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

2016-03-17赵新

当代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隐性内科置换术

赵新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

赵新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8例,应用Gross方程对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进行计算,记录所有患者术后的隐性失血量,对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70岁)、有无内科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是否肥胖(>BMI 30kg/m2)患者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总量的34%。其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有无内科疾病患者之间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患者与非肥胖患者之间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高龄患者、内科疾病患者和男性患者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隐性失血量更大,有必要在围手术期加强观察,及时进行异体血的补充。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外科手术不断的发展,在手术过程中失血量明显的减少,但其中隐性失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是临床上容易被忽略的一种失血形式,患者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其实际的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与预期结果相距甚远,这说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除显性失血外还存在隐性失血,如何避免围手术期失血过多,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39例,平均年龄(73.25±2.65)岁。108例患者均为初次接受该手术治疗,术后24h内补液总量≤2000mL,血压正常。

1.2 手术方法 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应用生物型假体进行置换[2]。术后应用贝朗负压引流瓶,为封闭式无菌系统,引流血不回输[3]。

1.3 主要监测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监测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红细胞压积、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4]。

1.4 隐性失血量的计算 公式一:总血红细胞丢失量=术前血容量(PBV)×(术前Hct-术后Hct)

公式二:PBV=k1×身高(m)3+k2×体质量(kg)+k3

公式三:围手术期实际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更具手术前后Hct变化计算的理论失血总量+输血量

公式四:理论失血总量=总血红细胞丢失量/围手术期平均Hct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对不同分组中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THA的实际失血总量为580~1140mL,平均失血量为(1225.36±40.25)mL,隐性失血量424mL,约占总量的34%。108例患者中,男69例,隐性失血量为(431±17)mL,女39例,隐性失血量为(402±1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的患者有50例,隐性失血量为(479±27)mL,≤70岁的患者有58例,隐性失血量为(419±2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内科疾病患者34例,隐性失血量为(467±29)mL,无内科疾病患者74例,隐性失血量为(421±2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患者51例,隐性失血量为(429±21)mL,非肥胖患者57例,隐性失血量为(421±1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隐性失血是指围手术期外渗在组织间隙中和积留在关节腔内的血液、以及由于溶血作用引起的血红蛋白的丢失[5]。其发生机制包括:(1)围手术期患者出现溶血和组织外渗血[6];(2)血液在关节腔中积留或渗入到组织间液中;(3)术中,血液中的红细胞出现损伤;(4)手术方面:术中出现软组织分离显露、扩髓、术中截骨、髓腔开放、术中止血不彻底等现象[7];(5)药物:抗凝药物会导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的增加;(6)其他途径:出现应急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8]。

3.1 性别对隐性失血的影响 本研究中,男性患者的隐性失血量(431±17)mL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的隐性失血量(402± 11)mL(P<0.05),这说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出血量与患者的性别有关。原因主要在于女性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和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均低于男性患者,而这主要是由于术中女性患者的截骨量比男性小,且手术耐受力较低。

3.2 年龄对隐性失血的影响 本研究中,年龄超过70岁的患者的隐性出血量为(479±27)mL,显著高于70岁及以下患者的隐性出血量(419±24)mL(P<0.05),这说明年龄越大,患者隐性出血量越大。年龄大的患者本身代偿能力弱,无法有效地调节毛细血管的张力。同时,也无法促进组织间隙体液向血管运行并补充循环血量。因此,在对高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应注意血容量的及时补充,以纠正贫血。

3.3 内科疾病对隐性失血的影响 本研究中,患有内科疾病患者的隐性出血量为(467±29)mL,显著高于无内科疾病患者的隐性出血量(421±23)mL(P<0.05),这说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出血量与内科疾病有关,若患者患有内科疾病,术中也要注意血容量的及时补充。本研究中提到的内科疾病主要是指冠心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内科疾病。患有冠心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内科疾病的患者血管多呈粥样硬化,血管弹性远不如正常人,收缩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隐性失血量的增加。而患者的年龄在60~85岁之间,自身代偿能力弱,难以纠正贫血,在机体大量失血的情况下,血容量也会相应降低,也无法实现毛细血管床张力的有效调节。此外,患者组织间隙中的体液难以向血管运行以补充循环血量,加之造血能力差,隐性失血量也会有所增加。

本研究表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总量的34%。其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有无内科疾病患者之间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在临床上,高龄患者、内科疾病患者和男性患者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隐性失血量更大,有必要在围手术期加强观察,及时进行异体血的补充。

[1] 李军,周云,荆珏华,等.两种抗凝药物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影响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27(4):432-435.

[2] 黄维琛,黄彦昌,孟映福,等.利伐沙班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0(4):161.

[3] 李鹏,李金松,尹纪光.低分子肝素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形失血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5):25-26.

[4] 赵东风,刘欣伟,王俊生,等.双侧同时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的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4):8.

[5] 高玉镭,王东辰,李佩佳,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的估算及原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6):490-493.

[6] 陈述祥,刘彦.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6):1474-1476.

[7] 程文俊,徐海军,肖志宏,等.利伐沙班抗凝状态下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和肢体肿胀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3):438-440.

[8] 樊柳龙.自然引流方式对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预防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3):3646-364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6.059

辽宁 117000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 (赵新)

猜你喜欢

隐性内科置换术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