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的移动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
2016-03-17张晓冬
张晓冬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江苏南通 226007)
基于微信的移动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
张晓冬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江苏南通 226007)
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对于微学习、微学习资源的相关界定,提出了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研究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特征及其支持移动微学习的特定功能,探索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学习活动设计的步骤与方法,希冀为他人基于微信平台设计移动微学习资源并开展有效微学习活动提供借鉴。
微信;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
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态,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搭建微学习资源平台,建立起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移动智能终端之间持续互动,以实现知识获取、技能提升、问题解决等多层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微学习资源是微学习开展的物质基础条件,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构建优质的微学习资源是保障微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设计微学习资源,进行移动微学习是目前较为前沿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之一,也是现实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微信平台与翻转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课前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视频等学习资料通过微信发布,教师予以一定的在线辅导,课堂上教师主要开展小组交流、研讨与分析,针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通过微学习平台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任务,记录学习过程,获取与自身相关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设计自己教学平台的布局与样式,并通过平台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分析学生移动微学习的成效及兴趣所在,并以此为切入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
1 微学习和微学习资源研究概述
目前,国外学者对于微学习的定义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Silvia Gabrielli教授2005年提出微学习对于教育界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满足在校生和社会人员尤其是技术工人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和终身学习的欲望。Martin Lindner教授在2014年将微学习定义为:新媒介生态系统中的基于微内容和微媒体的新型学习方式[1]。Theo Hug教授认为可以从时间、内容、形式及媒介等不同角度来定义和描述微学习[2]。Christian Langreiter教授等理解的微学习主要是作为微内容的学习方式,微内容是“小型化、结构松散的”的内容。
在国内,关于“微学习”的界定虽未有定论,但互联网技术作为其技术支撑、微内容和微媒体作为其主要构成要素已达成共识,微内容就是以微媒体为载体构建的微学习资源。祝智庭等教授结合微学习的几大特点,强调微学习资源平台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交互界面的简洁性和低技术门槛等原则,设计微内容时要考虑到学习者微学习时常处于易被外界干扰的非连续状态,恰当的选择媒体呈现形式,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者的兴趣。李娜等认为微信支持的微学习资源设计理论基础包括分布式联通主义、认知理论和鱼塘理论,微学习资源的创建者应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实现微学习在不同移动终端之间无缝兼容的目标[3]。
2 微信公众学习平台概述
最初的微信除了具备语音、视频、图片等传输功能,还提供了手机群聊功能,这些功能基本满足了开展微学习的各项条件。为了更好的实现微学习目标,腾讯公司之后又在此功能基础上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该平台,任何人和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号,并通过公众号群发推送、订阅推送和自动回复响应的功能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智能终端之间的全方位互动。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并进而开展微学习是目前较为前沿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学习信息、在线指导,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学习平台对教师所提供的内容进行碎片化学习,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对时空的限制,满足了学习者课外零散时间学习的需要。微信公众平台现有服务号和订阅号两个类别的号,两类账号各有优劣。服务号具有自定义菜单功能,拥有此功能便可丰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界面,学习者可以通过微信界面菜单快速查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料。服务号的高级接口还可获取用户的基本信息、语音识别等信息,但服务号的缺陷在于每月只能推送一次,不利于学习者的持续互动。订阅号每天都可向学习者推送资源,这种方式较易建立平台与学习者间的感情链接,但其缺陷在于推送模式是简单的一对多的模式,不利于学习者间的交流互动。
目前有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移动微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信平台自身支持移动学习的功能分析及利用微信平台开展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如王萍深入研究了微信支持移动微学习的各项功能,包括自动回复、语音文本交互、订阅推送和信息分享等,并从功能定位、学习方式、网络服务等层面探讨了微信移动学习的设计原则[4]。范文翔等通过深入分析移动微学习的特征和翻转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研究了信息化时代移动微学习与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契合点,提出了二者有机结合的解决方案[5]。
3 微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3.1 学习内容的设计原则
3.1.1 最小知识模块
微学习通常是非连续状态的碎片化学习,如果学习单元包括较多的知识点和内容,则难以一次性完成。因此,微学习通常以单一主题构建学习单元,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呈现相关内容。由于移动微学习的终端一般为智能手机,微学习资源创建者将学习内容粒度划分,既有利于微内容的传输与共享,也利于学习者在各种场合、随时随地开展微学习。
3.1.2 相对的完整性和相对的松散
微学习是一种易受外界干扰的非连续性学习,由于学习者的注意力常处于高度分散状态,要保证微学习能够随时进行就需要每个学习单元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者在完成一个学习单元而不需要完成其他学习单元的情况下即可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单元之间松散重组,呈现隐性连续的结构,这种结构可由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单元进行组合与创建者预设的路径相结合。
3.1.3 学习内容设计的动态化
设计微学习内容应遵循动态化原则,以便微学习资源的创建者能够随时根据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对自己设计、构建的微学习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从而保证学习内容的先进性。
3.2 媒体形式的设计原则
微学习资源是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存储和呈现的平台,在进行媒体选择和设计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微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媒体选择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及相同学习效果下何种呈现方式最为经济等因素。
3.2.1 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
微信一般以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而智能手机的存储空间和数据处理能力相对有限,因此一些格式较大的资源在微信上很难运行流畅、完整呈现。另外,有研究表明若微学习内容的媒体形式选择不当,将会影响学习者微学习的专注度,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创建者需要依据微学习的特性,恰当的选用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对不同的微学习资源进行相对应的媒体设计。若单一媒体形式不易呈现微内容,还可采用几种媒体形式灵活组合的形式进行。
(1)文本。由于受到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存储能力及屏幕大小的限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文字上限为 600 个字符,基于此,在设计微内容的时候,需考虑到文本的长度。相比于冗长的学术报告和短小的微博,微信600个字符足以将一种微现象表述清楚,这种短小精炼、易为人懂的特点也有效的减轻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载。
(2)图片。图片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图片的格式、分辨率和大小。同样,由于移动终端存储能力的限制,太大的图片既不适合下载到移动终端,也不适宜在微信上呈现。在微学习内容设计时往往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可让学习者在非连续学习状态下保持更久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上传多种格式的图片,包括 bmp、png、jpg等,大小不超过 2M,这也体现了平台资源微型化的设计理念。
(3)视频。视频的设计主要涉及到视频的格式、分辨率、时长和大小。视频在传输知识上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文字和图片,视频教学类似于真人授课、形象生动,能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学习者的目光,提高微学习的兴趣。微信公众平台的视频也存在着多种格式,如rm,avi,mp4等,但和文字图片一样,考虑到移动终端的存储能力,视频的上限为20M,并且播放时间不宜过长,需要将讲述的知识尽量简化,让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取知识与技能。
(4)音频。语音是微信最初特有的功能,当学习者处于移动或颠簸的环境下,语音为其学习提供了便利,音频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应控制在1分钟以内,大小控制在5M以内。同样的,微信中的音频也具有多种格式。音频教学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2.2 选择流量小的媒体
众所周知,手机微信在学习使用过程中会消耗一定的流量,产生一定的费用。而不用的媒体形式,消耗流量的大小不尽相同,因此,在保证微学习同等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消耗流量小的媒体形式来呈现微内容。除此之外,微学习资源的创建者还应充分考虑不同移动终端之间资源的兼容性,不宜采用不常见的媒体设计形式。
4 微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4.1 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
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设计微学习资源之前,需要对微信支持移动微学习的各项功能进行研究和挖掘。范文翔等对微信的平台功能、通信功能及社交功能等常用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如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号、订阅号,支持功能扩展,可实现群发推送、自动回复、订阅推送相关教学资源;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可用于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及师生间的交流、答疑和个性化指导;微信的朋友圈可实现学习资源与学习心得发布与共享,支持互动评论和学习评价[5]。
4.1.1 文本、语音互动
移动微学习让学习者能够进行多层面的交互,而微信交互最主要的方式是文字与语音。文本传输与互动是大多数通讯工具都具备的基本功能,也是最简单的信息交互方式。语音通信功能是腾讯公司设计微信时赋予的重要功能,也是微信有别于传统通讯软件的信息呈现形式,它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方式,实现了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直接对话与互动。在学习中,语音的运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4.1.2 订阅推送
订阅推送是指用户先主动关注并订阅某个微信号发布的信息,而后微信号定期将信息资讯推送给用户。微信的订阅推送模式虽然允许公众平台定期向订阅用户推送信息,但为了保障用户不受过多信息的干扰,限制了其推送的数量,这就要求创建者在信息质量上做到精心设计、优中选优。在微学习中,订阅推送模式可用于课程教学中课程相关信息和学习内容的发布,其呈现的主题多样又明确,满足了学习者针对性的学习需求[4]。
4.1.3 自动回复响应
与订阅推送模式相对应,微信的自动回复功能是一种“拉式”的即时响应模式。虽然通过微信进行信息传播大大方便了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获取,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资源都适合强制推送,可以通过设置“特定主题词”让学习者自行获取,并可以通过回复“特定主题词”重温信息[4]。对学习者而言,该功能提供了关键字检索功能,方便了学习者的信息查询和使用。通过自动回复设置,可以解答学习者在微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因此,对于自动回复的设置,需从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4.2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学习活动设计
在微学习中,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需对微学习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将微学习的教学设计理念始终贯穿,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考虑学习者非连续的学习状态及学习兴趣点、兴奋点,克服时空障碍,实现轻松愉悦的移动学习体验。
4.2.1 学前准备
(1)学习内容的设计。由于每个学习者在学习的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学习内容的设计、学习的目标要求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创建者在设计微学习内容前要充分了解学习对象的特征与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等、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或是以不同媒体形式呈现同一学习内容,总之应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潜力都能被充分挖掘。
(2)学习小组的组建。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微学习和微学习资源的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决定了学习的成效。学习者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其对学习资源的不同需求,创建者在设计微学习资源时,需提前了解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习特征和学习兴趣。针对学习者现有认知水平及能力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可将水平相当的学习者组建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布置任务时可采取学习主题大方向一致,而各共同体任务难度不一、目标不一的原则。多次活动后,根据学习者的效果反馈,分析其学习状况,按学习水平差异进行再分组,过程中积极调整各组学习进度,促进移动微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4.2.2 学习活动过程设计
(1)学习主题发布。教师通过平台推送信息及时发布最新的学习资源和课程活动,与学习者保持交流互动,鼓励学习者利用平台完成微学习任务。
(2)通过平台检索信息。微信平台具备的信息搜索功能,便于学习者快捷的找到自身需要的学习内容,现有的检索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关键字/自动回复”功能进行学习内容的“拉式”按需检索。通过输入关键词,系统自动回复答案,对于系统没有的,可提交给教师进行在线回复;二是根据微信平台提供的“自定义菜单”的导航功能查询信息,教师根据不同分类把课程资源碎片化,学习者点击微信界面的菜单即可获取相应的学习单元。学习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往往是零散的、非连续的,还需要学习者在进行资源检索后,花一定的时间对资源进行归纳、整理、思考和判断,这样才能提炼出最有价值的资源[6]。
(3)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包含通过微信学习平台完成的学习日志、学习作业、学习作品和学习反思等。学习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学习的成效,教师可组织各学习共同体小组汇总本组的学习成果,并将学习成果标明主题后上传至“微社区”,作为新的微学习资源与其他学习者共享,优秀的学习成果也是后续开展微教学的优秀案例。
(4)总结评价。评价总结阶段,可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三种方式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主体既有学习者本人、也有其他学习者和教师;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时间和成效。这样全方位的评价既有利于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是对微学习内容、微学习平台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的一次检验。通过总结评价可对积极关注课程公众帐号完成微学习,学习成效好的学生进行成绩激励。
4.2.3 学后提升
移动微学习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可以使学生在任何想学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不受任何时空的制约。所以我们的老师可以利用移动微学习的特点,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些寓教于乐的教学提升,全方位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课后提升方式有很多种,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信息化现代,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我们可以传播和推送的有项目演示、作品欣赏、练习题、文章等。
5 案例分析
笔者所在的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发展的特色现建有江苏省品牌专业——产品设计(家纺方向)及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家纺艺术设计》,为跟进信息化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课程建设团队根据90后高职艺术生学习的特点,建设了配套的微信公众号“爱家纺小站”。该学习平台充分利用了微信公众平台支持移动学习的各项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特征、兴趣点,定期发送家纺行业的相关资讯、优秀作品案例、企业家访谈,并通过集赞评比的方式对学习作品进行反馈评价,对优秀学习者给予奖励。平台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微型化处理,将企业大的项目任务提炼转化成适合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满足了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体现了微学习的教学理念。平台的媒体形式多样,各类精彩的作品图片、简洁的文字、生动的视频将平台打造成为一个多样的更具指导的微课堂,也让对应的《家纺艺术设计》成为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课程。微信公众平台由“家纺资讯”、“陈设艺术”、“企业招聘”、“设计榜样”四大模块组成,来源于家纺艺术设计,又高于家纺艺术设计,有效了拓宽学生对于家纺艺术设计的理解。
1 郭江浩.基于安卓(Android)的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4.
2 齐利利.基于手持终端的微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李娜,乜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7):52-55.
4 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34-41.
5 范文翔,马燕,李凯,邱炳发.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90-97.
6 王朋娇,蔡宇南,段婷婷.微信功能包支持下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1):35-40.
7 霍婷婷.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设计[J].通讯世界,2015(12):42-43.
(责任编辑:谭银元)
Micro Learning Resources Designing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WeChat
ZHANG Xiao-dong
(Jiangsu Technic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ntong 226007, China)
This essay studies the definition of micro learning and micro learning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for micro learning resources designing; studies the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eChat Public Platform and its supporting for micro learning; explores the ways to design micro learning activities b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the guidance for micro learning and resources designing.
WeChat; micro-learning resource; designing and application
2015年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编号:2015LX007)研究成果;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课程‘微项目’的开发探索与实践——以《家纺陈列展示设计》为例”(编号:JGZ13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6-04-22
张晓冬,男,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与研究。
G420
A
1671-8100(2016)04-0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