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发展 秉承开放包容 打造一流会展商务综合体
2016-03-16陈猛
陈猛
2014年9月,中国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展览综合体——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在虹桥正式开馆运营,一年多来,数十场大型品牌展会活动在“四叶草”举行,累计展出面积达到400余万平方米,进一步稳固了上海展览中心城市的地位,成为中国展览场馆品牌的旗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快速发展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运营方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本刊记者采访到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志平,就业内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访问。
记者:您对“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形势有哪些看法?会展业在“十三五”时期会有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王志平: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形势进行了科学研判,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仍将发酵演化,将对全球经济增长、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规则演进等诸多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增长转为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动力发生新变化。
未来五年,会展业发展基本面还是稳定向好的,处于上升通道,欧美发达国家依托品牌展会、资本力量和市场优势,仍将在会展业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会展业作为世界会展业一级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发展机遇良好,一是中国的经济开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会展业是扩大开放、增进交往的重要形式,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更好的开放政策,将有力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政策环境更加利好。从国家战略看,“一带一路”、自贸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实施,为会展业带来了新契机。比如国家发改委三部委发布的《“一带一路”战略愿景与行动》中,特别将展览、论坛作为增进沿线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为会展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从政策环境看,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015〕15号文件,建立了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会展业首次进入宏观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也在下大气力优化会展业管理,加强会展业立法,会展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不断优化。
三是会展业供给侧将发生深刻变革,会展业将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深度融合。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从会展业来看,以往更关注参展商、观众、市场等“需求侧”,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主办方、投资方、场馆方这一“供给侧”可能发生深刻变革。最近,振威展览集团在新三板上市,进入资本市场;阿里巴巴和亚洲博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通线上线下展会,进军跨境贸易业务领域,这些现象都表明,未来会展领域的资本化、品牌化、垄断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会展将与“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碰撞中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展览业的应用将更加普遍,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展览、会议、商务、活动经济融合趋势加快,会展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将深度融合。总体来看,会展业将对贯彻国家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风险角度来看,全球贸易增长乏力,连续四年增长率低于3%。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贸形势严峻、企业利润下滑、去库存压力加大,这些都将传导到会展市场,可能引发会展业格局深入调整,全国会展业应给予高度关注。
记者: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业以来运营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志平: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自2014年9月启用以来,已成功办展400余万平米,占上海市展览总面积三分之一以上,接待专业客商近500余万人次,超大型展会比例超过80%,中国(上海)家具博览会、中国医药博览会、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国际汽车零配件展览会展等几十个展会进入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展会行列,成为全球办展面积最大的会展中心之一。2016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览面积将超过400万平米,酒店、商业、办公楼将全部投入运营,UFI全球会议等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会议和高端商业将入驻,发展态势良好。
从实际效果来看,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建成一年来,有效优化了上海会展市场环境,巩固了上海的会展业高地地位,拓展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空间。中央和部分省市领导多次视察指导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目前,我们已启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未来五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将继续坚持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秉持创新创造、协调融合、绿色节约、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理念,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做好综合体这篇大文章,坚持以展带商、以商促展、商展融合、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服务、货物、技术贸易促进平台,中国双向开放基地,国际商务交流中心和高端会议中心功能,加快建成国际一流的基地型会展商务综合体和展览公司,为提升我国会展业综合实力,开拓中国经济发展新空间作出贡献。
记者: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投入使用以来,上海展览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对长三角地区会展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王志平: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建成运营后,一是提升了上海会展业发展格局。彻底解决了长期制约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展馆规模瓶颈,推动了20万平米以上大展产业链整合,使上海成为展览面积全国最大、全球领先的会展中心城市,同时,在价格、环境、服务、市场等方面,全面优化了上海会展业市场。从全国来看,使展览排序由过去的“北上广”演变成现在的“上广北”格局;从上海来看,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与上海新国博正在形成大展梯度和分层格局,将有利于上海展览市场更加有序发展。二是将成为具有全球示范作用的会展商务中心。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集展览、高端商业、办公、五星级酒店于一体,运营后多元业态耦合、多种科技耦合,是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会展综合体,随着UFI全球会议等高端国际活动举办,以及会展、商务企业大量进驻,这里将成为具有全球示范作用的会展商务综合体和国际交流中心。三是拓展了上海经济发展空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与上海浦东新区、自贸区相呼应,与周边虹桥商务区、虹桥交通枢纽实现功能互补,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了上海“浦东浦西、东西两翼、共同发展”的“双引擎”格局,提升了上海城市功能和辐射作用,有力推进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步伐。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经济基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带来的大会展、大平台效应,带来了巨大的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有利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与融合发展,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资源整合互补,加速了长三角地区由行政区经济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圈经济转变。未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会展贸易桥头堡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我们相信可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外贸中心是如何整合旗下各种资源推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运营的?怎么看待同类题材展会的竞争问题?
王志平:按照商务部和上海市合作共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框架协议,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和上海东浩兰生国际贸易服务集团,是代表部市双方出资建设、运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股东方。近年来,我们双方按照部市协议要求,坚持市场化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予支持:一是管理团队输送。输送了一批展览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眼界开阔的运营管理人员。二是展览资源迁入。外贸中心和东浩兰生旗下的建博会、家具展、工博会等已迁至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三是会展配套服务。双方旗下展览工程、广告等配套服务公司,也发挥各自优势服务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运营。
对于同题材展会竞争问题,我想,一是市场需要。会展市场是充分竞争领域,上海展会的市场化率更是高达90%以上,同题材展会“同城德比”,恰恰说明上海展览市场高度开放,市场在会展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说明参展企业、采购商都有需求。二是企业自主。举办什么展会、什么时候举办,都是主办方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的自主选择,比如家具展和家博会双方主办方,在展前进行了深入磋商,在展览内容上进行了错位,双方高层还相互出席了对方的活动。通过竞争,参展企业也降低了成本,改善了洽谈环境。我们作为场馆方,当然应该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三是政策允许。上海取消了三个月内不得举办同类展览的限制。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宽松的政策环境,正是上海展览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记者:目前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市场反馈如何?在周边交通、停车以及物流、疏散、导航等配套服务方面,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做了哪些规划和完善?
王志平:应该说,市场反馈良好,吸引力持续上扬。一年来,我们实现了办展“开门红”。同时,对于扩张期的大中型展览而言,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超大体量和多业态优势,是打造全题材展览、整合全产业链的首选平台,吸引了上海20万平米以上全部展览。以国药励展和服装面料展为例,国药励展旗下含医疗器械、原料、药品三大子题材,服装面料展旗下含服装、面料、家纺、纱线四大子题材,长期以来受限于展馆容量,两大展览始终无法实现题材整合,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运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相信后续将有更多展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会展业转型升级、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互联网加速融合,会展资本活跃,展会市场化程度提升,“十三五”时期将是会展企业改变、突破、创新发展的舞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会展场馆,其未来的表现值得期待。
经过一年运营,我们建立了常态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展览服务体系,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展览服务流程。
周边交通、停车方面:已与交警部门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大展期间,由交警部门加强统一调度和道路管控,保证延安西路高架、崧泽高架及周边四条道路的通畅。同时,在展会密集期,确保外围停车场正常启用,并视情况将周边辅路用作临时应急停车区域。
疏散方面:建立了大客流分级响应机制。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对不同展会类型、规模,制定管理标准,优化客流疏导保障方案,特别是为大展、要展提供保障。同时,增加大量公共服务类标识,设置了47块LED屏,突出完善出口、出租车、接驳巴士、地铁等指示功能,充分考虑各种交通工具的运能,加强人流、车流引导。
导航方面:APP综合导览服务系统已投入使用,方便客商观众随时随地享受便捷的导航服务,从目前使用情况来看,效果明显。
餐饮方面:遴选增加了一批供餐商户,重点把关商户的准入门槛,以分散、就近为原则,科学规划餐饮点位,集中就餐区与临时餐饮点相结合,中餐、西餐、清真、面点俱全,形成分布合理、种类丰富、供应充足的供餐体系。仅中餐一项,单日最大供应能力就达到12.5万份。预计2016年3月商业圆楼餐饮区启用后,无论在供应品种,还是供应数量上,将提供更加完善、优质的餐饮服务。
通讯方面:通过加大硬件投入和软件升级,积极改善通讯网络质量,馆内通讯盲点已基本消除,信号趋于稳定。目前已实现全馆免费wifi覆盖,用户体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