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提问的细枝末节
2016-03-17丁新峰
丁新峰
小学数学课堂中包含着大量的问题,有引领大教学环节的导向性问题,也有细致探微的教学细节问题,这些问题的质量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挖掘深度和领悟程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揣摩问题的恰当程度,在最适切的场合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有效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寻找合适的问题时机
问题呈现的时机很重要,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引发的效果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教师应当在学生思维困惑的时候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搭就通往成功的通道。
五年级“一一列举的策略”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五把钥匙和五把锁,已知每把钥匙正好打开一把锁,那么最多可能需要多少次尝试才能将钥匙和锁一一对应起来?学生在独立尝试的时候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用5×5;一种是5+4+3+2+1。在了解了学生的练习情况后,笔者组织他们交流,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认为,题目的要求是求出最多需要多少次,所以假设每次配对都需要5次,这样一共需要25次。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表示:“钥匙和锁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在一把钥匙和一把锁成功配对之后,下一次就不需要再试这把锁了,所以用5×5来解决问题的话其中就有重复的操作。”这样的理由说服了绝大多数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在学生的观点趋同之后,笔者追问学生:回顾一下配对的过程,是不是其中每一次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有先知先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在前面四把钥匙都和锁成功配对后,最后一把钥匙就不需要再次尝试了。随之有更多的学生反应过来,发现不但是这一次不需要再试,每次尝试的时候最后一次都是不必要的,这样看来最多需要的次数就变成了4+3+2+1。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笔者没有在第一时间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让学生经过交流首先突破第一重思维障碍,掌握配对的规则;在学生都认同了第二种方法之后,再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这样就将难度较大的问题分成两个部分来教学,利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学生在这样充分的交流和探究中,对这样的问题就有了更深的认识,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寻求恰当的呈现方式
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推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了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教师在问题呈现上也要注重方式,比如:难度递进的问题,教师可以以简单问题作为学生的知识增长的基础,让学生摆脱单一的思维方式,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部分例4的教学,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列表寻找规律,然后组织交流,学生很顺利地发现了规律:第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以后的每个三角形都只增加了一根小棒,这样可以用3+2×a来表示需要小棒的根数。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将“增加a个三角形”的条件改成“一共a个三角形”,请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搭成a个三角形供需要多少根小棒”。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经过不同的途径找到了答案,有的学生是重新寻找规律,发现除了第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小棒之外,其余三角形都只需要两根小棒,因而可以看成每个三角形用两根小棒,再添上第一个三角形多的那一根,即2×a+1。还有的学生接着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算出增加的三角形个数为a-1,从而得到3+2×(a-1)的结论。在引导他们比较不同思路的时候,学生发现两种思路都是可行的,并且用乘法分配律来化简第二个式子,能得到一样的字母表达式。
这样的问题就推动了学生深度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他们对这类问题的多维度思考,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更具化。
运用科学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包括提问的广度、深度、、问法、语言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要激发更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深入研究。
例如这样一个问题的教学:有4根3厘米长的小棒和4根5厘米长的小棒,用这些小棒能搭成的不同正方形共多少种,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搭成不同的长方形呢?在提问的时候,笔者先将机会给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让他们说说可以围成怎样的正方形,随后是提问学习状况一般的学生,在搭长方形的问题中,他们找到了长5厘米宽3厘米、长10厘米宽3厘米、长是6厘米宽5厘米和长是10厘米宽6厘米的四种,此后笔者再提问有不同发现的学生,学生补充了长是8厘米(一根5厘米和一根3厘米)宽是3厘米和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两种长方形,这样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展示。
这样的提问技巧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尤其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结束语
问题作为数学课堂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把控提问时的诸多因素,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带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