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山》的诗意追求

2016-03-17吕晨

歌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群舞花山岩画

●吕晨

《花山》的诗意追求

●吕晨

广西的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充分运用了舞蹈诗的艺术形式的优势,通过篇章结构安排、民族符号的舞台背景设计、服装色彩设计、群舞设计等展现了广西的秀美和壮族的民族精神,整个作品既富含诗意又极具观赏性。

《花山》;结构;符号;色彩;群舞;诗意

音乐舞蹈诗是不同于歌剧、舞剧、史诗剧、大型晚会等概念的表演艺术体裁,它以音乐、舞蹈、朗诵、舞美为主要艺术手段,是一种概括地表现缺乏常规戏剧人物或淡化戏剧故事情节冲突的宏大主题的表演艺术形式。《花山》定位为音乐舞蹈诗,意在展现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的历史人文风貌和民族精神,强调时光与生命的内在逻辑和张力,表现现代与远古的穿越、对话。通过不同篇章的主题设置,艺术地再现壮族先民的生活场景和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营造了诗情画意的艺术语境,诗化的舞蹈、结构和民族象征等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笔者认为,《花山》的艺术追求是一种诗意的追求,创作者通过篇章结构安排、民族符号的舞台背景设计、服装色彩设计、群舞设计等营造了如诗般的意境,抒情地表现了壮族的文化精神和美丽的广西风貌。

一、结构立意

《花山》以“序篇·骆越古歌”开始,主体由“太阳之下——傣啵(男人)篇”、“月亮之上——傣乜(女人)篇”、“繁星之间——度嘎(青蛙)篇”、“山水之中——巴莱(花山)篇”等四个篇章构成,到“尾声·骆越新歌”结束。剧中花山岩画“红人”造型的男人和女人、身穿现代壮族服饰的男人和女人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古代骆越人和现代壮族人。其实光是看各篇章的名称就很有意境和张力,“序”与“尾”是“古歌”与“新歌”前后呼应,而四篇章“太阳”与“月亮”、“男人”与“女人”、“男人”像“太阳”、“女人”像“月亮”、“青蛙”在“繁星”下繁衍、“山水之中”有“花山”,这每篇看似跳跃的主题内容,其实是篇章结构的有机结合,是既对称又衔接的,还有从古到今的对话,这本身就能让观众将自然万物、生命延续与民族历史联系起来。

二、符号阐意

《花山》作为一部以壮族岩画为题材的音乐舞蹈诗,广西的民族元素在舞台上的运用必不可少。花山岩画图案、铜鼓、绣球、壮锦等,对于广西的观众来说是有熟悉感和认同感的符号,而对于外省或国外的观众来说是有新鲜感和猎奇感的符号。如何巧妙的运用这些符号融合舞蹈和台本进行舞美设计,如何既祛除“旧饭”的味道又舞出新意,如何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如何别出心裁地表现广西的山美、水美和人美以及壮族人民的进取精神等,这些问题对创作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和考验。

《花山》“序篇”一开场整块纱布呈现,朦胧隐约地看见江水波光的背景,全场充满了探寻壮族先民远古生命的神秘氛围。钟乐响起,一位“蓑衣人”缓缓走来,一群花山岩画“红人”欢跃地跳着,将观众带入远古情境。接着第一篇章男人篇,主要展示花山岩画男性“红人”刀耕火种、狩猎、战争的威猛形象。铜鼓这一文化符号作为这一篇章的舞台背景贯穿始终,大气恢弘。

在感受太阳和铜鼓迸发的生命之光以及壮族男子的阳刚之气后,第二篇章女人篇,将观众带入了与第一篇章对比鲜明的格调。女子祭拜月亮,祈祷美好的生活,仪式般召唤的舞蹈神秘曼妙,展现了壮族女人的博爱、柔情与和静美。尤其是绣球舞的舞台背景以镜面的创意呈现,这个镜面像是一个壮族女子头戴的银饰又像是月亮,镜面照射舞台,演员们拿着一片片银饰弯月亮,在舞台后中央躺下摆造型,正好反射到上方的镜面,化成绣球,也似万花筒的炫彩图像,巧妙地突出了绣球这一文化符号。

第三篇章青蛙篇,较为灵动活泼。壮族人喜欢称青蛙为蚂虫另,其产卵多,有极强的生育力,象征着生命的繁衍、兴旺与强盛。这一篇章主要表现壮族的蛙崇拜,将花山岩画的蛙形象与壮族铜鼓的蛙形象进行舞蹈造型的整合,表达壮族子孙生生不息的主题。蚂虫另、孕妇、背带作为这一篇章的文化符号,表现了大自然永恒的发展规律。

第四篇章山水篇,舞台主要布景是花山岩画和八桂山川大地化成的一幅壮锦。《绮梦·天衣》群舞片段,身穿粉黄色衣服的现代壮族女子们坐在地上织布,整个舞台化成一台巨大的织布机,既写意又贴切。壮锦、织布机等作为第四篇章的主要符号,配合前面篇章的岩画、铜鼓、绣球、青蛙等符号的反复出现,再现了锦绣骆越,结尾处花婆带领壮族子孙走上了壮锦大道,表现出一种和谐大爱之美。最后旁白朗诵,呼唤先人“你们到哪里去了”,穿越古今对话,引人思考。

三、色彩表意

《花山》的服装造型设计新颖独特,既简约又精致,既富于民族特色又超凡脱俗,既传统复古又时尚大方,既能驾驭宏大主题又能贴近大众审美。尤其服装色彩令人耳目一新,摆脱了以往广西舞台上壮族服饰以棉麻布为主、一味追求原始破旧之感、色彩偏暗过于古朴、色彩浓重过于艳俗、眼花缭乱、头饰繁重、突出异域或部落风情等风格的束缚,采用了布料贴身轻盈、线条简洁、色彩清新的衣饰。除了花山岩画“红人”服饰是大红色、壮族现代男子服饰是蓝色等基本色调外,演员服饰以暖色调为主,尤其是第二篇章表现女子、月光的柔美和第四篇章表现山川、壮锦的和美时,多采用当下流行的马卡龙色系,赚足年轻观众的眼球。如粉紫色(拜月女子、坐小板凳的绣球女子)、粉绿色(月亮上弹唱的天琴女子、青蛙恋人)、粉蓝色(繁星榕树下起舞的现代壮族女子)、粉黄色(织布女子)等粉嫩的颜色作为服饰主色,使整个舞台清新别致、诗情画意,最后的花山巨幕背景也由原来的纯红色变成了彩虹色。

色彩是舞美创造的要素之一。戏剧家焦菊隐先生曾说,一出戏的演出成功,舞台美术几乎是起着一半的决定性作用。著名诗人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理论。笔者认为音乐舞蹈诗的“美”也有这“三美”甚至更多,音乐美毋庸置疑了,建筑美讲究的类似结构美,绘画美与舞美、构图、舞蹈动作造型等异曲同工,其中色彩美就在绘画美的行列里。李锐丁老师将流行色彩元素带入《花山》的民族服饰设计中,配合整台剧目的布景与灯光,使得古今对话的时空更为梦幻,在视觉审美上,完美地将民族性、艺术性、观赏性、国际性融为一体。

四、群舞造境

舞蹈靠肢体语言表达感情,舞蹈动作的组合与编排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舞蹈的节奏如同诗的韵律,抒情的同时也能产生一种意境。作为音乐舞蹈诗的《花山》,舞蹈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剧中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舞蹈动作和群舞舞段,舞蹈语汇生动,编排新巧,画面精美,意境融彻。评论家于平提出“舞蹈诗的创作,说到底是动态意象组合的造境活动”①于平:《诗歌意象与戏剧行动》,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花山》里最具代表性的舞姿是花山岩画“红人”跳得像青蛙一样四肢张开的动作,半蹲状,“一个个类似上下倒转的‘出’字”①舒巧:《创作者的姿态——评赵明及其编导的音乐舞蹈诗〈花山〉》,2015年10月29日《文汇报》,第10版。,与花山岩画上的人形图案形象十分相近。

除了代表性的舞蹈动作,每一篇章的群舞形象营造的意境也极具美感与民族特色。比如第一篇章的花山岩画男性“红人”与现代壮族男子群舞的火把舞与铜鼓舞,表现了壮族文明的交织与传递,营造出一种壮美。又如第二篇章的《水色·月光》群舞,由花山岩画女性“红人”领舞穿梭于现代壮族女子中,表现壮族文明的延续。尤其是身穿白裙的现代壮族女子的队列组合舞段,女子们半踮起脚尖,手放在肚前,抬头挺胸微微弯腰后仰,“这是壮剧旦角台步的点化”②韩德明:《〈花山〉,壮人的生命礼赞》,2016年8月16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整齐划一的动作随着音乐反复呈现,在淡蓝色的月(灯)光下似流水潺潺,舞台画面唯美,充满神秘感,营造了一种阴柔之美。

再如笔者最喜欢的第三篇章的《欢爱·共舞》舞段,繁星榕树林下出现了三对表现男女情愫的双人舞,一对是花山岩画“红人”男女,一对是身穿蓝色衣服的现代壮族男女,还有一对是绿青蛙男女,六个人拿着绣球嬉戏,其中有一个叠罗汉的舞蹈动作设计十分俏皮可爱,六人跳舞时舞台灯光整体黑暗,中央只有树影和星星点点,气氛浪漫。总导演赵明在创作自述中提到,剧中少见的集体双人舞极富激情,耳鬓厮磨、交织缠绵,这种艺术化肢体动作的设计、意味的表达、尺度的拿捏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含蓄性书写。热恋群舞之后,一个花山岩画“红人”的孕妇形象出现,舞台升起一块巨大的壮族布兜,随着襁褓中孩儿的啼哭声响起,一群用背带背着孩子的母亲弯腰驼背挪步起舞,背背抱抱的画面充满慈爱,情感的表现也伴着孩啼声步步升华层层递进,表达了对生命和母爱的赞颂,也让人想起广西另一部较早被全国观众熟识的舞剧《妈勒访天边》。

五、结语

总体观之,笔者认为《花山》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具有民族特色符号的舞台背景设计、赏心悦目的服装色彩设计和群舞创意等,体现了一种诗意的追求,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反复吟诵,产生震撼的艺术效果。正如他人说的,“舞蹈诗用凝炼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意境体现了诗的特质”③裘思凡:《诗在舞蹈艺术中流注——关于“舞蹈诗”的阐释》,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然而,《花山》公演至今,仍在修改和打磨,笔者看过第一个版本和第三个版本。第三版与第一版比较,在第四篇章织布机女子群舞之后的内容改动较多,花神的出场及服装造型都有变化,尾声也有变化。作为观众还是希望能有个固定的、开放的、印象深刻的、画龙点睛的收尾。因为在艺术创造中,“深层的内容很快被人淡忘,而它的呈现形式却长刻人们心头”④余秋雨:《艺术创造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52页。。比如某个特定的场景、某个特定的造型、某个精彩的瞬间处理得好的话会很容易让人记住,从抓住观众的眼球开始,由外至内,直抵内心,才能引起共鸣,达到情感的碰撞。期待《花山》能继续精雕细琢,准确定位,追求诗意,延续意象,坚守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成为歌颂广西美和壮族美的新的经典。

吕晨,女,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群舞花山岩画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花山欢来啰
舞剧中群舞编排的重要性
群舞冲纪录
卢石磊的群舞教学剪影
我在花山等你来
花山请你来
花山恋
孜孜荣岩画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