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2016-03-16付莉
付莉
【摘 要】分析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的关系与现状。从地域文化的内涵出发探讨了景观设计中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39-02
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
(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居住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资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环境,建设文明的时间、方式、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可以归纳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又称为“有形文化”,包括历史文物,城市建筑与建筑群,文化遗址等历史遗存的实体。非物质文化是指各地域人民代代相传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非实体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俗、表演艺术、宗教、民间工艺技艺等。
(二)地域文化景观。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一词最早见于《景观的形态》一文。作者Sauer认为“文化景观是通过文化群体作用于自然环境中的样式。文化是动因,自然环境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地域文化景观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环境内,受该地区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景观环境,它是对该地区的居民生活活动历史的记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景观设计依托于特定的地域与场所,它是地域文化得以体现的载体,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表现。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身处其中的人不仅能感受到它合理的物质性、功能性,更加能体现人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以及舒适心理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景观设计表达出来的深层的地域文化内涵便造就了景观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创作源泉,通过对地域环境与文化的研究获得设计灵感。
地域文化景观及其所构成的景观环境,会使得置身其中的人们在思想上、心理上、行为方式上、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一种新的文化素养,并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推动原有地域文化的创新改造与文化发展。而新融合的地域文化又孕育新的景观环境,形成新的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之间的互动性,推动着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化景观的不断延续、演进与发展。
三、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现代文化主流的入侵,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点已经在全球化进程中消弭殆尽,在统一的景观建造技术,相同的建造材料,相似的结构环境下,导致国内的景观设计存在大量的西方化、标准化、概念化、图纸化等文化趋同现象,景观地域性特色丧失的现象十分突出。一大批生硬的毫无特色的环境景观在城市、乡村和旅游景区中泛滥。而随着城市的大建设,历史遗留或保存下来的那些极具地域特色、蕴含文化韵味、充满地域生活情趣的环境景观被逐步破坏,这更加剧了地域文化传统在景观设计建造中趋于边缘化。
在如此的现状下,越来越多千人一面的城市、建筑、与景观的产生,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对地域文化的回归问题。对地域文化景观进行单纯的复原与重复,那不是回归,也无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相融合。需要透过对地域文化的梳理与挖掘来掌握传统的脉络,进行有取舍的传承和创新。
四、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的表达
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区的历代先辈层层传递,一代一代累积沉淀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理念,渗透在生活中的实践与体验。景观设计中如何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首先必须探究该地域的历史与现状,对历史留存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归纳与提炼,同时要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与价值取向,协调好人与地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最适宜的设计方法和途径,使得地域文化景观能与体验它的人产生心理上的联系和认同感。
地域物质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可以采用模仿、还原、归纳再创新等方法来体现。地域非物质文化的景观表达则比较抽象,需要设计师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有深刻的理解,从中提取出该文化形式的核心内容与物化的代表符号,最终使用景观设计的语言来呈现。2006年落成开馆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继承苏州古城文化的一个力作,整个新馆的景观设计将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造景手法十分巧妙地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为我们如何建设地域性文化景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设计新馆的设计原则,整个博物馆既有苏州传统园林的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利落的几何造型、精巧的布局结构,以及完善的设施功能。
贝聿铭对江南民居构架进行抽象与再现,采用规则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组合,造就了高低错落的坡屋顶,十分完好的体现了传统的江南“错落有致”的斜坡顶的建筑特色,与周边的苏州古民居的融合度很高。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花岗岩片叠瓦的形式,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材料,下雨后是黑色的,天晴时则是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与江南粉墙黛瓦的地域符号相呼应。同时花岗岩材料的耐久性更好,弥补了传统苏州古民居屋顶材料“小青瓦”的密实度不够、耐久性差、需要经常更换的缺点。既传承了传统地域文化的精髓又进行了创新。
新馆的选址与拙政园一墙之隔,拙政园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经典名园,新馆的造景手法提炼自拙政园的传统园林造景精髓,两者相呼吁相延续,显示了传统园林设计的现代意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处“山水墙”,借着与拙政园共用的一面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高低错落排砌了片石假山,片石颜色由黄色调过渡到灰色调,颜色和肌理层层退晕,意境深远,又借了拙政园高大葱茏的绿植,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传统的造景艺术手法在新馆的设计中随处可见。主庭院的水池如一面明镜,作为空间实体上的留白,却可以产生万端变化:水中的倒影随人的走动而不时变化着,微风撩动水波人影荡漾,形成别致的一道风景。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新馆中的窗具有多重功能,不只用来采光,更多的是借景和框景功能,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运用的最为精到。窗户的形制有四边形、六边形、花形、雕刻镂空窗,以及灵活多变的开窗方式,使得景与景之间相互交融,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真正做到了古典园林中移步换景的造园境界。庭院池水中设亭,通过直线石桥与曲折石桥连接,起到“隔景”的作用,园景便更觉深远了。这些小桥、凉亭、假山、相互呼应的竹林、水池与平台组成了新馆独特的园林景观,在空间的编排上运用现代设计中的点线面构成法,成形成组,结实有力,与整体建筑十分和谐,具有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五、结语
景观的地域性是景观的本质属性,如何使景观设计具有地域性特色,如何建造当地人民认同的景观环境,首先要对当地优秀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发掘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寻求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从尊重与弘扬当地特有的地质、文化特点出发,创造出体现地域文化的现代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赵群,刘加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J].新建筑,2003.
[3]林菁,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
[4]韩炳越,沈实现.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中国园林,2005.
[5]高福民.贝律铭与苏州博物馆[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