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南京城郊养老旅游开发

2016-03-17宋欢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9期
关键词:南京养老旅游

宋欢

略论南京城郊养老旅游开发

宋欢

本文界定了“城郊”概念,并从合理开发景区养老旅游、重点开发乡村养老旅游、全面满足养老旅游需求、充分保障可持续发展四方面对南京城郊养老旅游开发提出具体建议。

南京;城郊;养老旅游

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江苏省省会和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也是人口超过800万的特大城市。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主城区容量有限与人口不断增长的矛盾不断加剧。在政府主导下,南京城区人口、工业企业和部分城市功能向郊区扩散,为南京城郊养老旅游开发提供了契机。

一、关于“城郊”的界定

“城郊”是城市郊区的简称,郊区是与主城区相对的概念。目前,对主城区与郊区的划分标准学者看法不一。第一种根据人口进行划分。周一星等认为,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可根据人口密度的数量级为数万、数千和数百进行划分。[1]第二种根据距离划分。新街口是南京最为成熟的CBD,秦贤宏将距离市中心新街口10 km和30 km范围划定为南京都市区和近郊区。[2]曾文等以新街口为中心,以20 km和40 km为标准将其划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3]第三种根据行政区划划分。《南京市统计年鉴》对行政区划统计时,把南京市划分为城区、郊区和郊县三部分。其中,城区由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六区组成,郊县包括高淳县和溧水县,其他属于郊区。2013年,南京市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撤销秦淮区、白下区,以原两区所辖区域设立新的秦淮区;撤销鼓楼区、下关区,以原两区所辖区域设立新的鼓楼区;撤销溧水县,设立南京市溧水区,撤销高淳县,设立南京市高淳区。调整后,南京市辖玄武、秦淮、建邺、鼓楼、雨花台、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11个区,共81个街道、19个镇。综合学者研究及南京行政区划,笔者将南京划分为主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部分。主城区包括玄武、秦淮、建邺、鼓楼,近郊区包括雨花台、栖霞、江宁、浦口、六合,远郊区包括溧水和高淳。

二、南京城郊养老旅游开发背景

1.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需求提升

江苏省民政厅2015年8月发布的《2014年江苏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江苏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截至2014年底,南京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129.4万,占户籍比重19.9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数据还是被流动性较大的大学生群体稀释后的数据。2014年南京普通高校在校人数80.53万人,除大学生外,南京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22.79%。南京老年人口呈现基数大、比例高、增速快、高龄多等特征,社会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在我国生育政策长期影响下,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421家庭”比例增加,甚至出现一对年轻人赡养8位最多12位老人的严重“倒金字塔”局面,年轻人赡养压力增大。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年轻人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在工作事业上,家庭养老功能将会不断弱化,社会养老需求增加。2015年末,南京有养老机构307家,各类养老床位数6.98万张,远不足以满足养老需求。仅依靠政府难以解决这一难题,亟需社会资金和社会机构参与提供养老服务。南京老年人口中高中文化比重,尤其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在全国城市首屈一指,[4]这使南京老年人对养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更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旅游是一项通过审美获得精神愉悦的活动,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划分,属于生理和安全需求之上的高层次需求,是提升养老质量的重要途径。

2.城郊化步伐加快,缓解城市压力

目前,我国城市中心呈现人口密度高、交通拥挤、地租昂贵、环境恶劣等特征,人们生活成本增加,使城市化反方向发展,即人口、产业等向郊区发展,各种城市功能向郊区流出。南京作为江苏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出现明显郊区化现象,表现为人口郊区化、产业郊区化和商业郊区化三个特征。从近10年数据看,主城区除建邺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外,玄武、秦淮、鼓楼增长缓慢,远低于全市平均增长率。与之相应的是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呈现从近郊扩散到远郊特点。从生产总值看,主城四区增长速度一直低于郊区增长速度,近郊区中浦口和江宁发展较快,远郊区中溧水增速高于高淳,但总体上远郊增速低于近郊。从零售总额看,城区始终是商业活动中心,其辐射范围不限于南京市,还包括周边城市。2007年后,郊区开始高于城区增长速度,郊区与城区差距缩小,其中远郊区纵向增长明显,但横向增长疲软。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南京将构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形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打造“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格局。南京将沿宁连、宁高综合交通走廊形成南北向城镇发展轴,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市域城镇体系,主城、3个副城、8个新城、34个新城镇及未来2000个以内的村庄的城市布局。南京郊区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公共资源过度集中问题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郊地区将更多承担城市养老等压力。

3.旅游业发展成熟,城郊旅游潜力大

2015年,南京市人均GDP为18995.84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55.17元,比上年增长8.5%,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已形成,旅游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2015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等级旅游景区55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国家、省、市级旅游度假区7家;省自驾游基地3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点42家,其中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25家。南京始终将旅游业作为第三支柱产业重点扶持,走产业化道路,使南京旅游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688.12亿元人民币,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0234万人次,同比增长8.0%。目前,我国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以城郊乡村为代表的休闲旅游成为居民消费热点。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南京“一体两翼四带五片”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江北、江南郊区县生态观光型、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建设稳步推进,城郊形成旅游产业集聚,将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极。

南京老龄人口增速快且基数大,养老成为政府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南京老龄人口整体素质较高,对养老要求更高。南京主城区存在空间拥挤、环境恶化、成本增加等问题,急需促使老年人前往异地,通过旅游提升养老质量。随着城郊化加快,城郊旅游快速发展,同质化旅游定位和产品设计是造成无序竞争及重游率低等问题的主因。针对南京养老市场开展城郊养老旅游,打造高品质养老旅游产品,是缓解城市养老压力,提升养老生活质量,促进城郊旅游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南京城郊养老旅游开发思路

1.合理开发景区养老旅游

养老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较高要求。限于身体健康状况,养老旅游者偏好更平和舒缓旅游项目,对基础设施及医疗设施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地理位置偏远且旅游设施不足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或社会治安差的地区、刺激性强的主题公园类旅游资源不适合养老旅游开发。养老旅游者作为特殊群体,具备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并非所有旅游目的地都适合养老旅游开发。通过对南京城郊旅游资源筛选,笔者认为森林及湖泊适宜开发养老旅游,南京城郊此类旅游资源丰富,森林类旅游资源包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等10处,湖泊类旅游资源包括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等8处。

森林及湖泊类旅游资源依托山体,占地面积大,涉及范围广,部分景区已具备一定度假设施,如银杏湖旅游度假区、南山湖旅游度假区、巴厘台湾迎湖度假村等,只需对原有设施进行改造以符合老年人需求即可。景区内开发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合理分区,避免拥挤。在现有休假制度下,周末及黄金周容易产生游客拥挤,降低养老旅游者感知质量。应将养老旅游区与普通游客旅游区合理分区,互不干扰且适度融合。二是合理交通,避免事故。部分养老旅游者不宜爬山、做剧烈运动。景区规划设计时必须妥善解决景区内小交通,从步道设计到交通工具应用都应符合老年人特点。三是保护资源,合理开发。景区内开发养老旅游须遵循可持续开发原则,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对容量有限的景区则可依托景区开发,比如,汤山温泉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成熟且知名度高,难以容纳更多养老旅游者。又如,珍珠泉风景区体量较小,进一步开发空间不大。依托旅游景区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乡村旅游资源相融合,围绕景区开发养老社区,旅游者既能享受景区的美景又能脱离景区的束缚,与当地人融为一体。

2.重点开发乡村养老旅游

调查显示,南京约57.8%老年者愿意接受乡村旅游养老。[5]稳定的收入、良好的身体、淳朴的民风、优良的自然环境是推动乡村养老度假的重要因素。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推进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南京城郊已拥有乡村旅游点50余处,形成汤山、横溪、汤泉、冶山、洪蓝、桠溪等十大特色旅游街镇和高淳桠溪大山村、江宁横溪石塘村、六合竹镇大泉村、溧水傅家边涧东村、浦口永宁侯冲村等十大特色旅游村。但其目标市场主要针对城市周末休闲人群,大多仅限于观光、采摘、餐饮、垂钓等农家乐开发模式,同质化严重,缺乏深度体验项目。事实上,我国多个地区已形成较成熟的乡村养老旅游。比如,成都近郊的青城山、银厂沟、白水河等地区吸引了大量养老旅游者,形成独特的“养老部落”。南京城郊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具备一定开发基础,可将乡村养老作为重点开发。开发乡村养老旅游既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异质化竞争,又能缓解南京城市养老压力,应成为重点开发对象。南京城郊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分为圈地为园观光体验类和以自然村为基础农家乐类,后者更适合开发养老旅游。可由农户提供住宿及其他服务,村委会负责供给区域的环境维护及服务管理。也可引入第三方投资管理。由村委会代表农户与企业签订整体协议,农户拥有房屋产权,企业拥有房屋一定期限使用权,由企业出资对现有农户住房规划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及服务,并根据需要聘用当地居民提供服务。

3.全面满足养老旅游需求

吃、住、行、游、购、娱是学界公认的旅游六要素,养老旅游在此基础上还应加上医疗,即吃、住、行、游、购、娱、医。老年人生理功能自然衰退,容易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养老旅游产品必须考虑这些现实需要。吃应关注食品安全、营养、感官、风味。老年人吞咽及消化功能减弱,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老年人大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调养身体是养老旅游的主要动机,合理安排膳食,均衡营养,通过食疗达到养身目的。住应将人性化理念运用于住宿设计,如采用低层或配备电梯的小高层建筑、随处安装扶手、确保足够阳光和通风等。行要实现无障碍通行,如采用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容易操作辅助电动交通工具等。游应以度假为主,穿插观光等其他形式旅游活动。购应符合老龄人怀旧心理,以旅游地特色纪念品、日用消费品为主。养老旅游者时间充足,精神需求高,应配套多种娱乐设施。应配备基础医疗和特色医疗设施及医疗人才,以应对老年人突发情况的抢救、常见疾病的跟踪监控和治疗。同时,具有医疗特色的中医治疗等,也很受老人欢迎。

4.充分保障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土地利用、景观、城乡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等会对城郊乡村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造成影响[6],保护城郊旅游资源是实现城郊养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根本,合理的土地规划首当其冲。应控制商业及工业用地无序蔓延,从行政上对城郊土地性质的转变予以控制,法律上对政策实施予以保障和支持。同时,应合理规划城郊养老旅游建设,保留城郊养老旅游资源原真性,对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溢出效应严谨评估。依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建立城郊异质性、不和谐景观的生态隔离机制。[7]政府在城郊养老旅游资源保护中起主导作用,旅游企业、个人作为旅游参与主体责任重大,加强环保意识是规范行为的核心。

[1]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秦贤宏,魏也华,陈雯.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扩张与多中心化[J].地理研究,2013,32(4):711-719.

[3]曾文,张小林,向梨丽,等.2000-2010年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变动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6,36(1):81-89.

[4]金雁,王玉珍.改革与创新南京社会养老服务体制机制的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5(6):89-94.

[5]江海燕,刘庆友.银发族乡村旅游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市 200位老年者的调查[J].湖南农业科学,2012(17):61-64.

[6]税伟,张启春,王山河,等.城市化与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7-30.

[7]孔德林,黄远水.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机制、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城市化影响的视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7):30-35.

(作者单位: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14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基于老龄化社会的城郊养老旅游的开发——以南京市为例”(编号:2015SJD791);泰州学院科研课题“养老旅游目的地开发研究——以泰州为例”(编号:TZXY2015YBKT007)]

猜你喜欢

南京养老旅游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养生不是养老
南京·九间堂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养老之要在于“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