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智慧城市群研究与建设评述

2016-03-17张协奎乔冠宇徐筱越陈伟清

工业技术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城市群智慧建设

张协奎乔冠宇徐筱越陈伟清,2

1(广西大学,南宁 530004)2(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4)

国内外智慧城市群研究与建设评述

张协奎1乔冠宇1徐筱越1陈伟清1,2

1(广西大学,南宁 530004)2(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4)

信息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建设智慧城市成为一种趋势,关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也逐渐丰富,但智慧城市的发展不能只考虑单个城市,必须要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对智慧城市群进行概念定义并梳理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智慧城市有向更大区域发展的潜力,智慧城市群这一全新的建设理念孕育而生。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群有相似的理论基础也有各自的发展特色 ,本文结合当今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群的规划实践 ,引出对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群的思考并提出以完善理论研究、加强城际互联性、构建智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保障为主的可行性建议。

智慧城市群 智慧城市 合作模式 城际互联 可持续发展

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间数据信息的互动日益密切,在原有城市群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对建设智慧城市群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我国,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的智慧城市组群,城市间则表现出了要求与外界进行更多信息交流的强烈愿望,打破信息孤岛和行政壁垒建立区域的智慧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中三角经济带、珠三角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都确立了信息化和互联化的智慧城市群发展模式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通过扩大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快城市转型、促进新型产业发展。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关智慧城市群的理论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尚未形成。已有的文献表明当前研究集中于智慧城市群的内涵和概念认识,导致我国的智慧城市群的建设成长较慢。而通过整理国内外最新理论和建设成果总结经验,则对于指导我国更好的建设智慧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

1 智慧城市群概念解释

智慧城市群是基于信息技术进一步在智慧城市的运用,及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城市群发展的更高级阶段。陈雁云认为智慧城市群是智慧城市之后又一区域性城市发展的高级形式[1],对其定义则围绕着物联网、云计算、空间信息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云集,在一个或多个特大城市为中心的智慧城市联合体。也有学者对其概念内涵从更细致的科学层面、技术层面、应用层面和建设层面来解释。陈博在这4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2]。通过对已有学者对智慧城市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 ,我国的智慧城市群是智慧城市在发展中,为了解决高层次的问题而寻求与区域内外其他城市的联系形成的。在社会层面,其适应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需要;科技层面,其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及应用平台和综合服务网络一体化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应用层面,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城际和区域间信息共享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管理层面上,智慧城市群对顶层设计及促进政府、公众、产学研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城市群是信息技术在成熟的智慧城市中进一步运用,通过加强城市的联系进而增强城市群的智慧化。其发展目标是随着人的需求变化而不断动态调整的,对其科学的定义也需要进一步演进和深化。

2 国外智慧城市群研究及建设成果

2.1 国外智慧城市群理论发展

智慧城市群是以智慧城市为基础,它们共同的理论雏形可以认为是从Graham和Marvin在其合著的 《电信与城市》开始的,在这本书中2位学者便指出当代 (指20世纪90年代)城市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网络中心的功能应被更多的重视[3]。Graham和Marvin的研究为城市管理者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城市建设提供了思想启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的关系。

随着新型通信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使用,IBM首席执行官Sam Palmisano首次提出 “智慧地球”这一概念[4]。也就是已经被普遍认同的将感应装置与实物相结合通过与互联网实现连接,形成社会治理与物理系统整合的模式,开创了城市建设智慧化的新思路。智慧城市群构成体系上Giffinger、Fertner等人认为,智慧型城市包含六大主要维度:智慧经济、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居民、智慧生活及智慧管治[5]。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智慧城市群都需要综合考虑这六大维度维持社会稳定。Hollands提出智慧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带动 “社区学习”、“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甚至开创多种特色城市的协同发展模式。而智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必然是扩大更大区域的智慧化和内部科学发展[6]。为实现智慧城市群的内部协调,Bhumip Khasnabish,Jie Hu,Ghazanfar Ali认为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必须依靠物联网及互联网的带动,这种合作会更具有效率[7],3位作者也对物联网技术下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Nam T,Pardo T A则对一些早期的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群所运用的技术框架进行了总结,认为智慧型城市的根本要素包括人、机构和技术3个方面,在技术方面又可以细分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无线城市、信息城市等[8]。Margarita Angelidou通过区分空间因素对智慧城市的作用,认为不同的发展政策会对智慧城市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城市发展要考虑城市内外的多种因素,在这一环境下所营造的协同模式促进了不同地域城市间的合作,由智慧城市间的合作所形成的区域更加具有活力,是智能化的,也是知识化、创意化的进一步提升[9]。在智慧城市区域性发展趋势的指引下,美国智慧社区论坛 (ICF)在提出对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价的指标时 ,其评价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个智慧城市,ICF认为在宽带经济中,社区的适应性更为重要,多个城市所形成的智慧社区同样需要被重视[10]。由以上对智慧城市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于智慧城市群的研究主要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更加倾向于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内部科学发展,并创造包括智慧城市、创意城市的多种现代城市发展形态,基于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更好认识城市间区域合作。

2.2 国外智慧城市群合作模式

由于智慧城市理念由国外提出,因此,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较完善,将智慧城市概念与其相对完善的城市群生态圈相结合具有更多可操作性和多样性,基于国外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区域内的各智慧城市之间更多的通过特定产业项目合作自主产生联系。从城市间关系上看,其智慧城市群包括新型城市与传统城市之间的智慧化连接,也包括传统城市或新型城市单独智慧化升级 ,从规模上看包括整个国家的智慧化,也有单个世界级大都市的智慧化。因此,我们在评述国外的智慧城市群时,不只限定于中国式的多城市组团式的智慧城市群发展模式,更多的考虑了城市的规模和城市间智慧产业的联系。

2.2.1 新加坡全国智慧化

新加坡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智慧岛2015计划[11]、“智慧岛2015(i2015)”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着力于电子政府公共服务架构的建成,以便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新加坡对全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普查并制定相应的补充计划,以提高有限宽带的覆盖率,开发智能交通系统,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提升全国的智慧化。

2.2.2 日本城市间智慧能源合作

日本在2009年提出的 “i-Japan战略2015”,重点在于推动国民本位的新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的完善、远程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教育与数字化人才培育。同年,在智慧城市群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个关于家庭、社区和汽车的能源使用智能化4城协同建设试点计划。计划包括丰田、北九州、横滨、关西4个日本城市,通过信息交换与控制系统,协调电力、热能与运输方面的能源使用[12]。4座城市具体项目的细节有所不同,通过4市间的协同规划和智慧化连接,达到网络综合控制系统的普及,降低碳排放量,并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2.2.3 欧盟国家合作式智慧城市群

欧盟的智慧城市群建设,是在区域发展战略支持下开展的多样性行动,欧盟的智慧城市群建设,以成员国为个体,2005年欧盟提出i2010战略,各成员国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等多方力量的协作,开展提高全民信息素养的教育,以建设新网络、发展新通信技术、提供新服务等为主要目标,重点改善包括电网联通、智慧办公、物流制造业等六大领域的信息通讯技术。政府同时还鼓励对日常所涉及到的跨政府部门,跨欧盟区域的政府在线合作,以满足公众的需要。

2.2.4 美国智慧大都市

基于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支持,美国率先在全球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使得智慧城市项目不仅局限单一城市中,带动了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和智慧化。在已形成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基础上,纽约于2009年创建了业务分析解决方案中心,进而优化纽约与其他城市间的电子政府的合作流程,华盛顿也作为智慧政府建设的优先试点地区,在波士华城市群逐渐形成了以政府智能化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群。

2.2.5 韩国城市间智慧产业集群

近年,韩国确立了 “u-IT产业集群计划,以产业分工,确定地方的特色发展方向,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一方案将在新松岛城、首尔上岩区、原州、大田、大邱、光州、釜山、济州八大地区实行试点,形成了一个以发展高科技为方向的智慧城市群。重点发展项目包括新松岛城的U-IT运营中心,首尔上岩区的数字多媒体内容发展,原州的生物科技发展,大田的信息技术研发,大邱的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光州的通信技术研发,釜山重点发展智能物流 ,济州普及车用通信技术。通过八大城市U计划火车头角色的定位完成,有效加速韩国无所不在智慧的建设步伐。

3 国内智慧城市群研究及实践动态

“智慧城市群”的理念已在中国被广泛认可,但国内关于 “智慧城市群”的理论研究却极其滞后,虽然,国内关于 “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还没有系统性研究 “智慧城市群”建设的公开文献。

3.1 国内智慧城市群理论体系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群的理论体系研究更多的从其技术运用出发,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写的 《智慧城市辞典》[13]和 《智慧城市论丛》[14]是国内较早的介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情况以及相关先进技术的文献。秦洪花,李汉清,赵霞认为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让城市中各个主体彼此运作更加和谐[15]。李德仁院士从数字城市的发展角度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产物,就是智慧传感网、指挥控制网与智慧安全网相结合的模式[16]。

在信息数据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顾德道和陈博认为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的联系更多是依托现代化交通设施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在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驱动下,智慧城市可以向着智慧城市群的趋势发展[17]。这一认识与国外学者对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设计不尽相同,即智慧城市群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在巫细波,杨再高对智慧城市体系进行三层分解[18]的基础上,陈雁云针对智慧城市群的技术层面和技术构架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将技术层面架构细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1]。其对智慧城市群的层次架构分解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加入跨市共享数字信息网络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平台,来实现城市群域内各智慧城市在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集成与分享。

在标准体系方面,2013年,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发布的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中将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分为智慧准备评估指标、智慧管理评估指标、智慧服务评估指标等3种[19]。张永刚,岳高峰将评估指标体系分为总体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等6个标准子体系,涵盖18个技术领域的专业标准[20]。基于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陈雁云又针对上海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认为中三角智慧城市群的指标体系应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个一级评价指标——跨市智慧平台及协调机制建设[1]。智慧城市群的建设得到认可是在2014年,由新华网联合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共同编制的 《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蓝皮书》中才重点提到了:苏南智慧城市群,关中智慧城市群,珠三角智慧城市群……,书中认为突破城市行政边界,区域化建设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新亮点[21]。该书的出版,弥补了我国智慧城市群研究的空白,为我国智慧城市群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指导意见和参考模式。

随后,有学者开始将理论研究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如梁本凡从构建长江中游智慧城市群这一角度出发,创建三步走的智慧城市群构建战略[22]。刘鑫认为信息服务体系为智慧城市群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其以长株潭为例构建了一套智慧城市群信息服务体系模型[23]。现有的少量理论成果说明我国的智慧城市群的研究是在探索中前行,主要理论仍是从智慧城市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群的相关特点,才得以构建基本的适用于智慧城市群的建设指标体系,这一研究现状一方面体现了智慧城市群与智慧城市在诸如信息技术、考量指标、体系框架上的相似,为以后我国在智慧城市群研究上提供了更多便利;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智慧城市群是复杂的智慧城市,研究的重难点要从技术转移到城市间的信息化协同方式和信息标准机制的构建。

3.2 我国先行的智慧城市群建设现状

虽然我国智慧城市群的理论研究到现在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体系,但各地对智慧城市群的热情不减,也深刻认识到建设智慧城市群对发展区域经济,提升自身实力价值的重要性。众多文献显示多个地区已经开始规划或正筹建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群,从已有政府工作报告及城市发展规划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3.2.1 赣鄂湘皖智慧城市群智慧旅游模式

长江中游的赣鄂湘皖4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带动民众消费能力不断提高,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各项基础设施的互相连接,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更为便利,极大引爆了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也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扩散。一日游、短线游火爆。因此,4省不断完善智慧旅游,通过智能异地汽车租赁网络,探索异地租赁连锁企业;智能导航辅助自驾游,在交通、景点、住宿等项目上加深智慧化,助力中部 “智慧城市群”的建设。

3.2.2 长三角地区信息网络提升战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 《长江三角洲地区通信发展 “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到 “十二五”期末,长三角地区将基本建成智慧城市群,初步实现 “网络无处不在,信息普惠全民”[25]。按照规划要求,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将智慧城市群建立在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干线传输网络基本形成基础之上,以实现“网络无处不在,信息普惠全民”为目标,建设若干智能型现代化城市 ,率先建成 “智慧城市”人群。

3.2.3 苏南地区多网互联模式

江苏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测绘局联合出台 《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2015年初步建成 “苏南智慧城市群”[26]。苏南智慧城市群的定位是在全国率先实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全省的覆盖,包括了无限热点、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多种方式的联通,到2015年,苏南智慧城市群的雏形需要达到城市宽带接入能力100M,居民地和商务场所接入能力到1000M,并建成省、市、县三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打破部门间数据交流壁垒,通过各单位网络的互联逐步完善区域内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收集和规划利用。

3.2.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辐射式模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智慧工程建设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成果。全省数字化园区、信息化服务综合平台已正式投入使用,全省94个园区全部接入[27]。包括四大智能体系和六大重点领域建设,辐射带动12大 “智慧城市群”。具体规划体现在:努力推进环境、交通、绿色产业、社会治理4大智能化体系建设,在环保、物流、智能电网、创意园区、电子城管、智慧旅游等六大重点领域实施40项智能化应用,以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辐射带动江西省11个区市和共青城展示区共计12个 “智慧城市群”[28]。

3.2.5 山东省智慧公共服务模式

山东向市民广泛提供 “智能公共服务”,其中旅游、医疗、教育、水务、电网等民生领域的信息化服务较为突破。加快省内民生各领域的快速信息化,建立覆盖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的无限网络 ,以信息数据高速有效利用带动山东省 “智慧城市群”的建设。为达到这一目标,当地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了60多万个无线宽带接入点,覆盖3万多个人流密集区域,包括所有飞机场、火车站及大部分长途汽车站等交通运输站点,涵盖了全省上百所学校、医院,上千家酒店、商场,惠及上万个居民小区和多达7000多个村庄,真正做到智慧城市群要求的以人为本,城市建设与政府服务共同进步。

4 评述与建议

智慧城市群必将为人们的智能化生活提供更便利的空间,但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群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都不成熟。理论研究上,国内外学者都同时注重如何促使智慧化、智能化在区域合作中扩大影响,并将已有的智慧城市理论与智慧城市群的建设相结合;实践上,国外偏重城际间的智慧化对产业发展的优化作用,国内则更多的强调加强智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智慧化后对自身和区域综合实力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今后对智慧城市群的研究,其理论可以更多的以智慧城市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不断进行更新,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在于城际间政府顶层设计和协同发展模式两个方面;实践上仍然需要以完善智慧城市的自我完善机制及服务保障功能为目标,同时,这也将是以后我国各地在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群建设中的重难点任务。

智慧城市群的研究和建设不能急于求成,理论的探索和城市建设都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和补充,理想的智慧城市群,其建设、运营、管理、升级都应在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它可以及时补充信息,修复漏洞,完善人们的行为活动。本文建议从以下几点加强研究和建设。

4.1 深入对智慧城市群的理论研究

国内外总体针对智慧城市群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更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后续的研究应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加强在智慧城市群基础理论特别是关于智慧城市群的特色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群内部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机制、智慧城市群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分配、智慧城市群法律及体制等重难点方面的深入研究。

4.2 升级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和互联性,扩大社会信息化的福利辐射效应

智慧城市群建立的基础要依靠大量的基础城市信息,城市信息的获取又需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升级。智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城市中,城际间的联系要更加紧密,通信、交通、管网等需要在各城市信息收集充分的条件下实现互联,这样有利于顶层机构的统一管理和信息福利的外溢辐射,但也对信息如何在智慧城市群府际间进行收集、综合、处理、发布的规则和标准提出了考验,对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处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可以建立智慧城市群省级信息化规划部门,对各组成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实施垂直管理,划分信息数据分级发布制度,保障数据使用的安全。重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带动数据收集和处理,激发社会活力,政府监督多元主体使用过程中的有序,让区域信息化造福民众。

4.3 设计规划要强调不同成员的实际需要,合理划分市场与政府职能发挥

智慧城市群建设要结合当地实情,各个城市经济、人文等有所不同,在智慧城市群建设中担任的角色也要有所区别。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 ,注重解决城市群成员的实际诉求,结合内外环境,设计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城市群发展道路。如东部地区科技、经济发达,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智慧城市群内部以新兴产业合作作为纽带进行协作,政府起辅助作用积极配合,引导新型产业成长为我国 “新常态”下的支柱产业,如日本新能源合作和韩国的电子产业合作模式;中西部则应更多的依靠政府主导,带动发展经济为目的,如苏南智慧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通过政府间合作建设智慧城市群,选取重点建设领域 ,以民生发展为导向,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4.4 以政策法规、信息技术、智慧产业为三点支撑,保障智慧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群是在区域紧密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涉及更多的参与主体也将面临更多的发展问题 ,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确立长期发展的意识,作为推动智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保障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政策法规保障:智慧城市群需要不同地区协调发展,地方实际情况和发展程度不同,以前制定的标准也就不同,但智慧城市群的建设是一个整体系统。它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及实施要比智慧城市所面临的更困难更复杂,包括技术标准、流程标准、数据标准、操作和实施标准等,在引入人才、收集发布信息、机构设置上也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智慧城市群的建设才能合理顺利进行;信息技术保障:包括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收集到的信息要通过无限有线通信技术在不同城市、不同部门中有效传输,汇总到云平台和大数据库中,通过合理的分配让信息技术在政府、企业、民众等社会主体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智慧产业保障:智慧城市群内不同城市的发展侧重点不同,智慧产业发展的状况直接反应了个体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群整体的综合信息化水平,要让智慧产业成为新型城市发展的支柱,以智慧产业吸引人才,激发“大众创业、全民创新”的热情,实现智慧化带动城市发展创新、注入城市发展持续性动力。

[1]陈雁云.中三角智慧城市群的发展战略研究 [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2]陈博.我国智慧城市群的系统架构、建设战略与路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4):27~31

[3]S.Graham and S.Martin.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City:Electronic Spaces,Urban Places[M].London: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1996

[4]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 [M].东方出版社,2009

[5]Giffinger R,Fertner C,Kramar H,etc.Smart 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Mdium-sized Cities[R].Vinenna:Centre of RegionalScience(SRF),Vienna University ofTechnology,2007

[6]Hollands R G.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J].City,2008,12(3):303~320

[7]Bhumip Khasnabish,Jie Hu,Ghazanfar Ali.Virtualizing Network and Service Functions:Impact on ICT Transform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J].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09,8(3):445~463

[8]Nam T,Pardo T A.Conceptualizing Smart City with Dimensions of Technonlogy,People,and Institutions[C].Proc of the 12th Annual Int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Conf:Digital Government in Challenging Times.New York:ACW,2011:282~291

[9]Margarita Angelidou.Smart City Policies:A Spatial Approach [J].Cities,2014,6(4):3~11

[10]王爱华,陈才.智慧城市——构筑于信息高地上的城市智慧发展之道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1]何流.新加坡 :从智慧城市 “迈向”智慧国 [J].中国信息界,2014,(12):20~25

[12]徐振强.中外智慧城市联盟发展 :对比・启示・建议 [J].2015,(5):48~58

[13]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智慧城市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14]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智慧城市论丛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15]秦洪花 ,李汉清,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信息化建设 ,2010,(9):50~52

[16]李德仁 ,邵振峰 ,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J].地理空间信息,2011,(6):1~5

[17]顾德道 ,陈博.智慧城市也可 “群”建设 [J].信息化建设 ,2012,(11):17~18

[18]巫细波 ,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 [J].城市发展研究 ,2010,(11):56~60

[19]中国软件测评中心.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R].北京:中国软件测评中心,2013

[20]张永刚 ,岳高峰.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初探 [J].标准科学,2013,(11):14~18

[21]黄浩.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蓝皮书 [D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4-11/28/c-133820669.htm ,2015-10-07

[22]梁本凡.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的进程与路径研究 [J].江淮论坛 ,2015,(3):25~31

[23]刘鑫.长株潭 “智慧城市群”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与模型设计 [J].电子测试 ,2015,(6):127~129

[24]项勇,任宏.基于ANP-TOPSIS方法的智慧城市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4,(4):131~136

[25]黄鑫.2015年长三角基本建成智慧城市群 [N].经济日报,2012-05-14,(6)

[26]沉风.2015年初步建成 “苏南智慧城市群” [N].人民邮报 ,2015-09-30,(5)

[27]何宝庆,李冬明.我省加快构建 “智慧城市群”[N].江西日报 ,2010-10-21,(A02)

[28]王传席.江西移动:全力打造 “智慧鄱阳湖” [J].通信企业管理,2011,(11):39~41

A Review on Wisdom Urban Agglomeration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Zhang Xiekui1Qiao Guanyu1Xu Xiaoyue1Chen Weiqing1,2
(1.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2.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tructural Safet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Nanning 530004,China)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mak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ity become a trend,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bout wisdom city are also gradually abundant,but the wisdom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can not only consider a single city,must strengthen regional cooperation.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urban agglomeration which is defined and carded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it can be found greater wisdom city regional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wisdo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s a new idea.Wisdom city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have similar theoretical basis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combined with today's practice of wisdo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which leads to the wisdom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strengthen intercity interconnection,buildwisdom.Three guarante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re given priority to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al.

wisdom urban agglomeration;wisdom city;cooperation made;intercity interconn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史 琳)

10.3969/j.issn.1004-910X.2016.08.007

F299;F49

A

2016—04—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智慧城市群’协同建设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4BJL093)。

张协奎 ,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管理。乔冠宇,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徐筱越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陈伟清,通讯作者,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测量、GIS应用。

猜你喜欢

城市群智慧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