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探析
2016-03-17柳礼奎孙东亮焦慧元
柳礼奎 孙东亮 焦慧元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探析
柳礼奎1孙东亮2焦慧元3
(1.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2.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天津300350;3.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06610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宗旨高度契合了沿线各国发展愿望,为各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各国通过开展紧密的旅游合作,不仅能够加强本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促进沿线各国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进一步形成区域竞争合力。
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
截止2015年底,对“一带一路”表示积极响应与支持的国家或地区已达到45个[1],谋求共赢无疑是各国参与支持的根本动因,这一宏伟战略框架下蕴藏着无限机遇,而开展旅游合作不失是世界各国广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途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沿海各国高度关注“蓝色经济”,倾力开发海洋的重要机遇,对促进跨国家、越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自发祥以来,便由中外先民共同经略。东洋、南洋和西洋三大航线是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径,沿丝路带去的茶叶、瓷器、丝绸、先进科技与工艺,一方面与所到之国进行公平交易,另一方面则传播着友谊、和平与华夏文明。返航时带回的多是供朝廷观赏的斑马、鸵鸟和长颈鹿等异国风物、习俗知识与物种特产。各国派遣的使节和商人与中国来往,也多为表达友好,所进献之物多从礼节往来方面考量,这些无疑更多的凸显出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连理,“旅”重于商的互通互补情节。
旅游首先作为一种文化传递活动,在古代的旅行时期,曾为那些济海扬帆的丝路开拓者所享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上往来人员的频繁流动,特别是民间贸易通商的扩大,各国商人、船主穿梭其间,商贸交易加强,然后才是海上大通道的形成以及伴随而来的东西方经贸与商务交流,这些无疑又促进了商务旅游活动的频繁互动。由此,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意义逐步提高。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这条古老的通道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有32个国家,约40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3.49%,生产总值约16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生产总值的22.32%[2]。多种具备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的人文区域,共同组成了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沿海经济带、文化带与景观带。同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众多国家有200多个民族,各自所拥有的文化传统与习俗,加之丰富多姿的旅游资源禀赋,尤其中亚地区作为四大文明的交汇处,身处不同文明的亚欧各国人民,弘扬包容互换的文化精神,成为旅游活动中最具吸引力的要素。
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旅游业,是新形势下沿线各国合作发展的一种理念,其经济意义十分鲜明。充分依靠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借助区域合作平台,以旅游行业合作与市场开放为龙头,将各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合力,通过更多的双赢或多赢的旅游合作项目和旅游便利化制度来促进区域旅游进一步的融合发展。这不仅能够提高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开放互利、平等包容的区域旅游合作水平,更是沿线各国提高全球旅游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困境
旅游合作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基本趋势,但跨国、跨区域的国际旅游合作难度较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合作的困境超乎欧盟等旅游发达地区,该区域具有合作机制多元化、合作组织多样化、合作基础悬殊大、利益矛盾交错多等特征。
1.多边谈判难达一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治体系、经贸文化、基础设施等差异十分明显,进行多领域的谈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却非一日之功,加之部分国家利益诉求不同,甚至存在着矛盾,谈判难度可想而知。
2.合作规范很难统一。沿线海关制度、计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服务规格等的互认互通需要逐一的磨合,这个过程较为漫长。
3.内外协调难度大。很多区域合作组织仅限于松散的论坛或联盟等形式,虽然有共同的目标愿景,但合作框架内外的协调难度极大,效率较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既要维系主导性作用,还要兼顾协调各方利益。
4.政治外交风险多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和外交风险。如东南亚等国家政权更迭,印度的怀疑与多变,美、菲等国对南海问题的不时搅局等,这些因素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都有较大的威胁。
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途径
1.把握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脉略
根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各国所处地理位置与空间范围,与旅游相关的合作区域及航线包括:一是东盟十国,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稳步推进海洋经济、海上环保科研与搜救等海上合作,使人文、科技、环保等领域的旅游交流更加紧密;二是南亚,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以旅游经贸合作为突破口,带动更广范围的合作互助,保证多方互利共赢;三是由西亚和北非的22个国家共同构成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中国作为该区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阿合作论坛的交流机制业已稳定并趋于成熟。多条航路并举,以旅游经贸和文化交流为突破口梯队推进,在“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中国印度文化交流计划”、“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中阿论坛及友好年”等机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激活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活力。
2.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融通作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华侨众多,华人侨胞聚集并成为当地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如东南亚华侨华人就超过3000万人,他们熟悉侨居国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文化环境与风土人情,已深度融入当地社会和各种社会文化圈。应充分发挥该群体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以及行事风格等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对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界的影响力,传递中华文明,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旅游的总体形象与品牌,担负起中华民族亲善互利、和合共赢的旅游发展理念。与此同时,也应积极向中国传递相关国家的需求,使每位华侨华人都能成为促进旅游经贸、文化交流领域发展,以及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担当者[3]。
3.海陆对接,开发异质互动的旅游线路
从旅游吸引力的要素来看,海上游历是一种超凡的体验和经历。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海陆相连、物境相异、奇风异俗等特色的海上旅游旅游模式,不但可以实现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更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经贸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发展旅游离不开民心相通,要拓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领域,挖掘各国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五通”为基石布局海洋旅游,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作为桥梁,实现海陆对接,精心打造异质互动、精彩纷呈的旅游线路,形成一个陆海空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经济圈。
4.倾注海洋旅游动向,聚焦邮轮旅游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海洋生态旅游、海岛旅游、海洋体育竞技、渔业旅游、盐业旅游等传统海洋旅游的基础上,谋求整体旅游区域规划的合理调整,构建独特的旅游产品体系。要利用海洋旅游的业态创新,提高邮轮旅游关注度,将旅游者的活动空间和休闲方式从滨海拓展到岛屿、深海及远洋,在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休闲度假系列产品的同时,开展形式各异的海上极限运动和拓展训练、荒岛生存等新型特色产品,满足游客对旅游服务品质的主导性要求和多元化的需求。我国的上海、天津、厦门、三亚等国际邮轮母港应发挥较强的引领示范性作用,带动沿路各国开发运营适合的邮轮航线及产品,聚焦邮轮旅游这一海洋旅游产业链中的强大引擎,打造符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带动提升区域海洋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友谊和平、交流互通”的历史夙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唤起了“合和发展、互利共赢”的模式理念,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战略意义。尤其是“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的成立,很好地把握了沿线各城市与港口的利益契合点,成为联结海陆贸易和文化往来的枢纽,与沿线各节点城市深化港口设施与海上运输等有关项目的合作,并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重要的战略性地理区位等,以旅游合作带动和促进区域合作,进而对国际经贸合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和强大的示范效应。
[1]龙永图.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发展[J].港口经济,2016(1).
[2]刘佳骏,汪川.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5(6).
[3]余密林.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若干思考[J].发展研究,2015(2).
责任编辑:张明
我国将针对“一带一路”调整投资政策
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攀升,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海外低成本地区转移日渐形成趋势,这带来我国制造业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的双双下滑。相较而言,我国服务业外商投资增速快于制造业的趋势则越来越明显。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外商投资同比增长8%,制造业外商投资则同比下降了2.8%。从比重来看,服务业外商投资占比高达70.4%,遥遥领先于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外商投资分别同比增长305.9%、67.9%和34.9%。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外商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07.8%和74.9%。
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商投资“一冷一热”的趋势已经引发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目前中国商务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酝酿外商投资新政,其中,引导外商投资“西进”成为重要举措之一。政策将从土地、财税、保险、用工等多方面发力,引导外商投资从东部沿海转向中西部地区而不是迁移到海外。
在中国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西方不断强化与中国的贸易战的情况下,国内产业向西部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的紧迫性正在大幅上升,这也是国家意图引到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酝酿外商投资新政的一个重要背景。未来,中国的制造业以及服务业投资,势必将加速向中西部地区,中亚、中东地区以及俄罗斯地区转移。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TCC2016ZD02)及职教学会(JZCX-16117)重点课题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