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山黑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小马固新寨村为例

2016-03-17李锦发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龙山村寨文化

李锦发

(文山学院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云南 文山 663099)

文山黑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小马固新寨村为例

李锦发

(文山学院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云南 文山 663099)

文山黑傣文化是锦库节、祭龙、祭田公地母、祭土地庙、“牛王会”、婚姻习俗和敬酒习俗等构成的传承结构系统,并蕴含着传统节日、婚姻、技艺和社会性别角色身份等变迁。

文山黑傣;文化传承;变迁

小马固新寨村辖属马关县坡脚镇,该村寨傣族属旱傣支系,因其女性服饰主要以黑色作为基调而被称为“黑傣”。全村现有63户282人。旱田多,水田少,主要种植玉米、稻谷和油菜等作物。本文就小马固新寨村黑傣节日、婚姻习俗与敬酒习俗等文化传承结构系统及其变迁作一初步探析。

一、黑傣文化的传承

(一)传统节日

1.锦库节(姑娘节)

锦库节是黑傣的传统节日,有农历(文章中涉及的月份均为农历)二月过小年和六月过锦库节的传说。据说,以前有兄弟俩,老二生活贫穷,老大生活稍微富裕一点,于是兄弟俩商量,约定老二于二月接出嫁姑娘回来过小年,老大六月接出嫁姑娘回来过锦库节。从此黑傣世世代代相沿成习并承传着二月过小年和六月过锦库节的惯例。

六月二十三日锦库节,出嫁的姑娘、姑妈、出外上门的儿子都要回家过节,他们带鸡、鸡蛋和糖食等物品回娘家。期间,先行在房屋大门后献祭祖先,再到神龛前献祭祖先。黑傣各家相互请客,进百家门,吃百家饭。以前,摆放可坐二十七八人的团圆桌吃团圆饭、吃汤圆、吃圆毛芋头。席间,他们与亲朋好友相互挟菜,并唱敬酒歌:“你们远来累了,接你们来,饭菜没有,酒要喝足,用酒暖你们的心。”“客人来,喜喜欢欢,喜笑颜开,你们走累了,我们敬你们一杯酒,暖暖身体。”为了体现黑傣人家热情周到的待客礼仪,主人家还送一包用杨咪咪花(有治疗肝炎和美容的功效)或花酸杆或架豆叶(可拌灶窝灰,染成黑色)等天然植物汁液染制的花糯米饭给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姑娘以及其他亲朋。

黑傣人家“摆放团圆桌吃团圆饭、吃汤圆和吃圆毛芋头”文化事象寄寓着亲朋间“团团圆圆”和民族内部团结和睦。“三圆”(团圆桌、汤圆和圆毛芋头)与“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等文化事象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浓厚节日氛围,展现了亲缘、姻缘和朋友情意共存共融的社会和谐场景。这最终指向家庭成员其乐融融的浓厚亲缘关系和傣家人邻里和睦相处的价值观念形态。

2.祭龙

村寨有大龙山和二龙山,大龙山位处村寨东方,二龙山位处村寨西方,“龙树”为榕树。祭龙源于原始宗教“龙神崇拜”,并以“龙树”和“龙山”作为物质依存的载体,黑傣人倡导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村寨龙山及其周边树木、森林郁郁葱葱。黑傣人认为龙山统管全村寨的“全盘”性社会事务。因此,二月与六月村寨每家每户都要凑上“份子钱”共同买猪、鸡前去祭祀龙山。祭祀龙山的猪肉被黑傣人视为“龙肉”,除了参加祭祀活动者在龙山处所“聚餐”食用外,每家每户都要带一点回家祭祀祖先,再由本家族成员享用。黑傣将培育和“根植”社会成员“群体认同”观念意识作为传统社会控制的必要手段之一。为此,通过社会成员共同参与二月、六月“祭龙”节日仪式活动,以“群体性”参与献祭的仪式,共同享用猪和鸡等献祭品的集体性“聚餐仪式”,营造并搭建起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现场性仪式”的“聚群性”心理,最终归结为“凝聚”社会成员“群体性认同”的价值观念。这对黑傣“民族认同”观念意识的孕育传承和发展,乃至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作用。

在二月与六月祭祀龙山时,祈念:“龙神老爷,今天是你们的生日,今天用大公鸡、大猪献祭你们,先领生,后领熟,用五碗饭、五碗肉、五碗菜、五根肋骨献祭,请你们吃。”这不但寄寓着“五谷丰登”,而且希望以此获得本民族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祭祀龙山活动,只有男性成员可以参加,女性成员不能前往龙山。这是因为,龙山被全村寨黑傣视为神圣而不容侵犯的特殊场所,身体不清秀者也不能到龙山。

3.献祭田公地母

六月初六,用猪、鸡献祭田公地母。期间,摆放3桌,第一桌位置最高,第二桌位置稍微低一点,第三桌直接摆放在地上。第一、第二桌每桌都是用5个大碗、5个小碗、5个杯子献祭。第三桌摆放3个大碗、3个小碗、3个酒杯献祭。宰杀鸡祭祀时先点香,鸡煮熟后盛装糯米饭并开始献祭。第一桌念:“今天是好日子,是你们的会期,今天有刀头肉、糯米饭祭你们,请你们来领,保佑我们的庄稼,给我们平安,有雀来吃我们地里的包谷、田里的稻谷,扭它的耳朵,有耗子来吃扭它的嘴巴。”第二桌念:“我们要有犁、耙才能把田给翻过来,打犁、耙都是由老人传承下来的,今天我们献祭打犁、耙的师傅。”第三桌念:“我们扫包谷、小麦和稻谷等作物的天火星、地火星,用红公鸡、白鸡把天火星、地火星给扫出去,不要捣乱我们的庄稼。”

黑傣是一个传统稻作农耕民族,注定了黑傣人民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都是与稻作农耕密切相关。稻谷和包谷等农作物收成的丰欠事关黑傣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黑傣人民以刀头肉、糯米饭、红公鸡和白鸡等祭品献祭田公地母,企盼五谷丰登。

4.献祭土地庙

土地庙在村寨二龙山处。六月二十二日,宰杀猪并煮熟后献祭土地庙,祈念:“请土地老爷来,今天是你们的会期,杀猪祭你们,保福保佑我们”。参加祭祀活动者食用猪肉,并分一点给各家各户享用,带回家的猪肉先祭本家族祖先,期盼土地老爷“福佑”黑傣人民。

5.牛王会

黑傣是一个稻作农耕民族,牛在稻作农耕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人与牛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为此,十月初一要为牛王爷过生日(“牛王会”)。这天,牛不耕作,用新米舂粑粑喂牛,并用米粘在牛角上,这样牛吃水时会笑,“预示”着来年会有好收成。

(二)婚姻习俗

以前,黑傣姑娘、小伙子大多是以“火烟传情”和对唱情歌等方式找寻意中人。

“火烟传情”即青年男性吸烟筒,青年女性为男性点烟。青年男女以“火烟”作为媒介,相互间传递情意、爱意信息。如果青年男女双方情投意合,自是少不了打情骂俏传递深情甚或是含情脉脉的挑逗。

情歌一般都是即兴而唱:“我走远路来,来到你们桂花台,来到你们桂花香室里,这回来了二回又来。”“姐姐从远方来,来到我们漆树台,过了二回你就不敢来。”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黑傣人民凝练出自然物侯的生命生长周期规律:正月栽大蒜,二月有染饭黄花,三月有带刺杨食果,四月田里长有杂草,五月水面飘起花,六月有染花饭花,七月开河马藤花,八月开稻谷花,九月开包茅花,十月石头上长有草,十一月开樱桃花,十二月开柴花。为此,黑傣传承有12月情歌,12月情歌以自然物侯的生长标志作为“开场白”,一般都是男性问:“某月开花是不是××花,……”,女性则答:“是××花,……”

以前,青年男女通过“火烟传情”和对唱情歌认识后,男方家还要找媒人前往“说媒”。如果女方家同意,第二次,男方家带一对鸡、一壶酒、“补偿”女方父母养育恩情的“奶母钱”以及60元订金。

姑娘出嫁时跪拜祖先,哭别父母。迎娶新娘进家门时,点3柱香、2支蜡烛,用10斤稻谷、1只红鸡、3个酒杯和1个水杯“退车马”,念:“婆家送姑娘来,我们退去邪神,不要来打扰。”这寄寓着“驱邪纳吉”,为获致本家族成员平安和身体安康。

新郎、新娘祭祀男方家祖先时,点香、蜡烛,念:“敬拜祖先三代,上堂天地,下堂土地,……”这既寄寓着“尊崇祖先”价值观念,又期望着“神坛亮,红红火火”,家族“人丁兴旺”。

黑傣世世代代传承着邻里相帮习俗以维系着本民族自身生存和发展。以前,不论谁家子女结婚,村民都会主动把自家的柴山砍来为操办婚事主人家堆起。这既标志着主人家有柴烧,又寄寓着“财旺”。还有为主人家凑米的习俗,这是过去经济条件较差,主人家里米少,只有靠邻里人相帮才能凑够操办婚事的粮食。

(三)敬酒习俗

黑傣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凡传统节庆、婚宴以及亲朋好友、贵客来临等重要场合,都要以敬酒的方式助兴,以此活跃气氛或畅叙亲缘、朋友情意和表达贵客来临的欣喜之情,表达黑傣人家热情待客的浓浓情意。现在黑傣仍承传着敬酒习俗及其敬酒歌。

1. 傣语:诺永(尼)开兵久玛腾列!队男(尼)叮当夯电曼。汉语:孔雀开屏多吉祥!弹响叮当歌满堂。2. 傣语:千克(尼)夯劳星罗列,邓咪(尼)夯傣哎罗黄列。汉语:世上酒歌都是激情的,傣家酒调如酿制酒般醇香。3. 傣语:敖劳(尼)里玛酒久锦诶。汉语:请客人品尝酿制醇香酒。4. 傣语:海迈邓足如里锦弯!汉语:祝您平安喜洋洋!

二、黑傣文化的变迁

(一)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变迁

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以及汉文化的浸入和原生社会场景的渐趋消失,锦库节“摆放团圆桌吃团圆饭、吃汤圆和吃圆毛芋头”社会场景已然成为历史而淡出黑傣人民现实社会生活的舞台。

(二)传统婚姻文化元素的变迁

以前,黑傣姑娘、小伙子大多是以“火烟传情”和对唱情歌等方式找寻意中人。现今,汉文化元素的涌入,青年男女外出打工,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使黑傣青年男女相互接触、交流的途径和机会日益增多,“火烟传情”和对唱情歌寻找婚姻对象的轻松和融洽氛围已然消失。

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黑傣经济发展步伐在逐步加快,社会生活水平在日渐提高,为操办婚事主人家堆放柴山和凑米的“邻里相帮”文化元素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受到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击。

(三)传统技艺文化的变迁

以前,黑傣女性八九岁时必须由母亲传授刺绣技艺,并传承着自己制作嫁妆的习俗,否则嫁不出去。在传统社会中,黑傣传承着以传统织布机制作服饰的技艺,纺纱纺线和刺绣等服饰制作技艺被视为女性成员的一项基本技能。据了解,制作一套传统女性服饰需耗时6个月,制作成本大概为2000元。因受到汉族服饰和现代化社会机织服饰的冲击,再加上黑傣服饰制作工序繁杂与制作成本费用相对较高的双重因素影响,致使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仅在年老女性成员之中得以传承,从而使得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面临着即将断代和消失的危险境地。

以前,男性必须学会三项基本技能:一是犁田耙地;二是捕鱼捞虾;三是上山打猎。现在,传统稻作农耕经济依然在黑傣人民中占据着支配和主导地位,“犁田耙地”和“捕鱼捞虾”仍然作为男性成员的基本技能而得以传承下来。但是,因社会环境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森林面积日益减少致使“上山打猎”基本技艺失去赖以依存的空间。

(四)传统社会性别角色身份的变迁

以前,黑傣女性承担大部分农活,现改为男性承担。以前,女性也不能上桌与男性一同吃饭,现已不存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形态悄然“植根”并改变着黑傣人民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得女性社会角色身份地位获致提升,与男性享有同等社会地位。

(责任编辑 娄自昌)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hange of Wenshan Black Dai Nationality: A Case Study of Xiaomagu New Village

LI Jinfa
(Nationality Research Institute,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The culture of Wenshan black Dai nationality is a cultural heritance structure system, including Jinku festival, worshiping dragon, sacrifice to Tian Gong and Earth Mother, sacrifice to the temple and “The Ox King Festival”, marriage and toast custom, and contains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traditional marriage, traditional crafts and traditional social gender role identity.

Wenshan black Dai nationality; cultural inheritance; change

K892.353

A

1674-9200(2016)04-0053-03

2015-06-20

李锦发,男,彝族,云南建水人,文山学院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龙山村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简论龙山黑陶
无蚊村寨丁屋岭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谁远谁近?
村寨——海坪彝寨
东汉封龙山碑
龙山村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