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謇宜居环境观对南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6-03-17杨海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张謇宜居南通

杨海红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张謇宜居环境观对南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杨海红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张謇在办实业和教育的过程中,运用诗人的情怀打造了“一城三镇”的南通田园城市,营造了20世纪初的南通宜居王国,这对于今天南通江海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基于张謇的宜居环境观,可以在宏观的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宜居环境的生态文明打造;可以在中观的环境网络平台建设、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宜居空间布局;可以在微观的居民生活、出行及社区管理中进行宜居元素培育,最终使南通江海宜居生态文明再上新台阶。

张謇;宜居;生态文明;南通

胡适先生说:“张謇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多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1]这是胡适对张謇事业的肯定,也是对张謇开启南通近代江海文明的认同。1913年,日本学者内山完造先生到南通参观考察后,在所著《花甲录》一书中提及:“南通这地方,出了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张謇(季直)。因为他的原因,南通几乎被称为张謇王国,各项文化设施都经由张謇先生进行推广。”提到张謇,人们能列举的是其在实业、教育、慈善事业、公共事业、农业等方面的贡献,其实在生态、环境、宜居等方面,张謇先生也有众多贡献。

一、张謇的城市宜居理论及实践

在张謇先生实业救国实践中,最引起后人称道的莫过于南通的自治规划,而自治规划的三大支柱为实业、教育和慈善事业。张謇在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即1895年,回到了家乡南通,开办了南通第一个近代企业大生纱厂,也开启了被后世称道的“南通模式”。在张謇看来,一个宜居的生活区域,应该是发展地方的经济、改变区域的文化、合理配置人才教育和创建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空间。

(一)张謇的生态城市实践

19世纪末,英国学者霍华德根据英、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家在农村建设大工厂及建设新社区的现状,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并用城市、农村及城市与农村关系来阐述城市建设过程中新旧城之间的处理。霍氏的理论是否影响了张謇,现在不得而知,但是张謇的南通城市自治即“一城三镇”实践却是对“田园城市”理论的检验。

一城,即以濠河围绕的古城为中心,建设成为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和休闲中心。如1902年的通州师范学校、1904年的通崇海泰总商会、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1906年的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09年的自治研究所、1912年的图书馆、1914年的女子附属幼稚班和有斐馆及1917年的 “五公园”。在今天看来,张謇的“一城”不存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一城”主要是为居民服务的“第三产业”。“三镇”是唐家闸(唐闸)、天生港和狼山三镇。这三镇中唐闸是工业区、天生港是港口动力区、狼山是风景休闲区。唐闸在城的正西,处于城市下风区,运河穿行而过;天生港在城西北,沿江与唐闸有港闸河相连;狼山在城南,有“五山”拱立。“三镇”离城均约6公里,分工明确,同时相互联系。根据江海及运河特点,张謇均对其环境作了规划,如在唐闸1913年建立中国较早的公共园林——唐闸公园;在唐闸到天生港的港闸路沿线,广植树木,使杨柳夹道,杂植桃李之属,即使是附近空地及河滨,也均植有树木;在狼山则安排遍栽竹、柏、松、杉、榆、槐、桐,“官为出示保护,禁止牛羊畜牧、乡人樵采。”并于1914年特设“五山森林事务所”加以管理,特设“森林警区”,以保护树木。清明时节,张謇还亲自荷锄持铲,率师范农校师生植树,五山林区扩有六千多亩[2]。正如吴良镛院士所言,“张謇是以一种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

(二)张謇的生产环境实践

从1895年开办大生纱厂时起,张謇就有生态环保意识。张謇曾说,之所以选择唐闸建厂,是因为它“地介外江内河之间”,交通方便。但事实上,在当时的外江内河之间,可选区域很多,如通扬运河畔的城西北侧大码头,离长江的任家港不到2公里,而且是水陆交通的枢纽,为什么不就近选址呢?很显然,除考虑成本外,张謇也考虑了工业生产会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另外,厂址为什么选在城的西北?那是因为南通处于江海之滨,属海洋性气候,夏季多东南风,选择在西北可避免工业废气对城市空气的污染[3]。

在生产中,张謇也考虑了聚众效应,从而节约成本。除了大生纱厂选址唐闸外,1901年的大兴面厂、1902年的大隆皂厂、1903年的资生冶厂及阜生蚕桑染织公司与大达内河轮船公司、1905年的泽生外港水利公司和资生铁厂、1908年的大昌纸厂、1909年的复新面厂、1912年的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1915年的大生织物公司等10多家厂房、企业均设置在唐闸;后期根据河运需要,也将诸如通燧火柴公司、大山砂石公司、电厂等企业设置在天生港。规模化效应、集约型生产充分体现了张謇的节约型生态观、环境观。

张廷栖先生在 《论张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中指出,在生产过程中,张謇很注重生态化产业结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棉花及其产品的利用。张謇奉命在南通建厂,进行新兴产业开发,首先考虑到滨江临海的南通,盛产优质棉花、稻麦和蚕茧。1895年,创办以棉花为原料的大生纱厂。1899年,纱厂开车生产,获得成功。棉花加工后,皮棉被纱厂用作原料,大量的棉籽却存积了下来。为此,张謇在1902年开办油厂。油厂生产食用油时,有大量下脚废弃物产生,这种油脚可成为制造肥皂的原料。1902年,张謇又开办以下脚油脂为原料的大隆皂厂,生产皂烛。另外,纺纱工场和织布工场都有一种“飞花”的废弃物产生,对空气和环境产生污染。然而,它又是工业造纸的重要原料。1908年,张謇又办起了以飞花下脚为原料的大昌造纸厂。这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形成了一条生态化的产业链[3]。

(三)张謇的公共事业实践

公共事业是张謇营造南通江海宜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居”是一个综合概念的体现,应包含安全、便捷、舒适的社会人文环境;应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繁荣、文化丰富厚重、景观优美怡人、生活舒适便捷、公共秩序井然有序、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就业;需要协调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和需求;将自然、经济、人文、环境及社会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4]。赵翀提到,张謇在全力推行地方自治过程中,为提升区域民众的整体素质,为地方发展积累物质和人才的基础而建立的公共教育事业,为改善区域生态和人文环境而发展的市政建设、公益慈善文化等一系列的企事业,都成为我国近代公共服务事业的典范。具体表现在公共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基础服务及公益慈善事业等四个方面[6]。至1912年南通共计有初等小学135所,高等小学2所,师范附属小学2所,中学1所,师范学校2所[5],后又设置农业、纺织和医学三所高等院校。除了教育,张謇倡议并亲手创办了博物苑、图书馆、剧院、伶工学社、出版社、刺绣学校、公共体育场、城市公路等一系列社会公益事业,为民众营造一个宜居的生态环境。

(四)张謇的慈善事业实践

1905年,张謇在唐闸创办了第一个新式育婴堂。至1922年,育婴堂、改良监狱、医院、养老院、贫民工厂、济良所、义茔、残废院、栖流所、老老院、戒毒所等先后开办,这一系列慈善事业被视作整个改良社会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来创办的。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邝富灼、邝光林所著《张謇传》一书中这样描述近代南通:“美国的妓女、欧洲的醉汉、中国的乞丐,这些街头熟悉的身影和其他令人不快的事情在南通州是没有的。这里的工厂、修理所、公路建设项目有效地吸引了所有的劳动力,而余下的老弱病残则被张謇帮助设立的慈善机构很好地照顾起来了。”[6]南通成为一座幼有所教、老有所养、贫有所抚、病有所医的宜居区域,张謇先生把江海文化中的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南通城市的生态宜居构建之中,成就了一项“伟大的事业”,打造了一方“中国的乐土”。

二、南通宜居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一)宏观方面

1.转观念,倡导绿色发展

南通市各级部门和组织要贯彻落实中央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 (试行)》相关规定,要抓紧政绩考核指挥棒,引导、监督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切实贯彻绿色发展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在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生态文明建设,争创“生态单位”“生态标兵”,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要在群众中倡导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细胞工程”。

2.顺体制,再造业务流程

在城市方面,首先,整合城市环卫、城建、城管、交通、社区等部门和业务,在此基础上成立具有执法权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形成城市环境治理“一盘棋”;其次,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由治理委员会依据项目需要统一调配内部资源,成立项目部专门负责环保设施建设、污染治理。在乡村,健全村镇环境治理体制,实施污染治理全覆盖。首先,成立村镇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负责治理乡镇企业、农村畜禽养殖企业以及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其次,探索市场化治理农村污染的新模式。第一,依靠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中园区、垃圾集中处理,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率;第二,鼓励乡镇整合资源,成立农业服务公司,提供规模化的施肥、用药、覆膜服务;第三,集中农资供应,严控有机汞、有机砷、有机氯农药等高残毒农药流入市场。

3.优格局,协调“三生”空间

张謇曾经为南通创建了和谐的“三生”空间,南通市要根据国家政策优化国土空间,协调好生态安全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让生态环境能够自我修复,让产业集聚收获规模经济,让人居环境更美好。在守住耕地保护、开发强度、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优化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沿江制造业集聚带,打造沿海农林带的产业与生态格局。优化南通城区建设,运用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寺街-西南营历史街区,严控城区规模,大力发展立体城市,盘活南通城区活力;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强化乡镇所在地和农村人口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农民置换宅基地进小区,盘活农村存量土地。

(二)中观方面

1.完善环境风险救援管理体系

南通是江苏化工企业较多的地区之一,近几年危化品事件呈多发趋势,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南通市应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对现有危化品企业、高校实验室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加强管理。南通要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控机构,落实防控责任;实施环境风险源全过程管理,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重罚评估不合格或整改不力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环境风险源安全达标建设,储备足够的环境应急物资和装备。

2.构建环保创业创新平台

南通市环保有关部门应该与南通大学、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设立与环境有关的研究机构;可以与南通科技局、南通农委等机构联合设立科技课题,可以鼓励、资助环保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环境创业活动;可以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培育、宣传与环保有关的典型示范项目;可以通过培育民众的环保展示平台,引领环境创新产品,引导社会绿色消费潮流。

3.完善环境监测、统计工作

有效的监测、总结和统计是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要措施。应该鼓励民众参与环境的监测、监督工作,要引进专业人才到职能部门工作,组建环境专家智库,要优化大气、水环境监测站点布局,提升检测水平;实时监控各地森林、绿地、湿地等生态屏障,增加对农村化肥、农药使用类型、数量的监控与统计;统计南通各市县绿色发展指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并公布年度数据。

(三)微观方面

1.完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实施建筑垃圾备案制度,限期清理、搬运;鼓励市民和企业购买净菜,把菜叶留在农田;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收费制度,免费处理可回收垃圾、电子垃圾,有偿处理不可回收垃圾;严格监管电子垃圾、废旧电池、电瓶回收与处理流程,补贴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循环利用和无公害处理;保持垃圾桶、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干净整洁,公开垃圾处理流程,提升、美化行业形象。

2.理顺社区停车混乱现象

针对私人车辆增多问题,相关机构、部门应该理顺社区的停车问题。社区附近单位,晚上可以让附近居民停车,如夜晚南通中南城等几个社区居民可将车辆停放在南通大学新校区。也可以在晚间车辆较少路段,划出停车位,解决居民车位不足导致小区停车混乱问题。鼓励社区新建立体车位,科学解决车位不足这一新生矛盾。鼓励居民使用节能汽车,鼓励绿色出行。加强城市乱停车的整治和处罚力度,适当提高城市停车费。总之,要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旅游

文明旅游,既是旅游者个人素养的体现,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在精神文明中的展现。推进南通文明生态旅游,要对文明旅游行为予以表彰,也要对不文明旅游行为予以惩罚。生态文明旅游,要培养旅游人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合理制定旅游景区门票,科学设置旅游线路;加大对组团社的营销奖励,提升生态旅游的品位和知名度;做优、做精,形成品牌效应;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河生态优势,建设宜游宜居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结语

张謇先生虽以实业和教育留给后人丰富遗产,但认真分析其一生,却发现其有两大“嗜好”,即建筑经营和植树造林,这两项活动都创造了江海文化的宜居空间。张謇不仅遍植绿树,还亲自规定了中国第一个植树节,主持制订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森林法》,首创了中国森林警察队伍。张謇的绿化生态观摆脱了旧时文人士大夫怡情养性的自我陶醉,上升到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上升到把生态与产业相结合,把生态与生产生活环境相结合,把生态与打造幸福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不仅为为南通人民打造了一个宜居生态空间,而且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启示。

[1]张绪武.我的祖父张謇[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227.

[2]于学基.中洋人对张謇生态观的传承[O/Z].http://www.zy. 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 101&id=450,2015,11,27.

[3]张廷栖.论张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8.

[4]杨海红.宜居乡村与乡村旅游开发策略[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1-97.

[5]赵翀.张謇开创中国近代公共服务事业的实践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9-42.

[6]邝富灼,邝光林.现代之胜利者?张謇传[M].台北:商务印书馆,1923.

(编辑:那张军张雪梅)

ZHANG Jian’s Idea of Livability and Its Implic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Nantong City

YANG Hai-hong
(School of Business,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Nantong,226007,China)

In the process of setting up industrie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ZHANG Jian,with a poet’s feelings,built Nantong into a garden city composed of the main city and three towns,which was the most livable plac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 China.ZHANG Jian’s idea of livability throws light on today’s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o be specific,the construction of a liv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eeds,from a macro perspective,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systems;from a closer perspective,environment network platforms and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tations should be constructed at regular spots;from a micro perspective,resident life,transport and community management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s of livabl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G Jian;livabili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Nantong City

X171.4

A

1671-4806(2016)04-0044-04

2016-04-25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JSD635);南通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CNT009)

杨海红(1977—),男,陕西铜川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新业态。

猜你喜欢

张謇宜居南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宜居大化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张謇发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