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
2016-03-17宋增喜
宋增喜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仍然运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每天都做很多练习题,但是学生并不明白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应当把生活元素融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知识应运用于生活,把实际生活里的问题与教学相结合,唤起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对人们的生活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展开教学时,教师只是注重讲解教材上的内容,所讲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很大关系,学生对学习数学提不起兴趣,教学效率低下。倘若把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小学生运用自己所学来思考与处理所遇到的难题,可以使其明白数学的重要意义,唤起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欲望。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展开归纳与总结,让其领悟数学知识是如何得来的,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在讲解“垂直与平行”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观察黑板的垂直与平行,让其在实际观察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实际观察的过程中小学生会领悟到学习好数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数学是非常必要的,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特征,精心设计符合小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及已经学会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更好地领悟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建立以下教学情境:这次运动会,哪些同学参加了跳高项目?请站起来给老师看看;将人数点清后记在黑板上。哪些同学参加参加了跳远项目?请站起来给老师看看;再将人数点清后记在黑板上。这时,小学生们就会发现,其中有的同学站起来了两次,那怎样记录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呢?教师通过利用小学生周围的实际事物,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提高其主动性。
打破课后作固定模式
掌握数学原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理性地认识问题,从而实现进步与发展,并且在处理问题时得出新的结论。数学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应当尽量多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引导其灵活运用已学数学原理去解释遇到的一些现象。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能够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成绩。例如:在讲解完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放学后量一量自己的床的长与宽,并依据所得数据计算出床的面积。小学生亲自动手后,真正领悟到数学原理的真谛。在要求学生写数学作业过程中,教师应当打破以往课后作业的固定模式,引导小学生融入实际生活,灵活运用数学原理,这样可以充分提高其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教师所设计的相关练习题应当多样化,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例如:在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不一样的课后作业,可以让其归纳一下生活中所见到的图形;计算一下一共见过多少种颜色等,这些都可以促进小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源泉,从而使其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兴趣,然而其年龄尚小,理解与思维能力不强。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知识,没有运用有效的方式将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那么小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磨灭了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能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生活化教学的首要步骤就是对课本内容的生活化,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要结合生活元素,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数学原理的源泉,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将小学生熟悉的人物、房屋、物品等实物做成动态的图片,展现给小学生观看,引导小学生先展开加减法运算,再展开乘法的学习。这样不但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利用其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从而领悟数学的伟大作用。在每教完小学生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应当引导其走进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其灵活运用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在周围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完“元、角、分”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亲身体验一下买东西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且加强记忆。教师应当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领悟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
展开教学时融入生活元素,可以唤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把数学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当从小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生活事物出发,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的每个步骤中,从而使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提高其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克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