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乡村日常生活的文化传播途径

2016-03-17周逢梅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9期
关键词:话语价值观核心

周逢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乡村日常生活的文化传播途径

周逢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乡村顺利传播,并获得广大农民认同,关键在于能否嵌入乡村日常生活。文化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重要途径。为此,可以从话语传播、文娱传播、典范传播、日常传播等方面切入,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播途径,增进农民群众的核心价值观认同。

核心价值观;乡村;日常生活;文化传播;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乡村顺利传播,并获得广大农民认同,关键在于能否嵌入乡村日常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我国拥有2.7亿农民工、7亿农民,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乡村群众的价值共识和信念,是当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传播的一大难题。乡村作为一个共同体,有其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边界”,村民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对村庄生活价值的认同构成了“文化边界”的内涵。①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单一性的政治传播途径,由于其传播话语的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特征,俯视性的传播方式,难以跨越乡村共同体的文化边界,所能实现的只能是暂时性、表面性的政治认同,而不可能达到长期性、内在性的价值认同。而平视性、亲和性的文化传播途径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越乡村共同体的文化边界提供了可能。具体来说,即通过话语传播、文娱传播、典范传播、日常传播等途径,将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内涵灵活嵌入乡村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农民群众的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话语传播途径:掌握乡村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话语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领域自由开放程度的日益增大,乡村文化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愈益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如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拜金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开始在乡村基层社会兴起,逐渐影响乡村日常生活,并形成了对乡村主流价值观的挑战。“由于儒教伦常教化功能的逐渐丧失,再加上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功能的相对弱化,当前中国农村呈现出散乱无序的多元化信仰态势。”②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话语权旁落,就表明这个社会已经陷入某种文化危机,这极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文化的裂变和失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社会的话语权关系到乡村基层的文化和谐和社会稳定。为此,需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应结合农村实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适度的话语转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话语属性来看,“三个倡导”属于典型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虽然通俗易懂,但由于强调对全民族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普适性”,难免体现出较高的抽象性和宏大叙事的特点。这就需要向基层话语转换。例如,“三个倡导”中的“文明”话语,用基层话语来表达就可以是“崇尚科学,抑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和谐”话语换一个表达就可以是“邻里和睦,心情舒畅”。

其次,应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平台。目前,农村地区在利用基层会议、中小学、广播台、电视台、报刊、宣传车等传统话语平台方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网络、手机媒体等新兴的技术性话语平台农村文化礼堂、社区讲座、群众文化馆、农家书屋、村史博物馆等新兴的参与性话语平台相融性不足。事实已经证明,新兴话语平台由于在即时性、互动性、生动性方面具有传统话语平台无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因此,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应当积极探索建立新兴话语平台,例如,可以通过开设村镇、社区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将内容健康向上、基层民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段子、视频、图片传播到基层民众中,也可以邀请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为基层民众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普及讲座,或者在群众文化馆、农家书屋中布置专题展览,为基层民众释疑解惑。

第三,应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文化队伍建设。基层并非文化沙漠,农村基层社会尽管缺少文化精英,却是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生长的沃土。因此,农村基层价值观传播的文化队伍建设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基层文化干部,也应当积极整合草根文化能人、农村电影放映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基层文化热心人,形成新农村文化共同体,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在这一方面,可以吸收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价值观建设的优秀经验。在中国传统农村,乡贤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传播主体。“传统社会的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而且是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③当下农村价值观建设应当积极利用各种留守和外出的乡贤,充分发挥他们在道德、政治和文化观念上的传递和示范作用。

二、文娱传播途径:乡村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形象化

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④这是对文艺娱乐与教育关系的深邃洞察。我国农村基层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公共话题的关注度较低,因此农村基层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宜采取过多的理论教育方法。实践证明,通过文化娱乐途径传播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办法。然而,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娱乐发展仍显滞后。据青岛大学某调查团队对青岛、潍坊、日照、枣庄、临沂、聊城6市农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研数据显示,农民选择“在家看电视”的占60.7%,选择打扑克、搓麻将的占36.7%,选择“看文艺演出活动”的只有10.5%。⑤从数据可见,当前农民对于文化消费并不缺乏主观需求和消费时间,但文化消费的质量和内涵显然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亟须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应充分发挥文学艺术“铸造灵魂”的功能,通过文艺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众所周知,美国主流价值观在基层社会的传播是十分成功的。这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极为发达的大众文化,尤其是影视文化。法国学者迪布瓦指出,好莱坞电影的一大功能即在娱乐大众的同时“维护对美国梦来说弥足珍贵的乐观主义,保持所有人的士气”。⑥在我国,电视剧、通俗歌曲、小品、相声、说书、快板、地方戏曲、对联、传统诗词、美术、舞蹈等都是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利用这些文艺形式进行隐性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农村电影放映队播放农民喜闻乐见的主旋律电影,在广场舞歌碟、卡拉OK点歌系统中加入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正能量歌曲,在十字绣模板中加入“家和万事兴”“天道酬勤”“诚信赢天下”等书法字体的格言警句,既可以满足农村群众的娱乐和审美需求,又间接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一举两得。

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通过举办歌咏比赛、广场舞表演、知识竞赛、文艺晚会、征文活动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老百姓喜爱的文化形式。如果说主旋律的文艺作品侧重于用美感的形式演绎核心价值观,群众文化活动则在于用娱乐的形式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农村群众在愉快的参与和互动中达到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三、典范传播途径:乡村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人格化

典型示范、榜样教育是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常用方法,对主流价值观传播产生了极为显著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雷锋、焦裕禄、张海迪等一大批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感染了无数的农村群众,产生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典型示范和榜样教育仍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的十分重要的途径。

首先,要善于发现让农民们感到亲切的典型和榜样。对农村群众来说,宣传全国、全省的道德模范固然可以产生积极效应,但宣传自己身边的道德模范无疑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尤其在当下对道德建设的悲观心理弥漫着不少人的头脑时,让他们感觉到“好人就在身边”,远比宣传一个他们不熟悉的道德模范更容易树立起他们的道德信念,也更容易带动他们崇德向善的行为。同时,尽管中国农村正在转型,但仍然属于“熟人社会”,不同于‘陌生人社会’的无情冷漠,熟人社会充满人情味,好面子”⑦,这样的社会环境尽管存在某些弊端,但从道德建设角度而言,无疑有利于增强乡村道德典型自身的存在感和对他人的示范性。因此,可以开展各种道德评比活动,选出本地的“最美村官”“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党员”等,在当地广为宣传,让这些基层“最美乡村人物”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

其次,要善于向农民讲述典范人物的故事。老百姓最爱听故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角度而言,一个好故事应当既具有生动的人物、情节,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当然,这种教育应当是恰到好处的,而不能是说教的。实践证明,“一些地方搞电影下乡,放的却是令农民陌生的都市题材,观者寥寥。而那些植根乡土、讲述农村自己故事的文艺作品,不需过多推广就能获得群众认可。”⑧因此,要结合农村实际,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讲述典范人物故事的方法。例如,从内容上而言,可以选择融合传统与现代、既有时代意义又易于为农村群众理解的故事题材;从形式上而言,可以积极运用说书、快板、戏曲等中老年农村群众喜爱的民间文艺形式和动画片、卡通形象、流行歌曲、微电影等农村青少年喜爱的流行文艺形式。

第三,要为典范人物提供展示平台。阿谢姆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⑨,这说明榜样的力量极大。然而只有给典范人物搭建恰当的展示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这类平台不仅包括先进事迹报告会、道德讲堂、荣誉陈列室,还包括电视专题采访、网上展播等。典范人物的名人效应与展示平台的放大效应相结合,将使核心价值观声音越来越大,传播更广更远。

四、日常传播途径:乡村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生活化

一种价值观要产生深入持久的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到整个农村社会,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结合。

应通过健全农村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完善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家风家训、礼仪制度,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村群众的基本遵循。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儒家价值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与“人伦日用”相结合,以至于在传统社会,连衣食住行、吃饭睡觉这些日常行为都有各种“规矩”,这些规矩大都隐含着某些儒家价值观念。这就导致不仅在传统社会的儒家“君子”那里,甚至在普通百姓那里,也常常可以见到儒家价值观对其日常生活留下的深刻烙印。在这一点上,当代农村基层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传播需要向儒家学习。例如,在乡规民约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制订的各种新乡约和新村约,不仅要树立农村群众的基本行为规范,而且要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维护者和传播者。在礼仪制度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积极挖掘并宣传传统节日、纪念日的价值观内涵,赋予成人礼、婚礼、葬礼、寿礼以更多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元素,增强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应积极利用乡镇文化广场、乡镇文化建筑等乡村公共空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教育。“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让农村群众在参观游览、阅读、聆听的同时亲身体验主流文化情境,更容易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县乡政府十分注重利用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标语宣传和图画宣传,取得了积极效果和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过于生硬直白的问题。反观发达国家,它们同样注重城乡公共空间的价值观教育,但主要采取的是雕塑、纪念物等更为隐蔽的形式。例如,美国首都华盛顿仅纪念建筑物、纪念碑和雕像等就有100多处,都与美国的历史和文明有关,几乎全部免费开放。⑩这些气势恢宏的建筑物和高高飘扬的美国国旗,映衬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下,成为美国价值观“无言的阐释者”。目前,我国农村的公共空间尚有巨大的利用空间,可以充分利用牌坊、雕塑、纪念碑等艺术形式和文化建筑加以装点,既有助于建设“美丽乡村”,又可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应通过建立各种乡村民间协会、乡村志愿者组织和公益组织,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激发村民的道德热情,传播社会正能量。目前,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能服务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无疑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应当切实结合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引文注释

①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7.

②李明.对当前中国农村信仰多元化格局的初步思考[J].学术界,2012(4).

③张颐武.重视现代乡贤[N].人民日报,2015-09-30.

④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7.

⑤秦毅.文化建设别忘了“软”投入[N].中国文化报,2012-01-12.

⑥[法]雷吉斯·迪布瓦.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3.

⑦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J].读书,2011(1).

⑧郭静.农村文化建设要讲好乡土故事[J].人民日报,2014-12-15.

⑨戴镏龄.世界名言大辞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1510.

⑩ 赵康太.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4).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30

猜你喜欢

话语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