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媒体报道角度分析体育运动员纹身现象

2016-03-17缪培培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科技传播 2016年2期

缪培培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从中国媒体报道角度分析体育运动员纹身现象

缪培培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体育运动员”和“纹身”一直是被关注研究的对象。当体育运动员纹身的时候,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媒体对体育运动员纹身的报道进行分析,概括出中国媒体为中国纹身体育运动员所塑造的媒体形象,指出这些报道所存在的问题,最终提议我们对“纹身”应该持有客观的态度。

关键词中国媒体报道;体育运动员纹身;报道倾向;传播信息

林丹、李娜、张继科等中国体育运动员的纹身一直受到关注,并有相当多的中国媒体机构对此进行报道与分析。纹身作为一种人体文化,其本身已经得到多角度的研究分析。而当纹身与中国体育运动员这样一个群体结合在一起时,会有更多值得关注的点。对国外媒体而言,体育运动员纹身已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中国,体育运动员的纹身还是会引起媒体的关注。鉴于中国社会对于“纹身”存在的刻板印象——反叛,中国媒体在报道中国体育运动员纹身的时所隐含的情感色彩对受众产生影响。那么,这些报道传播了什么样的讯息、给纹身的中国体育运动员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这些报道是否存在一些问题,以上主要是笔者此次的研究目的。

1 纹身与体育运动员

随着城市的产生和变迁,纹身经历了古代的图腾崇拜、近代的帮派社会标志、现代的时尚审美与自我彰显3个阶段。90年代,纹身还未脱离黑社会、不良少年的范畴。现今,虽然纹身尚未完全摆脱黑社会、反叛的范畴,但已不再是潮流。人民逐渐将纹身作为自我肯定的一种符号象征,体现了个人的审美情趣[1]。

我国国家队体育运动员的人员构成多样(主要来源于省队、俱乐部、部队特招、大学等地方的择优选择),特别涉及到“部队”这样一个纪律严明的群体(中国部队严禁纹身)。所以,对于体育运动员纹身的合理性、合规性,一直是受众关注的问题。截至2015年11月1日,笔者以“运动员 纹身”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贴吧”类别中进行高级搜索(按照相关性排序),共发现108个关于“运动员 纹身”的主题贴。

2 对涉及体育运动员纹身的中国媒体报道的数据分析

截至2015年11月1日,以“运动员 纹身”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新闻”类别中进行搜索,笔者得到1740篇结果,最终筛选出了64篇中国媒体对体育运动员纹身现象进行报道的文章。笔者以这64篇中国媒体报道作为样本,进行中国媒体关于体育运动员纹身现象报道的探究与分析。

2.1媒体报道的整体分布

从总体上来讲,媒体报道的篇数在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年份会呈现出陡然上升的状态(如图1)。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和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媒体关于体育运动员纹身的报道分别有12篇和22篇。虽然2012年的报道数量多于2008年,但是与奥运年前后的年份相较,2008年的报道数量还是明显较多的。

图1 中国媒体每年关于体育运动员纹身现象的报道数量

2.2刊载报道的媒体类型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刊载报道的媒体的类型(纸媒/网络)、报道来源的媒体的类型(纸媒/网络)、报道所涉及的群体(中/外)、报道的有无特定对象、高频词等角度对样本(中国媒体关于体育运动员纹身现象的报道)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分析。

笔者的样本中,有95%的报道都是刊载在网络媒体上的,而3篇刊载于纸媒的报道均是2008年的。分析报道来源的媒体类型,25%报道来源于纸媒,75%报道来源于网络(笔者可以确认的是,23篇“原创”报道中的22篇均出自网络媒体)。25%虽没有5%来得惊人,但也说明出了一个问题,纸媒对于体育运动员纹身现象的关注大大低于网络媒体。

表1 关于体育运动员纹身现象的中国媒体类型分类

2.3报道主体

依据分析,样本中的报道对象为中国体育运动员的报道占46.8%(30篇),为外国运动员的占35.9%(23篇),剩余的17.1%(11篇)报道中中、外体育运动员均涉及,这一部分的报道主要呈现为“组图”(大量图片配上极少的文字)。此外,在30篇报道对象为中国体育运动员的报道中,有特定对象的报道约占96.7%(29篇);在23篇报道对象为外国体育运动员的报道中,有特定对象的报道约占47.8%(11篇);而11篇中、外体育运动员均有涉及的报道中并无特定报道对象。总体来说,样本中有特定报道对象的报道占62.5%(40篇)。如图2所示,样本中有特定对象的报道中心人物,主要为蔡赟、张继科、林丹等17位体育运动员。可见,中国媒体对于中、外体育运动员所倾注的注意力相当,但天平有稍微向中国体育运动员倾斜。

图2 中国媒体关于体育运动员纹身现象的报道中出现的特定对象

2.4关键字词

本文中的“关键字词”是指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词(主要从报道标题中进行选择)。报道的关键词是新闻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传递重要讯息、表达态度的作用。

样本中,“个性”“励志”“时尚”3个形容词是出现频次最高,是中国媒体在报道体育运动员纹身时用得最多的关键字词。“信仰”和“文化”这两个关键字词出现6次,在表2中可以位列第三,可以说明中国有部分媒体把体育运动员的纹身界定为“图腾崇拜”,不带褒贬色彩。而“另类”“特立独行”“千奇百怪”这样的关键字词,笔者可以解读出一定的贬义色彩。像“私处/私密”,则带有一定的挑逗色彩。当然,这些关键字词所蕴含的色彩与含义,不仅仅是笔者能解读得到,受众同样能够感受到。

表2 中国媒体关于体育运动员纹身报道中的关键字词排序

信 仰 2私处/私密 2 包 容 2千奇百怪 1 真 实 1

3 对中国媒体的报道角度进行分析解读

3.1中国媒体对于体育运动员纹身现象的报道呈现娱乐化倾向

纹身发展到现代的时尚审美与自我彰显阶段,主要有自我保护、个性解放、生财避难、好奇点缀和时尚性感等几类象征意义和功能诉求。中国媒体在对其报道时基本呈现娱乐化倾向,少有客观的态度。此处的娱乐化倾向是指,为了力求体育新闻报道的冲击力,让体育新闻出现了幕后新闻、性感的体育明星图片、不为人知的赛场黑幕、各类秘史艳闻片[2]……

无论从中国媒体做体育新闻的态度,还是报道内容本身来分析,笔者的样本中有48.43%(31篇)的报道有着明显的娱乐化倾向。这些报道中有58%(18篇)以“组图”的形式呈现,大量的图片配上极其简短的文字。央视网、中新网、凤凰网、网易等均有类似的报道。部分报道会给每张图片配上对应的解说,有的报道连解说都省略了只剩图片。规规矩矩的图片集也能说得过去,但是笔者发现2008年奥运会期间用过的图片,在2015年的体育新闻报道中仍然出现。抛开处于表2排序第一位的“个性”关键字词不谈,虽然19个“个性”中有11个是出现在2008年蔡赟的报道中。其余11组关键字词不可否认地带有娱乐化倾向,或揭露秘史艳闻,或发布性感体育明星图片,或道出背后的故事。

体育本身具有的竞技性、不确定性、参与性使得新闻报道适度地娱乐化有积极作用。或在报道方式,或在传播途径,或在报道角度上的娱乐,能让体育新闻报道更为丰富多彩并吸引受众。但是,若体育新闻为一味地追求娱乐的轰动性,让体育新闻陷入低俗化、浅层化,甚至编造假新闻的境地,值得深思。

3.2“关键字词”直观展现出媒体的报道倾向

“关键字词”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媒体的报道倾向。形容词和副词,这是两类标示叙述声音最强音的词性。因为形容词和副词本身就意味着评价意图。两者承担着重要的语用意义,当出现形容词和副词的时候,我们认为叙述者在公开向受述者表达它的观点[3]。

蔡赟在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男双比赛击败韩国后脱衣展示纹身,关于这件事引起媒体大力报道,笔者的样本中就有10篇(10/64)。《现代快报》刊载了著名足球评论员李承鹏《中国运动员需要个性刺青》专栏文章,表达了“中国运动员形象不能只有坚韧顽强和吃苦耐劳”、“离至尊之巅差一点,就那么一点,是充满个性的心”、“中国运动员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刺青,不见得都得刺在皮肉上”等观点。他认为中国运动员需要个性,但是不一定要以纹身的形式来展现。另有一篇是网易2008奥运会报道专题转载的《蔡赟脱衣庆祝露出狂野纹身 直面逆境乃真实写照》,以全知叙事的角度阐述了赛后蔡赟脱衣庆祝露纹身的原因、背景,以及纹身所表达的含义——直面逆境。此报道虽不如李承鹏的评论来得深入,但是客观、真实地交代了相关要素,并将“纹身”定位为励志功效。其余8篇转载李承鹏文章的媒体,或更改文章标题,或删减调整文章内容,最终片面传达了李承鹏观点。

3.3新闻媒介的基础功能在报道体育运动员纹身上发挥失当

总体上,中国媒体为中国纹身的体育运动员塑造了为体育事业拼搏、敢爱敢恨、有血有肉、传递正能量的形象。但是,对“纹身”这一事物的定位存在偏差:作为符号,纹身本身并无意义,但是中国媒体用一种娱乐的态度看待它。

中国媒体报道中隐含的负面信息传递给了受众,使得人们的传统的思维定势中“纹身”是反叛的标记的想法得以强化与蔓延。新闻媒介的新闻话语,其间或隐或显的观念内容,左右着新闻再现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新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实际的思考内容,那些我们认为相关的(或不相关的)事物、突出人物或次要人物、有趣或无趣的事件,经由新闻为我们意识,对我们发生作用;虽然我们可能宣称有自己的社会、政治观点,但新闻话语控驭社会认知、态度和意识[4]。

此外,在体育运动员纹身上,中国媒体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基本功能。中国羽毛球健将林丹有着军人的身份,却有5处纹身。这一事件困扰着受众,截止2015年12月1日,仅百度贴吧中相关主题贴就有167篇。但是,仅有新浪网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老梁评书》视频栏目对此事件进行全面报道,分析解释了为何林丹可以纹身、其纹身的含义、纹身对林丹体育生涯的重要影响作用等等。

4 结论

纹身作为一种符号,本身没有意义。但当它与不同城市群体中的个体结合,并在群体互动中传播的时候,就被赋予了不同的符号象征和社会意义,同时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效应[1]。当纹身出现在体育运动员身上,中国媒体对其报道(制作新闻的过程)并传播给受众,其新闻标题、关键字词等所隐含的色彩也一并传播给了受众,受众对“体育运动员纹身”、对“纹身”的观点和看法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和修正。笔者认为,对于“纹身”、对于“体育运动员纹身”,我们保持“不拥护,不打击”的态度即可。

参考文献

[1]沈一兵.纹身与符号——都市青年纹身现象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06(6):69-71.

[2]罗进.对体育报道娱乐化趋向对策的研究[J].新闻传播,2013(2):100.

[3]邵延鹏.新闻报道的叙述声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35-36.

[4]冯·戴伊克.话语 心理 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93:245.

作者简介:缪培培,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2013级学术型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5-0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