nglo-American Cataloging Rules,Second edition ,AACR2)为基础,以现代的《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 ,FRBR)和《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 ,FRAD)概念模型为框架,创造性地提供了一套更为综合、能覆盖所有内容和媒介类型资源描述与检索的原则和说明。
1.1 国际编目原则声明
为促进书目信息的国际交换和共享,“国际编目原则会议”(ICCP)于1961年在巴黎召开(又称“巴黎原则”),《原则声明》明确了目录功能。进入20世纪90年代,资源载体类型日益增多,国际图联IFLA开展了对书目记录功能需求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在1997年制定了《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丰富了传统的编目思想。2003年,发布了《国际编目原则声明(草案)》,在国际编目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于在2008年12月18日,正式完成了《国际编目原则声明》。《国际编目原则声明》的制定是为了统一各种书目资源的描述性编目和主题性编目,ICP的这些原则不仅要适用于书目记录、规范记录以及当前的图书馆记录,同时也要适用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创建的书目记录和数据文档。
1.2 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
AACR2是RDA修订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对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著录描述也比较全面,RDA在修订的过程中也完全吸收了AACR2的这一优势。
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为了贯彻“巴黎原则”的精神,在1967年出版了AACR。1974年,英美加三国再次合作以商讨AACR的编制,经过几年的修订,AACR2于1978年正式出版。随后又经历了三次重大的修订,分别是1988年出版的修订版AACR2R,1988;1998年出版的修订版AACR2,1998 Revision;2002年出版的修订版AACR2-2002。
1.3 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
由IFLA研发的编目概念模型—FR家族,即FRBR、FRAD和FRSAD是RDA的思想基础。其中,FRBR是这个家族最早的成员,也是FRAD、FRSAD 参照的范本。 FRBR 为书目世界提供了一个广义的视角,通过对实体、属性、关系的研究,对书目记录进行重新分析,总结书目记录要实现的用户任务,并评估实体、属性、关系对实现用户任务的价值。
FRBR运用开发关系型数据库常用的“实体一关系”模型(E-R模型)来构建概念框架,FRBR是一个层次模型,它从研究编目的实体及其属性与关系的角度来表达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从而改变了传统书目记录的扁平化结构。
1.4 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
FRAD实质上是FRBR模型的拓展与延伸。1998年,FRBR的出版引发了国际编目界普遍的关注,FRBR仅限于书目记录。为使模型扩展到规范数据,1999年,IFLA成立“规范记录功能需求和编号”(FRANAR)工作组,2005年,FRANAR推出了FRAR草案,2007年,FRAR更名为FRAD,并于2009年3月正式出版。
FRAD 采用与FRBR相同的研究方法,将规范数据用户感兴趣的关键对象作为“实体”分离出来,提炼这些实体的“属性”,分析这些实体在规范控制中发生的各种关系,在实体、属性和关系构成的框架模型的基础上,阐述规范数据用户的四个基本任务,构建实体、属性、关系和实现用户任务之间的映射关系表,即实体、属性和关系能帮助实现哪个用户任务。
2 RDA框架结构分析
2.1 RDA内容结构
RDA的结构与AACR2以及《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结构明显不同,它不按文献的类型进行排列,也不按ISBD的著录项目进行细分,而是完全建立在FRBR和FRAD的实体及其属性、关系的基础上。RDA的正文前列有“导言”。“导言”简要介绍了RDA的目的和范围、主要特征、和其他资源描述与检索标准的关系,作为RDA基础的概念模型、资源描述与检索的目标和原则。其次,“导言”还介绍了RDA的结构,列出其核心元素,检索点,交替和选择等。RDA的正文共由十部分37章组成,第1-4部分记录资源、责任者和主题三组实体的属性,第5-10部分记录实体之间的关系。RDA的最后还有12个附录和一个词汇表及索引。
RDA的结构较之AACR2及《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即RDA的结构是先分实体和关系,实体之下分属性,属性之下再分文献类型。
2.2 RDA与FRBR、FRAD的关系
RDA是以FRBR/FRAD为基础编制的。RDA在导言中阐明了它的基本原则,并简要介绍作为RDA基本框架的概念模型。在RDA中可以看到:它引进了FRBR中实体、属性、关系、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单件等属于;它采用FRBR的实体-属性-关系模型建立其内容框架;它在章节顺序上与FRBR概念模型保持一致;它是按照FRBR模型定义的实体、属性和关系来组织的各个部分。RDA编制的目的,就是要实现FRBR和FRAD中所归纳的用户任务,即查找、识别、选择和获取。除导言之外,RDA各部分内容完全依据FRBR和FRAD的实体、属性和关系的框架进行组织。
对于FRBR和FRAD,RDA没有盲目照搬,而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根据当前和未来资源描述与检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作了适当调整。在未来,它的使用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到可以覆盖FRBR和FRAD中没有定义的属性和关系,以便发现新出现的资源。
3 RDA对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编目的相关启示
RDA是最新的文献信息资源编目规则和标准,符合资源描述、检索、应用等用户需求, RDA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对今后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编目工作在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实践应用等领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我国要提倡借鉴以RDA为代表的国际先进编目思想和理论,加快推进我国编目工作变革创新,这也成为我国编目界的共识。
本文通过分析RDA基础理论和框架结构分析,基于RDA的编目理念、思想、理论和方法,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编目工作的相关建议,一是要树立全新的编目理念;二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编目理论体系;三是要建立高效的文献信息资源编目管理体制机制;四是要优化编目工作流程,加强编目工作的过程管理;五是要提高编目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职业技能。
4 结束语
RDA作为国际上最新的资源描述和编目标准,自发布以来一直是国内外编目领域学者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其全新的资源描述架构和“用户至上”的编目理念为广大学者所推崇,可以说RDA的诞生将推动文献信息资源编目领域在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和实践应用等多方面创新发展。论文针对RDA的纲领(《国际编目原则声明》、概念框架、以及RDA的框架结构等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了系统分析,能够为开展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编目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1]罗翀.RDA全视角解读[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1-12.
[2]高红.RDA标准及理念对我国文献编日工作的启示[J].国家图防馆学刊,2008(1):65-69.
[3]窦畅.基于RDA的中文编目规则改进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4]第四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讨论共识[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6):15.
郭琳,女,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