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与“不幸”:传统文化的现代境遇——基于赣中白马寨村的实地调研

2016-03-17汪泽民龚春明庄龙玉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9期
关键词:白马现代化传统

汪泽民 龚春明 庄龙玉

“幸”与“不幸”:传统文化的现代境遇——基于赣中白马寨村的实地调研

汪泽民龚春明庄龙玉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其命运和前途未卜。通过对赣中一个传统村落白马寨的实地调查,发现传统文化在当下有着其“幸运”的一面,并能适时与现代化变迁保持大体的默契;但也有着其“不幸”的另一面,以致在社会转型时期“渐行渐远”,也与现代化变迁显得步调不一。故此,在文化强国的理念指导下和保留“根”文化的基础上,应对传统文化实行辩证的扬弃和适时的发展。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迎来希望的明天。

传统文化;现代境遇;文化调适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幸”

1.传统文化幸运的“昨天”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传承的载体,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虽然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其命运和前途未卜,但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为现代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昨天”的传统文化是幸运的,因为它是现实存在的、天然的、非加工的,也是当时的“宠儿”。虽然现在只能通过旧照片或是字里行间来感受当时的辉煌,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仍旧是文化盛宴上的“饕餮大餐”。

本文选择白马寨村作为调研地点,是因白马寨村的整体布局设计及其局部的细节考究无一不渗透着传统文化,如其“歪门斜道”、匾额文化、石雕艺术等。白马寨村坐落在江西省丰城市张巷镇西南部,位于杜市、桥东、石滩三镇交界处,距离丰城市区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白马寨古村始建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4年),距今有700多年历史,于2003年7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白马寨古民居建筑现有125幢,分布较为集中,保存较为完整,其总体布局非常别致巧妙。整个宅第规划、巷道的设置是依据八卦图的演变精心设计,房屋的坐向独具一格,均是东西向,唯有一幢考虑到通风、采光的需要以及风水的缘故是南北向的。南北开有正门或侧门,寓有“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四方进财”之意。村里的房屋并非都是坐西向东,也有坐东朝西,从杨祖兰宅第至“青云第”门坊的“兰陔启瑞”,这一排房屋均是坐西朝东,而因为它后背的宅第坐东向西,而其分界线按风水讲即是“龙脉之脊”。

村内的宅第均刻有匾额,总数达130余块,保存较为完整。其中门首的石雕匾额122块,宅中堂木刻匾额9块,木刻对联4副,木刻店坊招牌2块。这些匾额所刻字体各不相同,有行书、草书、隶书、篆体、楷体等,还有十分罕见的钟鼎文。题这些匾的人有当地尚书、侍郎、抚按、知县,也有本村进士、举人以及乡贤耆宿。他们书法遒劲飘逸,堪为不朽之作。匾额上的文字大多出自《四书》《五经》《论语》等,这些匾额如“通奉第”“科甲第”,寓意显其功名;“兰陔启瑞”讲述其家族渊源;“旭景延厘”预示其治学修身齐家之道、期盼其家族事业兴旺发达,为祈祷其家人吉祥安康以及祝贺、怀念之辞。

站在白马寨的巷道入口,便可以看到一条深深的车轮痕迹。据当地《丰城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白马寨有店铺24家,营业资本26700元(银圆);另一类是走南闯北的行商,即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6)发展壮大起来的“白马商帮”。精明的白马商帮选择了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湖南常德、贵州铜仁等地,主要经营钱庄、当铺、粮油及杂货等。超前的创业理念,把眼光瞄准金融业,开设钱庄、当铺是盈利比较快的创业渠道,使得“白马商帮”在当时颇有名气。而这些店铺的经营,需要货物运输,独轮车成了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之一。木质的车轮,在石板路上碾轧了许多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不仅是当时经济发展的见证,更是白马寨人敏锐的商业嗅觉的体现。白马寨以其官场上的名望,文化的传承以及经济上的富庶,一座座当时与邻村相比之下的“豪宅”,精致的筑建,一家家私塾、学院,文化的熏陶等等,让这个并不大的白马寨成为当时的望族名村。

2.现代化变迁中的传统文化

诸如白马寨一般的历史文化名村还有很多,古村经过几百年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人们深刻地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的载体。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遗传基因,还是社会转型发展和历史运动变革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变迁中并不是一味地“随波逐流”,而是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比如,白马寨及其他历史文化名村,不仅是研究者们喜闻乐见的“圣地”,更是游客们寄托心灵的精神“胜地”。因为在这里,无论是它的现实存在还是历史变迁,均是文化熏陶的宝地,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渲染,使得各界对这些古村及其传统文化给予重视,使其在文化建设中快速地被提上日程。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是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为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的转型,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过程中“蜕变”,这种变化具有中国特色,是建设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这种现代化既要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又要适应现代转型的需要,还需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和精髓,然后建立起既融合传统与现代又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系统。例如,美国学者马克·丹尼尔所言:“中国汉文化的四千年历史使目前紧张局面更显突出。”[1]现代化建设对传统文化而言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学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使得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得以留存下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核心因素。但与此同时,也给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幸”

1.传统文化在“渐行渐远”

文化的发展同自然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个体的多样性差异和交互共生。[2]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经在较好的程度上适应或满足了人们的实际上或是观念上的某种需要”。但是历史条件并非一成不变,“原先适应和满足的需要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变得不适应、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甚至成了累赘。”[3]转型时期,传统文化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生或多或少的转变,以适应大环境的格局,得以生存和传承,这就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在渐行渐远。比如,白马寨村在解放初期以及文革时期,大部分宅第石雕被涂鸦甚至被毁坏,但这些雕刻精湛的工匠难再觅寻,且每家每户的石雕均是按照各家原有的寓意雕琢的,没有留下任何参照。再者,因地域差异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同,很多建筑损耗严重,甚至有部分倒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白马寨的村民们对老宅子的保护意识淡薄,甚至有部分村民改建自己宅子里的格局,使古建筑外表下,内里基本是现代装饰。村里的环境也是脏、乱、差,池塘里尽是黑水垃圾。村里的排水沟,据本村的一名90后回忆,小时候门前水沟都是清澈的流水,家家户户都可以在水沟里浆洗。但如今不仅没有当时清澈的流水,且全是污沙和生活污水,临至盛夏,气味更是难闻。如今的白马寨已不再是孩提时代家家户户串门,邻里街坊聊话家常,村里大部分年轻一辈均去全国各地或经商,或打工,留下的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白马寨也从当时的名村望族到今天的普通平凡,村里的贫富差距也渐变渐大。村民大多选择建造新房子,住进现代化的民宅。对村里的部分古稀老人的访谈结果是,他们大多数愿意住进现代化民宅,一来交通方便,因为老宅子巷道较窄,无法通车;再者老宅子年代久远,风雨摧残,损坏较多,老人居住不是很安全。白马寨的传统文化如今成为了旅游业的“商品”和文化考古研究者们的素材。

2.“纠葛”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变迁是紧紧围绕历史这根时间轴来进行的,始终以自身为立足点,而现代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文化之基础上。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必然存在时代背景与文化制度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下文化发展趋势中会出现“水土不服”之状。而现代文化又须得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往往有着传统文化的“形”,却缺乏传统文化的“神”,形神分离是当下文化的痼弊。传统文化今日之情状甚是“纠葛”,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于传统文化中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一直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界定,以及对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故此在实践中人们会按照各自的理解和需要,进行选择性的使用;二是各种舶来的异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很大,使得传统文化在发展进程中日渐失声,这一点现在也为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意识到;三是旧的“孔家店”因时代的变迁早已坍塌,而新的“孔家店”尚未重新树立起来,使得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地位渐趋式微,原有的地位已经难觅踪影。

所以,我们需要在传统中寻找开启文化永续传承与发展的钥匙。在社会加速转型的当下,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如白马寨的民居建筑,政府更多的是就其“外貌”进行保护,尚缺乏系统的内在的整体保护措施,加之生活于其中的农民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故保护工作的进展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又如,赣东乐安流坑古村,当地的民俗文化——傩舞,只在特定的日子作为一种仪式进行展演,且表演者均为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一代更多地接受了现代文化的熏陶,均不愿继承这种传统。一方面,我们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但另一方面又缺乏传承人。因此,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真正主体,又成为一个必须值得重视的问题。再如中华民族一贯重视的丧葬文化,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今天,也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借火化之名谋取利益之实的工具,实在令人感到痛心。简而言之,传统文化一直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至今没有自己准确的定位,它的命运似乎更多地掌握在他人手中,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与应然的逻辑,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与统一。故其传承与发展的落实程度也一直让人感到纠结,人们更多地只有在未来的时光中进行乐观的展望。

三、传统文化的“明天”

传统文化是经过几代人长时间累积沉淀下来的,是当下文化发展的基因核心,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根”。尽管一些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如白马寨的石雕艺术,即便是今天的高科技也无法达到当时的技艺,然而它们正饱受风雨侵蚀而无法留存。诸如此类的情况还在全国各地上演,如何在当下这样一个“快餐式”的生存空间立足是传统文化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幸运的是“抢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理念已经引起了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和出台了相关保护政策,人们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强,这为在风雨飘摇中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曙光,也为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带来契机。为此,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把“文化强国”列入其中。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专设一章进行详细的阐述。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用了1294个字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了总体部署。

传统文化在当前异质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4],秉持自身的民族特性,“坚持夷夏之论,以排斥外来之教义。”[5]然而,要适应当下的发展,传统文化不能被抛弃,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加以保留,更不能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取代现代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深入挖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成分。[6]为此,理性而正确的态度,应是对其进行辩证的扬弃,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整合与重构”,使二者的价值体系相互“融合”,形成统一体。一方面坚持洋为中用,既要接受先进的外国文化素质,又要拒斥外来文化的糟粕性素质;另一方面坚持古为今用,既要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素质,如文化认同观念、价值观念的优秀成分、制度中的借鉴部分等,又要扬弃过时的传统文化,如专制政治和官本位、保守主义、平均主义、重农轻商意识、重人治轻法治思想等,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形成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发展态势。

只有立足于时代的高度,保留其内在的精华,因应形势地对自身的“过旧”进行“革新”,进而实现对传统文化完成创造性的转型,使之成为兼具时代性、民族性和普世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种文化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继承与光大、改造与升华,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独创,又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在大转型的时代,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将旧貌换新颜,但其精髓不会被“现代化”。中国人最重视“根”文化,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的根,以其为中心,与外国先进文化相结合,在不断汲取的过程中,取精华去糟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所必须历经的。

[1][美]龙志安.中国的世纪——下一个经济强国的崛起[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105.

[2]周忠华,向大军.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2.

[3]于雪梅,商植桐,于伟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J].求索,2003(5):239.

[4]王佥崇.哲学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维反思[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3.

[5]陈锦华.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陈寅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9.

[6]谭溪.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探析[J].理论经济学,2012(1):20.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齐齐哈尔大学哲学与法学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3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村落的价值及其发展研究》(编号:13CSH061);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计划《文化社会学视角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项目(编号:UNPYSCT-2015096)]

猜你喜欢

白马现代化传统
边疆治理现代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白马少年
老传统当传承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